沈嵐
摘 要:南京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南京總統府)建筑群前后已有600多年歷史。總統府建筑群作為見證歷史的具象符號,與特定的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和建筑風格發生關聯,堪稱一部中國近代史的無字史書。
關鍵詞:南京總統府;中國近代史;遺址;建筑
一、 建筑群代表性遺存的建造與改造
明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招撫勁敵陳友諒舊部,在現今總統府位置為陳友諒之子陳理建造歸德侯府、漢王府。其后,明成祖朱棣封次子朱高煦為漢王,辟原漢王府東半部為新漢王府。
順治二年(1645),清軍攻克南京,改應天府為江寧府。順治四年(1647)7月初設江南、江西、河南三省總督,首任江南總督馬國柱在此修建總督衙署,煦園則成為督署花園。“乾隆十六年,大吏改建行殿”,[1]兩江總督尹繼善為迎接乾隆南巡,于1751年在煦園內建造了整個建筑群中現存最久的建筑石舫。
1853年3月,太平軍攻入南京,兩江總督陸建瀛倉皇出逃,天王洪秀全下令將原大堂拆去,興建天王府。天朝宮殿于癸丑三年(1853)4月興工,歷時半年告成,但甫成即毀于火災。甲寅四年(1854)正月在原址復建。天朝宮殿“曰宮禁。城周圍十余里,墻高數丈,內外兩重,外曰太陽城,內曰金龍城”。[2]
當時天王府擁有金龍殿、基督殿、真神殿等九進殿宇,第九進殿宇為三層,殿內則“雕鏤工麗,飾以黃金,繪以五彩。庭柱用朱漆蟠龍,鴟吻用鎏金,門窗用綢緞裱糊,墻壁用泥金彩畫,取大理石鋪地”,其后宮內室“多至千數百間”。[3]
1864年7月清軍攻陷天京后將天朝宮殿焚毀,“十年壯麗天王府,化作荒莊野鴿飛”。[4]同治年間曾國藩在兩江總督任上,以及端方就任總督的1908年,曾對署衙進行過兩次大規模復建與擴建。新建衙署大堂、正宅、門樓、穿堂、廳樓亭閣等共計1189間。重修大堂主體為硬山頂抬梁式,內面闊7間,進深5間,大堂正面為帶有博風板的懸山頂抱廈,外面闊5間,內立36根木柱,氣勢恢宏。
衙署西花園自同治年間重建后,園內樓臺亭閣至今基本保存完好。園內最早的西式建筑西花廳建于光緒三十四年(1908)。1905年兩江總督端方等五大臣到歐洲考察憲政,回國后模仿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建筑風格建造此廳。1908年3月18日張謇在日記中描述:“寶華庵(西花廳)者,陶帥(端方)得世間最有名之華山碑三本,聚于一室,故名,而屋則新建之歐式也。”[5]1912年元旦至4月1日,孫中山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期間在此辦公。
1917年4月1日,馮國璋的副總統府發生大火,二堂后方建筑幾乎全部化為灰燼。重建后中軸線正廳“八字廳”建有廊檐,廊柱與拱券則飾以西式紋樣,后成為國民政府內外賓會客室。
政務局大樓系江蘇督辦公署督辦孫傳芳于1926年建造,整幢建筑南北面都有外廊和拱形窗,正門亦為飾回形花紋之拱形,屬折衷主義西式建筑風格。
1927年4月18日南京國民政府成立。1929年7月南京國民政府根據由美國建筑師墨菲主持設計的《中華民國首都建設計劃》,開始大規模改擴建國府所在地建筑。
清兩江督署大門在民初一直被孫中山臨時大總統府、江蘇督軍署等機構沿用。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于1927年9月20日遷至舊督軍署辦公。1928年10月蔣介石就任國民政府主席,國民政府外事活動日益增多,但院內場地狹小局促,外交部部長王正廷建議拆除舊門。磚混結構的新門樓于1929年9月5日開工,12月20日竣工,總高13.5米,共計3層,設3個門洞,整體形制外圓內方,門額上“國民政府”四個大字由行政院院長譚延闿題寫。
總統府禮堂曾是清兩江總督署大堂西暖閣部分,民國時期成為歷任政府舉行會議和重大活動的場所,共經歷三次大規模改造維修。首次改建與新建國民政府大門同期進行,花費共計7322.5元,受邀主持設計的盧樹森將原建筑全部翻蓋,向南向西一直擴建至天井,再將天井內三面走廊拆除,加建了一條連接禮堂與中軸線主建筑的半敞開式穿堂。四年后國民政府財政部又撥款9000元,對已“破壞不堪”的禮堂加以修繕[6],1935年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批復核價“準以七千元為限”,同時施工的還有穿堂與走廊,造價5081元。1946年5月前,為慶祝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并肅清偽維新政府舊跡,國民政府對大禮堂進行了第三次維修改建。禮堂至今仍保持20世紀40年代后期的基本格局。
文書局辦公樓(子超樓)是中軸線北端的標志性建筑,由虞炳烈設計,1934年12月6日動工,耗資106952塊大洋,于1936年元旦正式啟用。樓高6層27米,長33.34米,寬20米,空中俯瞰樓層平面由凸凹字形巧妙相套,參差錯落富有層次,正南面用耐火磚裝飾,東西兩側以立體紋樣水泥砂石飾面。
大院西北有座黃色三層歇山頂西式建筑,俗稱大黃樓,始建于1930年底,為國民政府文官處用房,后辟為國民政府文官處圖書館。
總統府東邊院落為南京國民政府最高行政機關行政院所在地。現大門、傳達室與弧形圍墻皆保持原有青磚構建樣式,北樓、南樓分別建于1928年、1934年,典型的西方現代派建筑風格。辦公樓正中設剪子型樓梯,樓梯部分為落地鋼窗,地面鋪設馬賽克飾材,內設行政院正副院長、秘書長、政務處長辦公室及總辦公廳、稽查室、參事室等。
1935年建成的國民政府主計處辦公樓則位于總統府門樓西北側,由上下兩層走馬回字形樓房環繞成一長方院落,頗具藝術審美及文物研究價值。
二、 建筑豐富多樣
總統府建筑群帶有厚重的時代印記與象征意義。每當相關政權發生更迭交替,新政權基于對前者的否定,往往會對原有建筑加以摒棄或改造,導致這一歷史建筑群大規模改建。
1853年3月太平軍攻入南京,洪秀全視兩江總督官衙為妖孽,下令將原大堂等建筑悉數拆除,興建天王府。1864年7月曾國荃率湘軍攻陷天京,一把大火將天王府化為灰燼,又將破城前就已下葬的洪秀全“戮尸舉烈火焚之”。[7]8月曾國藩下令“撤偽王府材修貢院”[8],意欲將象征天朝政權的天王府遺跡徹底抹去。
歷史建筑群除實物見證價值外,還具有集中體現設計風格理念、時代審美趣味的特定藝術價值。建筑群中多種建筑風格樣式融匯并存,折射出東西方思想文化理念的交融與碰撞。總統府建筑群在后來修建過程中會聚了一批民國時期建筑界精英。他們大多有留學海外的經歷,具備較高專業造詣。
總統府建筑群經過多個歷史時期的累積疊加,涵蓋了中國傳統、西洋古典[9]、西方現代等多種建筑樣式,堪稱集近代類別門派于一體的建筑博物館。兩江總督署時期遺留的中式傳統建筑,中軸多采用對稱布局,體現等級制度的分明與森嚴。民國期間雖經改造,依舊保持這一中軸對稱式布局,建筑高度沿中軸線自南向北逐級抬高。西花園則以太平湖為中心進行構筑,眾多亭閣樓臺點綴其間,屋頂多采用硬山、歇山、懸山、攢尖等傳統樣式,是中國傳統園林的典型范例。
南京自1899年開埠以來逐漸輸入“洋風”,照搬西式建筑風格,總統府西花廳、八字廳、政務局大樓即為該歷史階段的代表性建筑。1917年馮國璋副總統府在營造八字廳的同時,將原二堂傳統廊柱一律改建成巴洛克線條圓形拱門,以致呈現出內部與屋頂為中式、外廊卻是西式的奇特景觀。國民政府在將原兩江總督署暖閣改造成為國府禮堂的工程中,對建筑物外部頂端施以彩繪,門窗、雀替等沿襲中式,沿廊有六根紅色帶石柱礎的中式廊柱,而一墻之隔的內部立柱卻被柳桉木包成歐式柱。由建筑師姚彬設計的總統府門樓為西方古典門廊式建筑,門拱參照法國凱旋門樣式,其臨街外立面有八根古希臘愛奧尼克式柱,兩根一組豎立于基座上,門額處階梯形女兒墻系傳統徽派建筑最突出的外部特征。東西方迥異風格雜糅并存、交織共生一處,構成了總統府建筑群內近代歷史建筑物的特殊樣貌。
新民族形式建筑是20世紀30年代中國傳統建筑形式與西方現代建筑技術及功能融會貫通的產物。此類建筑追求新造型、新技術、新功能與民族風格的和諧統一,輔以適當的傳統建筑圖案,兼顧西方現代建筑技術與功能需要,如主計處大樓入口處的照壁、廊式回馬樓、仿中式廊柱與雀替造型、回字紋飾等,均屬典型的新民族主義建筑表現形式。
三、 建筑群復原保護之考察
總統府建筑群是歷史的產物,其建筑樣式與特定元素折射出無法剝離與割斷的時代特性。建筑學家梁思成早在1964年就提出修繕歷史性建筑應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后來《文物保護法》將其概括為“不改變文物現狀的原則”。[10]
20世紀90年代之前,南京長江路292號大院產權歸屬多方,當時進行的古建維修缺乏統籌論證與規范化管理,導致不少維修方案與“修舊如舊”原則相違背。1951年有關方面曾對不系舟進行改造大修,原有木制步道被水泥橋墩與青長條石替代,卷棚頂上加蓋筒瓦,加裝雕花圓光罩。為印證此舟系太平天國天王府遺存,又在原先木結構上加裝額頭鐫有“王”字的太平天國風格圓雕垂獅撐拱,加裝船圍磚雕護板并配以紋飾。維修后的木結構外觀與古建不系舟有較大出入。院內忘飛閣水榭戧脊上有一彩繪灰塑,表現梅枝上站立喜鵲的形象,名曰“喜上眉梢榭”,漪瀾閣與忘飛閣閣頂屋脊正中飾有一瓷葫蘆寶瓶造型,寓意“天下太平”,漪瀾閣加上檐柱雕描金獅子等傳統吉祥圖案撐拱,都是1950年代后古建維修時添加上去的產物。比對1930年代朱偰《金陵古跡名勝圖集》收錄的同時代忘飛閣、漪瀾閣老照片,這些建筑物上原本并無此種建筑物件。
現存總統府大堂系列照片顯示,大堂頂端鴟吻從晚清起到1949年間均為鴟吻背插寶劍造型,之后大堂曾經數度維修,原造型物件早已不存,而以一紋頭脊取而代之,1980年代后期又改換成未插寶劍的鴟吻造型。另根據筆者的觀察,現有大堂梁枋部分材質已非原木構件,在2019年大修前的數次維修中早已被更換,其中所有緊靠檁脊的8個木構件被赫然雕上了雙龍圖案,總計龍28條,顯然與清官衙建筑所遵循的等級制度相悖。如此僭越之做法在曾國藩同治年間重修大堂時是絕無可能的,或許是1950年代為了印證此處曾為太平天國天朝宮殿金龍殿,在維修時更換上的。
根據國民政府1935年《參謀本部地產登記審查用圖》[11]、1936年《參軍處地產登記審查用圖》[12]、1945年《國民政府地形圖》與1952年《大院地形圖》標示,[13]現存煦園東南門原本并不存在,20世紀50年代為方便游人入園而開辟簡易通道。20世紀80年代辟煦園東南門,又將原置于中軸線玻璃穿廊大門的一對抱鼓石移置于此。門西添置假山石、一道龍墻與圓洞門,將禮堂東側鐫有“煦園”二字的磚雕移置圓洞門上,遂成今日布局。相關歷史照片顯示該抱鼓石為兩江總督署大門遺物,于20世紀30年代立于中軸線。中軸線原門走馬板、門簪、抱框、余塞板、門枕石等各構件齊全,1948年為便于總統府車輛進入而將原門移除,至今中軸地面仍留有此門痕跡。
在總統府建筑群中軸線上,正對總統府大門處曾立有一座歷時百余年的雁翅形照壁,系重建兩江總督署大門時的附屬建筑,與周邊建筑存在諸多歷史關聯。1929年總統府大門修竣后,這座中式照壁在西式新大門映襯下愈加矮舊,極不協調,國府參軍處不得不追加預算,改建照壁。為趕工省錢,將總長61.07米的原照壁增高至11.28米,一則使之與13米高的門樓比例相匹配,二則用以遮擋南面剛落成的中央飯店視線。中央飯店主樓坐落于總統府正南方,計劃建造七層,出于安全考慮,當年僅獲準建造主樓三層、中區六層。照壁改造時為與門樓風格相和諧,又在頂部飾以巴洛克雕飾,成為中西文化相互碰撞包容在建筑形式上的絕佳范本。2002年9月,這樣一座承載諸多歷史信息、與總統府建筑群緊密關聯的歷史建筑被完全拆除。
注釋與參考文獻
[1](清)呂燕昭修:《新修江寧府志》嘉慶十六年(1811年)刻本,第25頁。
[2][3](清)張德堅:《賊情匯纂》,中國史學會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第三冊,神州國光社1952年版,第164頁。
[4]何紹基紙本手卷《金陵雜述四十絕句》,湖南省博物館藏。
[5]《張謇日記》,上海辭書出版社2019年版,第658頁。
[6]《國府屋宇招標修理》,《申報》1933年6月22日,第4版。
[7](清)李圭:《金陵兵事匯略》卷一,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刻本,第36頁。
[8](清)莫祥之、甘紹盤修,汪士鐸等纂:《上江兩縣志》卷十一,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刻本,第8頁。
[9]指17世紀后期從法國興起的古典主義建筑風格,以古代希臘、羅馬的古典柱式為構圖基礎,突出軸線,注重比例,強調對稱,講究主從關系,多用于宮廷建筑、大型公共建筑。
[10]葛偉:《古建筑遺產保護》,《中國藝術報》2007年第45期,第3版。
[11]《國民政府參謀本部地產登記審查用圖》(1935年), 南京市房產檔案館藏,南京市地政局登記卷,一區段1/1988-2。
[12]《國民政府參軍處地產登記審查用圖》(1936年),南京市房產檔案館藏,南京市地政局登記卷,一區段1/1988-3。
[13]南京工務局虞錦福測繪《國民政府地形圖》(1945年11月),南京市檔案館藏,全宗號:1003,目錄號:8,卷宗號: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