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冬娟
公開課教學是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也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重點環節。老師要隨著時代發展變化更新教學理念,積極創造輕松有趣的教學氣氛,有效地將現代化發展的教學技術應用到課堂中,注重物理試驗與理論相結合。
下面我大概從初中物理有效教學在探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提出相關的初中物理公開課有效教學的建議:
一、存在的問題
1、課堂教學目標流于形式.物理課堂教學上,大部分教師都是用物理課程中的三維目標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設計,忽視課堂內容和教學目標存在不匹配的現象,不能根據實際教學情況設計每堂課的教學內容,導致一節課中的教學內容繁雜多樣,在課堂結束后教學質量又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使得部分設計的教學目標形式化,不能真正落實在課堂教學上.
2、過度謀求情景化教學.情景化教學在提升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學廣泛運用情景化教學.符合實際課堂教學的情景設計,不僅能夠自然奇妙地引出物理教學目的,將生澀難懂的物理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具有親切感,還能夠增強教學趣味性,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積極性,從而能夠保證物理課堂教學的高效性.但有些老師過于強調情景化教學的作用,不根據實際教學情況來判斷是否設計情景,使得有些耗費精力設計的情景教學很難達到預期效果,往往會產生喧賓奪主的不良后果,導致部分學生被設計的情景帶入,從而進入正常的教學狀態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
二、產生問題的原因
大部分老師處于迷惑茫然階段,認為公開課必須有課件,小組討論或者必須設計一些小實驗等等,所以他們會過度依賴于外物對學生的刺激,忽略了教學本身的引領作用。這些教學實踐矛盾大多來源于老師自身的教學理論還未能夠適應教學實踐,也有來源于老師對新課改的理解不夠深入等,因此教學過程中往往會發生實踐與理論不匹配的現象.
三、提升初中物理課堂有效教學的建議
1、更新教學理念,創建輕松有趣的教學氛圍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進行,中學物理老師要隨著時代潮流的變化持續不斷地更新教學理念,教學以學生為主,老師為輔,引導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與老師進行互動,提高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參與度,同時老師應常使用詼諧式教學,活躍課堂氣氛,才能創建輕松有趣的課堂教學氛圍.老師還要認真準備課堂提問,盡可能給每一位同學在課堂上都能回答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對表現好的學生給予表揚,表現差的學生給予鼓勵,這樣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和提高學習興趣.
2、采取先進的教學方法
俗話說,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應借鑒被實踐證明科學有成效的物理教學方法.首先,老師可以在實際的物理課堂教學中按照學生的綜合情況對其進行分等級教學,根據不同等級的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和程度不同選擇內容和安排時間來對學生進行教學,對癥下藥,這樣才能讓每一個學生在其知識接受范圍內獲得信心,有利于提升初中物理課堂的有效性.其次,還可以通過老師和學生的互動交流和探討學習的方式來達到學習知識的目的.其次還可以采用合作互動式課堂教學方法授課.最后,老師還能通過設計合理的情景化教學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3、采取現代化的課堂教學手段
利用先進的多媒體技術等教學手段可以有效地解決物理理論知識生澀難懂、抽象化的問題,多媒體手段不僅可以采用圖片或者動畫等形式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表現給學生,還可以展示與物理有關的實際生活場景,這樣可以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物理的熱情,確保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進行.
4、注意課堂上學生習慣的培養
不論是否在公開課上我們都應該注意平時學生的學習習慣,課堂上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 、聽課習慣。自主課上要求學生在學案的引領下通過自主學習,初步掌握本節所學知識的基本內容,本節用到的描述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并把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或疑惑記錄下來,做到心中有數。展示課上要求學生積極展示, 展問題,展思路;當別的學生展示或教師點評時,認真聽講,邊聽邊思考。 注意展示學生及教師分析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主動質疑,及時記錄重點和難點內容。課下要求學生結合課堂情況,再次認真復習課本,及時進行復習和總結,弄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良好的解題習慣。 做題時要求學生慢審快做,審題時找關鍵詞。答題時書寫要規范,寫出必要的關系式和文字說明。
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面對信息技術越來越發達的今天,從前喻時代到現在的后喻時代,學生不再是單純的接受教育者,對某些領域他們說不定比我們懂得多,這個時候需要老師做的不是知識的灌輸,而是如何獲得學習能力。也就是交給學生如何思考,即是教導學生建立正確的思維過程,如何學習,讓學生投入學習,經歷一個親身體驗,發掘真理的過程。我們的課堂必須在公開課上再下功夫。
我們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使學生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這是當下初中教學的基本要求,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物理課堂教學不僅可以刺激學生對物理學習的熱情,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理論分析能力,滿足中學生素質教育的要求,滿足中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