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倩 李季



摘要:目的 運用數據挖掘技術分析針刺治療中風后失語癥的古代選穴規律。方法 檢索《中華醫典》中關于針刺治療中風后失語癥的相關文獻,篩選提取針灸處方并做規范化處理,建立古代針灸處方數據庫,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軟件進行處方選穴進行描述性分析,采用SPSS modeler 18.0進行關聯分析,探究古代針刺治療中風后失語癥的腧穴選用規律。結果 共納入 55條條文,提取針灸處方55條,腧穴64個,腧穴使用總頻次175次,啞門使用頻次最高;常選用經脈為:督脈、腎經、心包經;上肢部腧穴使用最多;特定穴中五輸穴使用最多;關聯規則分析顯示主穴相關性最高穴位組為:啞門-中沖。結論 古籍中針刺治療中風取穴有以下特點:(1)選經以督脈為主,腎經、心包經為輔;(2)常用特定穴,擅用五輸穴;(3)遠端取穴為主,佐以局部取穴。
關鍵詞:中風后失語;針灸;古籍;數據挖掘
中圖分類號:R743.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22)05-0058-04
據流行病學調查分析,神經系統疾病是當前全世界致死率與致殘率最高病種,其中占比最高者是中風[1]。失語癥是由控制語言及相關組成部分的大腦區域損傷所致的語言障礙綜合征,約有80-90%由腦卒中引起,是中風后最具破壞性的認知障礙之一,約21-40%的中風患者患有永久性失語[2-3]。中風后失語極大的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帶來了極大的社會經濟衛生壓力。中風后失語癥的有效治療對改善卒中患者的生活質量有重要影響[4],當前治療策略包括語言治療、認知神經康復、遠程康復、計算機管理、實驗藥物治療和物理醫學,針灸也是治療失語的有效方法之一[5-7],筆者通過搜索中華醫典中治療中風后失語的相關條文,采用數據挖掘技術軟件對其選穴規律進行分析,為針灸治療中風后失語癥腧穴處方選取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文獻檢索及納排標準 (1)病名以“失語”、“不能語”、“不能言”、“舌強”、“喑痱”、“風懿”、“暴喑”、“風喑”、“失音”、“風痱”、“瘖痱”、“不語”、“舌緩”等檢索《中華醫典》( 針灸推拿類)。(2)納入標準:選取其中關于針刺治療中風后失語且有明確的針灸選穴處方的相關條文,剔除由咽喉病及它病引起失語的條文。(3)排除標準:①后世醫家對前代論述進行注解的條文;②重復出現的針灸歌賦條文、其他疾病中兼見失語癥狀的或無明確用穴的條文;③論述腧穴主治的條文。
1.2 數據規范化處理及數據庫建立 腧穴及歸經均根據《經絡腧穴學》及《腧穴名稱與定位》GB/T 12346-2006中的標準進行統一規范。建立 Excel數據庫,將入文獻按序號、穴位處方、歸經、部位、穴位計數等項目逐條錄入數據庫,對古籍使用腧穴、歸經和部位分布進行描述性分析;采用SPSS modeler 18.0進行關聯規則分析(Apriori分析)并繪制復雜網絡圖。
2 結果
2.1 文獻篩選結果 最終納入古今文獻55篇,包含55個針刺處方、涉及64個腧穴、腧穴使用總頻次175次。
2.2 腧穴使用頻次分析 啞門、中沖、百會使用頻次居于前三位,占比分別為:7.43%、6.86%、4%。見圖1。
2.3 腧穴歸經分析 經穴、經外奇穴使用占比分別為:94.9%、5.1%。督脈使用頻次最高,為34次,占19.4%。其次為:腎經、心包經,見表1。
2.4 特定穴運用分析 古今文獻中針刺治療中風后失語選用特定穴使用率為64%(112/175),明顯高于非特定穴。五輸穴頻率最高占75%,其中,尤以井穴最多,其次為原穴、絡穴占比為:8%、7.1%。前3名特定穴為:中沖、竅陰、魚際。見表2。
2.5 腧穴分布分析 古今針灸治療中風后失語選用穴位分布頻次最高3個部位依次為上肢、頭面部、下肢。見表3。
2.6 關聯規則分析 將古今針刺治療功能性便秘腧穴進行關聯規則分析,可得出針刺治療中風后失語古代醫籍核心腧穴組合為“啞門-中沖”,見圖2。采用支持度(前項和后項同時出現的處方在所有處方中所占的概率)與置信度(前項出現的前提下后項出現的概率)表示腧穴配伍關系的效用性,設置支持度為7%,置信度為75%,符合條件的前20組。分別是:魚際-陰谷、然谷-陰谷、然谷-魚際等,見表4。
3 討論
中風后失語屬中醫范疇中的“失語”、“舌強”、“喑痱”、“風懿”、“暴喑”、“風喑”、“不語”、“舌緩”等范疇,《素問·脈解》中最早闡述了中風病機:“所謂入中為瘖者,陽盛已衰,故為瘖也。內奪而厥,則為瘖俳,此腎虛也,少陰不至者,厥也”,隨著對中風的認識不斷深入,目前以正氣不足、肝腎陰虧、肝陽上擾為致病之本,以風、火、痰、瘀為致病之標,由此而并發舌體經脈阻滯而癱瘓強直是為失語[8-9]。通過針對古籍中針刺治療中風的穴位處方的分析,發現古代取穴相較于現代取穴有以下特點:
3.1.選經以督脈為主,腎經、心包經為輔 現代臨床上針刺治療腦卒中后失語癥常選取督脈,任脈,足少陰膽經為主[10],本文數據分析中,古代針刺治療中風后失語單穴使用頻次中啞門、中沖、百會居于前三,核心腧穴組合為“啞門-中沖”;經脈選取中:督脈使用頻次最高,其次為:腎經、心包經。《難經》云“督脈者,起于下極(腎中)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風府,入屬于腦”,中風病位在心(腦),故督脈取穴如啞門、百會以通督調神、醒腦開音;中風以腎虛為本[11],少陰腎脈虛弱,氣厥不至舌下,則舌喑不能言,選穴于腎經,如陰谷、然谷、涌泉等穴,“經脈所過,主治所及”,足少陰之脈系舌本,標本兼治,故可循經治療舌強難語。心包位居胸中,可護衛心主并為心主所用而為心臟提供營養,其與三焦經互為表里,共可同協助心完成主血脈和主神志等重要功用,手厥陰心包經“主脈所生病”,一切有關血脈之疾病皆可取之,針對氣血逆亂之中風,可取心包經中沖等穴[12]。
3.2 常用特定穴,擅用五輸穴 古籍中針刺治療中風后失語中特定穴使用率明顯高于非特定穴,其中五輸穴比重最高,前3名依次為:中沖、竅陰、魚際。《針灸大成》云:“所出為井,井象水之泉。所溜為滎,滎象水之陂。所注為輸,輸象水之窬。所行為經,經象水之流。所入為合,合象水之歸。”,五輸穴位居四肢,經氣不斷匯聚深入,具有較強的接經通氣之功,可治療病位較深、病勢纏綿之痼疾。
3.3 遠端取穴為主,佐以局部取穴 目前臨床針刺治療中風后失語,對癥取穴以頭部及口顏面局部為主[10],本文中針對中風后失語癥的古代穴位選取,以遠端取穴為主,尤以上肢部最多,根據標本根結理論,四肢為“根”,頭胸腹為“結”因此四肢部穴位較十二經脈其它腧穴具有更強的調節臟腑功能的作用;“經脈所過,主治所及”,針刺四肢部穴位可治療中風后病人局部偏癱,促進手足運動功能恢復,現代研究證明;中風后失語癥和言語失用癥(AOS)經常與手部運動障礙同時發生,而中風后言語語言和運動恢復涉及相似的大腦恢復機制,手部運動言語功能的恢復為相輔相成[13]。
本研究提取出古籍中治療中風后失語癥的常用選穴、穴位配伍、核心組穴等規律,便于臨床上有效靈活運用針灸選穴配伍,以對癥施治為日后臨床中治療中風諸多后遺癥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借鑒。
參考文獻:
[1]Feigin V L,Nichols E,Alam T,et al.Global,regional,and national burden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1990–2016: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6[J].The Lancet Neurology,2019,18(5):459-480.
[2]Garcia-Rudolph A,Garcia-Molina A,Cegarra B,et al.Subacute ischemic stroke rehabilitation outcomes in working-age adults:The role of aphasia in cognitive functional independence[J].Top Stroke Rehabil,2021,28(5):378-389.
[3]Haro-Martinez A,Perez-Araujo C M,Sanchez-Caro J M,et al.Melodic Intonation Therapy for Post-stroke Non-fluent Aphasia: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Front Neurol,2021(12):700115.
[4]Hreha K,Mulry C,Gross M,et al.Assessing chronic stroke survivors with aphasia sheds light on prevalence of spatial neglect[J].Top Stroke Rehabil,2017,24(2):91-98.
[5]Li X,Gao Y,Zhang C,et al.Evaluating the Long-Term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Therapy for Subacute Poststroke Aphasia: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zed,Blinded,Controlled,Multicentre Trial[J].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2021(1):13.
[6]Zhang Y,Wang Z,Jiang X,et al.Effectiveness of Acupuncture for Poststroke Aphasia: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Complement Med Res,2021,28(6):545-556.
[7]楊柳,任媛媛,吳玉龍,等.針刺治療中風后運動性失語系統評價和Meta分析[J].陜西中醫,2021,42(7):961-966.
[8]李焱,賈妮.卒中后失語的中醫診療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21:42(7):961-966.
[9]殷冬雪.針灸配合語言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后運動性失語的臨床療效觀察[D].沈陽:遼寧中醫藥大學,2020.
[10]徐元波.針刺治療腦卒中后失語癥的Meta分析及取穴規律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20.
[11]閆巖,魯海,胡佳慧,等.針刺從“腎”論治中風后失語癥理論稽古[J].中國針灸,2020,40(3):322-324.
[12]郭思伶.針刺膻中、間使穴治療中風后運動性失語癥的臨床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19.
[13]Ginex V,Gilardone G,Vigano M,et al.Interaction Between Recovery of Motor and Language Abilities After Stroke[J].Arch Phys Med Rehabil,2020,101(8):1367-1376.
(收稿日期:2021-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