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航 段彤 李后地 胡陵靜
摘要:膽囊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發病率及死亡率逐年上升。中醫認為膽囊癌與肝臟關系密切,肝郁氣滯為基本病機。胡陵靜教授治療膽囊癌經驗豐富,認為肝郁脾虛、癌毒內蘊是本病的主要病機,故主張以扶正祛邪為治則,健脾益氣以扶正,疏肝理氣、解毒抗癌以祛邪,標本兼治,療效較好,特此總結驗案2則。
關鍵詞:膽囊惡性腫瘤;疏肝健脾;驗案
中圖分類號:R271.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22)05-0099-03
膽囊癌是起源于膽囊及膽囊管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因其具有高度異質性、發病隱匿、易擴散轉移,多數病例發現時已屬晚期[1]。文獻報道晚期的膽囊癌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5%。目前現代醫學對于膽囊癌的治療方式主要有根治性手術、化療、放療、靶向治療及免疫治療等。對于不可切除的膽囊癌,新舊版指南均推薦行治療性化療或放療。治療性化療已被證實可以改善晚期患者的預后[2],但是在化療期間,因化療藥物的特殊性,使化療治療具有較為明顯的不良反應,如加重胃腸道功能紊亂、白細胞減低、免疫功能遭受破壞、肝功能受損及相關神經毒性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生存時間。
中醫典籍中并無膽囊癌的病名,根據其右上腹疼痛、不思飲食、黃疸、進行性消瘦等臨床表現,多歸屬為“積聚”、“脅痛”、“腹痛”及“黃疸”等范疇,現代醫家認為其與中醫學肝膽病變密切相關[3-5]。如《靈樞·經脈篇》云:“膽,足少陽之脈,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靈樞·脹論篇》曰:“膽脹者,脅下脹痛”,也描述了膽囊疾病的主要癥狀。
胡陵靜,主任中醫師,碩士生導師,重慶市名中醫,全國第三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從事中醫腫瘤臨床工作30余年,擅長診治多種良惡性腫瘤,對惡性腫瘤及其并發癥的治療頗有心得。筆者有幸跟診,受益頗豐,今試析胡師醫案2則,介紹如下。
1 典型病案
1.1 病案1 王某,女,55歲。因“膽囊癌術后2月”于2021年3月11日初診。患者2月前因體檢發現膽囊占位病變,遂至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住院并予手術切除,病理活檢示:膽囊腺癌,行化療2程(吉西他濱+奧沙利鉑),末次化療結束時間2021年3月9日。現患者感全身乏力,右上腹疼痛,為進一步治療來我院就診,刻下癥見:神疲乏力,面目萎黃,右上腹持續疼痛,以隱痛、脹痛為主,惡心欲吐,不思飲食,失眠多夢,大便稀溏,日2~3次,小便黃,患者平素性情抑郁。查體:右上腹壓痛,無反跳痛。舌淡紅,苔薄黃,脈弦細。西醫診斷:膽囊癌術后化療后,中醫診斷:積聚,中醫辨證:肝郁脾虛,癌毒內蘊證,治以疏肝健脾,解毒抗癌,處方如下:柴胡15 g,白芍15 g,茯苓30 g,炒白術30 g,當歸15 g,姜半夏15 g,黨參30 g、茵陳15 g,龍葵15 g,延胡索15 g,姜厚樸15 g,酸棗仁15 g,雞內金15 g,白花蛇舌草15 g,甘草6 g。7劑,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溫服。
二診(2021年3月25日):患者已行3程化療,現右上腹疼痛、惡心欲嘔均較前減輕,偶有頭痛,失眠多夢。效不更方,原方予加天麻10 g,茯神15 g。7劑,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溫服。
三診(2021年4月15日):患者已行4程化療。患者神疲乏力較前明顯好轉,右上腹隱痛及惡心嘔吐基本消失,但患者時有腰膝酸軟,繼以原方去姜半夏、延胡索,加骨碎補15 g,續斷15 g。7劑,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溫服。此后患者定期復診,隨癥加減,至今病情穩定。
按:《儒門親事》記載:“蓋五積者……皆抑郁不伸而受其邪”。患者長期情緒抑郁,肝郁氣滯,肝膽互為表里,疏泄功能失司,膽失通降,故膽汁瘀結于里,聚而成毒,癌毒內蘊,故出現面目萎黃、腹痛、小便黃;患者肝郁氣滯,肝木過盛,損傷脾土,致脾失健運,氣血生化乏源,故神疲乏力、不思飲食,失眠多夢;中醫認為化療藥物為邪毒之品,更傷脾胃,使正氣更虛,脾胃功能更弱,故見惡心欲吐、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脈弦細為肝郁脾虛之征象。方選逍遙散疏肝解郁,延胡索理氣止痛,厚樸下氣除滿,姜半夏和胃止嘔,黨參健脾益氣,雞內金健脾消食,酸棗仁寧心安神,茵陳清熱利濕退黃,龍葵、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二診患者右上腹疼痛、惡心欲嘔較前減輕,仍有夜間失眠多夢,加用茯神寧心安神輔助睡眠,天麻平肝息風緩解頭痛。三診患者久病及腎,出現腰膝酸軟,于原方加骨碎補、續斷補益肝腎。藥證相符,治療有效。
1.2 病案2 郭某,男,87歲。因“膽囊癌術后1月”于2021年7月16日初診。患者1月前因右上腹部疼痛就診于重慶市人民醫院,經腹部CT檢查后提示:膽囊占位病變,于2021年6月15日行手術治療,術后病理:膽囊中-高分化腺癌(膽管型),患者因年老體弱拒絕化療。現患者要求中醫治療前來就診,刻下癥見:右腹部疼痛,以脹痛為主,神疲乏力,形體消瘦,不思飲食,睡眠尚可,大便稀溏,每日1~2次,小便正常。查體:右上腹輕壓痛,無反跳痛。舌淡紅,苔白,脈弦細。西醫診斷:膽囊癌術后;中醫診斷:積聚,中醫辨證:肝郁脾虛,癌毒內蘊證,治以疏肝健脾,解毒抗癌。處方如下:柴胡15 g,醋香附15 g,川芎15 g,白芍15 g,麩炒枳殼15 g,陳皮15 g,茯苓15 g,白術15 g,黨參30 g,姜厚樸15 g,雞內金15 g,酸棗仁15 g,紅豆杉3 g,白花蛇舌草30 g,甘草6 g。7劑,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溫服。
二診(2021年7月23日):患者訴右上腹疼痛較前明顯減輕,納食增加,睡眠好轉,大便成形,每日1次,時有口干。效不更方,原方予加麥冬15 g,玉竹15 g。7劑,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溫服。后患者定期復診,隨證加減,癥狀改善,至今病情穩定。
按:金代張元素《活法機要》曰:“壯人無積,虛人則有之。脾胃怯弱,氣血兩衰,四時有感,皆能成積。”患者老年男性,脾胃虛弱,脾失健運,土虛木郁,故致肝氣郁結,則見上腹疼痛;脾胃虛損,氣血生化不足,形體失養,故神疲乏力,形體消瘦;脾胃運化功能失常,則不思飲食;脾虛內生水濕,阻于中焦,下注大腸,則見大便稀溏。結合舌脈均為肝郁脾虛,癌毒內蘊之證。方以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緩急止痛,四君子湯健脾益氣,合以雞內金運脾消食,香附、厚樸行氣消脹,酸棗仁養心安神,紅豆杉、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抗癌。二診患者訴口干,加麥冬、玉竹養胃生津。藥已對癥,故患者癥狀得以改善。
2? 體會
胡師認為,膽囊癌屬本虛標實之病,在治療上應祛邪與扶正并重。(1)祛邪以疏肝理氣:正邪斗爭是疾病的本質,其中病邪是發病的重要條件,致使氣血陰陽平衡協調關系受到破壞,導致“陰陽失調”,故發生疾病[6]。故治療時應抓住疾病本質,注重祛邪。胡師認為,消化道腫瘤的形成不外乎與正虛邪侵、痰瘀互結、氣機阻塞有關,故凡痰瘀內阻、氣機阻滯,郁結中焦,必影響肝的疏泄和膽的中清、通降[7]。肝膽互為表里,同司疏泄,肝氣疏泄正常,則膽汁排泄無阻,若肝氣郁滯,則膽失和降,故易致氣血瘀滯,膽汁蘊結,聚而成毒,故生癌變。正如《難經·三十五難》云:“膽者,肝之腑”,又《東醫寶鑒》曰:“肝之余氣,泄于膽,聚而成精。”邪氣郁結于肝膽,濕熱內阻,故表現為右上腹腫塊、右上腹疼痛以及黃疸等。故治療晚期膽囊癌應疏肝理氣,使肝膽氣機調暢,毒邪自除。(2)扶正以健脾益氣:癌病的發病基礎大多為正氣虧虛,邪毒內盛,聚而成毒或內生毒蘊所致。正如《內經》云:“正氣內存,邪不可侵”,“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旺盛可以祛除病邪,而正氣不足時,邪氣侵襲機體,而發生疾病[8]。李杲在《脾胃論》中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由此可知脾胃為增強人體正氣最重要的臟器之一,因此中醫的扶正之法應以健脾為先[9]。再如《素問·玉機真臟論篇》:“五臟相通,皆移有次,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勝”。在五行中,肝為木,脾為土,二者屬相克關系。肝氣郁滯,過盛克土,則脾胃受制,脾失健運,胃失和降,氣血生化乏源,日久則氣血虧虛。化療藥物乃攻伐之物,藥性峻猛,屬于中醫上毒藥范疇,易耗傷人體正氣,損傷脾胃,故正氣更虛,脾胃健運功能損傷更甚[10]。故晚期膽囊癌或膽囊癌化療后患者多表現為惡心嘔吐、納食欠佳、大便稀溏等癥,故治療更應注重扶正健脾益氣,使脾胃健運,氣血生化有源,正氣內生,而抗邪毒。
正如《醫宗必讀·積聚》 云:“初者,病邪初起,正氣尚強,邪氣留淺則任受攻;中者,受病漸久,邪氣較深,正氣軟弱,任受且攻且補;末者,病魔經久,邪氣侵凌,正氣消殘,則任受補”。胡師認為,腫瘤的發生發展皆與正虛邪實有關,故在腫瘤疾病的治療過程中應根據病情發展階段,辨證準確,謹守病機,標本兼治。膽囊癌主要病機為肝郁脾虛,癌毒內蘊,故治療上祛邪以疏肝理氣、解毒抗癌,扶正以健脾益氣,才能發揮中醫藥治療的最大效用。
3 小結
膽囊癌作為膽道系統發病率首位的惡性腫瘤,其治療常因其發現時即為晚期導致其治療預后差。胡陵靜教授通過疏肝理氣、解毒抗癌、健脾益氣之祛邪與扶正同用之法,起到穩定腫瘤情況,緩解臨床癥狀的作用,提高生存質量,延長患者生命。中醫中藥作為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我們應當繼承發揚其精華,傳承中醫優秀文化。
參考文獻:
[1]中國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膽道外科專業委員會.膽囊癌診斷和治療指南(2019版)[J].中華外科雜志,2020,58(4):243-251.
[2]付佳祿,李起,張東,等.《膽囊癌診斷和治療指南》(2019版)更新解讀[J].肝膽胰外科雜志,2020,32(11):659-666.
[3]尤建良.膽囊癌中醫治療心得[J].陜西中醫,2008,318(6):762-763.
[4]王雪,李慧杰,曲倩倩,等.李秀榮治療膽囊癌的經驗[J].江蘇中醫藥,2014,46(7):20-21.
[5]林天碧,王永奇,朱培庭.朱培庭治療膽囊癌經驗[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2,19(5):91-92.
[6]余小萍,方祝元.中醫內科學[M].3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397.
[7]郭婷婷,楊準,胡陵靜.辛開苦降法治療消化系統腫瘤驗案舉隅[J].山西中醫,2020,36(8):46.
[8]舒天麗.傳統中醫免疫的概念和認識[J].世界中醫藥,2011,6(4):277-279.
[9]王豪杰,徐立然,馬秀霞,等.從“脾胃為后天之本”探討免疫力低下所致肺部感染[J].中醫研究,2017,30(4):1-3.
[10]靳祎祎,林久茂.中醫藥對腫瘤化療藥物增效減毒作用的研究進展[J].福建中醫藥,2019,50(1):85-88.
(收稿日期:2021-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