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雯
關鍵詞:傳統民俗節日、文化軟實力、文化推廣
汾西添倉節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相傳有一位當地的官員在危難事情,開倉救濟災民,隨后收到了皇帝的處罰。百姓為了紀念這位官員并把這一天稱作添倉節。在這一時期家家戶戶都會忙于各項活動,以此來慶祝這個節日。然而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形式反映著該地區的生活習慣、本土文化理念等等,這對中國的民俗活動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前言
進入21世紀我國在各個方面都有了飛速的發展,中國本就是一個有著豐富歷史和幾千年傳統文明的國家。節日更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與我國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的習俗必不可分,這是中國人民的智慧的結晶,是維護了中國人民深厚感情的積淀,是中國傳統節日的日常生活審美化的主角,又是中國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是極其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國家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使得汾西添倉節更好的推廣出去,更能讓人們了解,“添倉節”是什么,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所以本次傳統民俗文化的推廣與設計將以信息圖表的方式進行呈現,以圖表的形式向人們講述添倉節是什么,有什么,在這個活動中要做一些什么。于是從添倉節的活動入手,進一步分析添倉節,最終以圖表的形式呈現,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
一、添倉節的源流與設計表現
1.1添倉節的源流
添倉節作為傳統民俗節日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中的一些習俗被世世代代所流傳下來。據記載,添倉節最早出現在西漢時期,這時是為了紀念一位倉官;而后發展到宋代在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將正月二十五這一天稱作添倉節;再者到了明朝時期,周用的《走百病行》一詩中,講述了添倉節的活動形式;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書中記載了添倉節的活動形式,也使得這樣一個傳統節日逐漸充實起來。
當今時代的發展基本以青年人為主,時尚潮流的元素更是深受他們的喜愛,而添倉節對與他們來說,更是尤為陌生。為了使人們更好的了解添倉節,將以圖標扁平化的形式呈現內容,使觀賞者一目了然知道其是什么。
調查了許多傳統節日的推廣設計,大部分對于傳統節日的推廣還是以插畫的形式居多,主要在描繪節日所呈現出來的氛圍。主要是表達一個主題或者一個場景的內容。插畫形式較為生動有趣。
目前,中國設計的發展也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更要表現出民族化、個性化的設計才能吸引觀賞者。在當前,信息圖表越來越成為人們傳達信息的一種表現手法,通常可以將復雜零碎的信息高效清晰的傳遞出去。將傳統民俗活動與現代設計手法結合起來,以獨特的形式吸引受眾,以簡單明了的方式傳達中國的傳統文化。
國內關于地區民俗文化的信息圖表可視化設計的研究并不多,但是現在國內的設計師已經意識到傳統民俗文化元素的重要性,開始深入挖掘傳統文化中值得借鑒的元素融入設計中,重視對地方民俗文化的活動的再設計,不斷發掘被遺忘的民俗文化,且在設計時注重傳統文化元素的保留.例如,一位設計師對于他們地區的民俗文化活動的設計,名為——《煙花火龍》,在整體的畫面中一圖表的形式展現,定格精彩的畫面,結合當地特色提取有用元素,進行圖形演變。設計出來的“舞龍”的平面形象生動有趣,整體平面形象傳神到位,可用來進行海報,表情包等文創產品設計。既保護了傳統民俗文化也有利于弘揚和傳播傳統節日的習俗,帶動了經濟的發展。
還調研了一位設計師對于“景德鎮陶瓷文化”的推廣設計,該設計師也是利用信息圖表的形式進行呈現。古窯信息可視化設計以古窯景區中所展現給游客的元素為支撐,并結合圖形設計、信息可視化還有立體場景的展示形式,將平面視覺圖形元素在圍繞古窯文化的內容之上用視覺化的手段表現出來。設計師將版面分割成為5個部分,分別為窯址分布、窯場類別、窯體演變、窯房構造以及制作工藝。以簡單明了的方式講述了景德鎮的陶瓷文化。其中每一個圖形的演變都提取了該瓷器的主要特征,既符合現代審美,又不丟失傳統內涵。
1.2設計表現
在對于汾西添倉節的設計過程中,首先先確定了最終的表現形式為——信息圖表來呈現;隨之確立了所有圖表中貫穿的載體為添倉節的活動形式。試圖將貫穿的載體在傳統的文化內涵與藝術審美中尋找靈感,我認為一定要有文化底蘊來支撐的圖表的內容,這樣才不會顯得蒼白空洞,才能夠經得起推敲。因此在本次的信息圖表設計中,選取了汾西添倉節的活動來作為創作內容,通過不同的活動形式和具有代表性的活動的元素為主,結合汾西當地的文化習俗進行設計。以此來表現添倉節的風俗習慣和中國傳統節日中的深邃文化,試圖能夠創造富有濃厚節日色彩、浪漫幻想的中國特色、蘊含中國文化的信息圖表。
汾西添倉節的推廣設計的重點是融入從扁平化的圖標入手,從活動中提取節日的傳統視覺元素。將汾西豐富的傳統紋樣融入其中,再加上現代的創作手法及理念,使得傳統與現代融合在一起,碰撞出不一樣火花。再將畫面分割為幾個色塊,以此來傳達不同的活動形式。使得畫面能夠準確的傳達出信息。
二、設計構思
對于汾西添倉節的推廣設計過程中,是以添倉節的活動為整個圖表的載體。呈現出來的信息圖表是不僅具有形式的美感,而且還要具有節日的內涵,活動的流程等。最終確立為5張信息圖表,來傳達節日氛圍。
第一張圖表——主要為介紹添倉節為載體,將畫面分為5個部分,分別有相關傳說、各地分布、活動分類、歷史沿革以及活動寓意。其中畫面的主體為添倉這一活動的插畫,以此來延伸出各部分的內容。而活動的分類中又包括活動時間(大小填倉之分)、活動組織(個體,組織之分)、活動的形式(包括生產習俗、生活習俗、家庭祭祀、民間文藝活動),而這四部分也是后四張圖表的主題。第一張圖表主要是介紹添倉節這一傳統節日是什么。
第二張圖表——生產習俗,此圖表以節日的活動為主。而生產習俗中包括填倉、添水
添碳、捏面燈、撒五谷 、蒸制面食、搬運填倉、地畫倉囤、打掃院落這九項活動。其中以捏面燈這一活動為主體,并提取元素,創造一副插畫,在以此延伸出各項活動。使得畫面更為豐富,經得起推敲。
第三張圖表——生活習俗,在這一分類中又包括曬種子、整理農具、耕種、打鬧這四項活動。其中以曬種子為活動的主體,根據當地人的穿著習慣來創造一副插畫,以此來延伸出曬種子的流程以及各項活動。使得畫面內容不脫離與固定場景。
第四張圖表——家庭祭祀,在這一分類中又包括供拜祖宗和各路神仙、廟堂請神、打谷場、“安神”、“轉九曲”祭神(游地燈、“送神”、貼門神這七項活動。以祭祀為畫面的主題,從而分割畫面,表現畫面內容,傳達畫面信息。
第五張圖表——民間文藝活動,主要包括地燈秧歌、甕鼓表演、挨家(串院子)表演
“扎場”表演這四項,其中以翁鼓表演為主體,汾西的翁鼓表演是最具特色的活動,至今仍有延續。以此來延伸畫面其他的各項活動。從表演者的衣物,頭飾,表情來區分。以此來豐富畫面內容,傳達節日氛圍。
總體分為5張圖表,其中所應用的字體均為一致,畫面整體顏色根據活動類型有所區分。圖表衍生的方式均為無勾邊的形式,從活動中提取,保持活動的氛圍。每張圖表中均有主體內容的支撐。所應用的元素一致,呈現出系列感和一致性。最終將圖表中的元素進行提取制作出文創衍生品和GIF動畫視覺效果。
結語
中國有許多地域文化特征極其鮮明且有著傳統文化豐富的城市或地區,對于一些地方民俗文化活動我們應該深入挖掘,體現地域文化特征的形象元素。我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無論在文化內涵還是在表現形式上都是豐富多彩的,像一個巨大的寶庫為創作者提供靈感來源。要想推廣傳統文化元素,就要從各個地區開始著手才能更深入,也能引起大眾的共鳴,為大眾所接受。全面的研究汾西“添倉節”民俗活動,這種針對性較強的地域民俗文化活動是非常值得探討與研究的。在創作的過程中感受到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感受到了傳統習俗的文化魅力所在,我們在新的社會環境中挖掘和尋找它在新時代中的新氣息。今天,在借鑒傳統元素的同時,要更加善于使用傳統元素帶來的新啟發,結合現代信息圖表的形式,創造出符合現代多元化和一體化的時代需求,符合現代審美的設計作品,使傳統民俗節日不在被人們所遺忘,使其在現代社會生活中擁有新的生命力,煥發新的光彩。
參考文獻
(1) 楊英杰.中外民俗[ M]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6:6 .
(2)喬繼堂.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與內涵[ M] .九州出版社,2006.1.
(3) 楊琳.中國傳統節日文化[ M]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6.
(4)常建華.中國古代人日、天穿、填倉諸節新說[J].民俗研究,1999(2):64-73.
(5)李露露.圖說民間傳統節日[ M] .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