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霞
摘要:語言作為人類最偉大的個體功能,在生活及學習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而學前教育中的語言教學,是搭建起幼兒與世界聯系并表達交流的橋梁。此時,大班孩子正處于語言能力發展的黃金時期,加強語言教育,并引導幼兒正確發展和使用語言,是學前教育教學中的最重要的任務。如何更好地開展幼兒語言教學,是教師和家長們共同關心的問題。
關鍵詞:幼兒教育;語言教學;策略
前言:
語言作為人與人之間溝通交流的工具,也是信息傳遞的重要載體,在學前教育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對于學齡前兒童,他們正處在語言學習和技能發展的關鍵時期。幼兒園教師在此時做好了語言教學工作,對幼兒將來的發展意義非凡。然而目前存在許多學前教學語言問題,涉及教師教學方面,以及家長、幼兒方面,所以根據幼兒身心發展規律,找到適合幼兒的語言教學方法,改進教學方式,做到家校溝通促進幼兒語言能力提升,就是幼兒園大班語言教學的當務之急。
一、幼兒園大班孩子語言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幼師教學語言不規范
大班孩子處在學習模仿時期,所以對學習生活中教師的言行耳濡目染。故而在教育中,幼兒園教師要注意自身的語言,使用普通話和文明用語,還要注重教學語言和教學內容的一致性。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簡單的語言細節也會造成幼兒意識形態的改變。但是就目前的學前教育來看,很多幼師存在語言不規范,不文明的現象,很大程度影響了幼兒的語言教學。
(二)幼師教學方法落后
教師在進行語言教學時,呈現出來的教學內容必定是形象可感地貼近幼兒生活的,但是目前存在很嚴重的教學方法問題,幼師的教學思維僵化,教學形式傳統枯燥,教學方法較為落后,已然不符合當今時代的幼兒身心發展規律[1]。同時,很多教師在進行語言教學時,采取的是千篇一律的示范講解法,幼兒不能完全理解并掌握,這樣的教學是徒勞無功的。
(三)幼師教學水平參差不齊
由于當前學前教育的需求越來越高,幼兒教育的市場化水平越來越高,教師的教學水平也呈現出良莠不齊的趨勢。很多教師抱著趨利主義采取學前教學,沒有教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就導致教師不注重提升教學水平,只在乎完成教學任務,幼師的教學水平堪憂。另外,還有一部分幼兒園教師沒有專業的資格證和學前教育文憑,沒有系統的教學方法和理念,也導致了教學水平偏低的情況出現。
二、幼兒園大班語言教學有效性的措施
(一)幼師要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
語言環境對幼兒的語言水平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所以教師作為孩子朝夕相處的對象要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提升語言規范程度,對幼兒做出積極正確的影響。這里不得不提幼師的方言問題,我國明確規定教學語言為普通話,所以幼師在教學和校園生活過程中要盡量避免方言的使用,更要引導學生由方言向普通話使用的轉變,為今后的普通話水平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此外,在教學和生活中,幼師要最大限度地避免不文明語言的出現,為人師表要給孩子做好表率,引導幼兒要文明用語,樹立和諧友善的思想。其次,教師還要在教學過程中盡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只有幼兒聽懂了,才能執行指令。語言環境是語言教學的重要條件,幼兒只有在規范、文明、和諧的語言環境中提升語言水平,才能往正確的文明的語言方向發展。
(二)在各種語言活動中滲透語言教學
語言作為日常交際中要用到的表達方式,只有在不斷地訓練中,才能提升應用水平。為此,幼師在開展語言教學時,不能一味地照本宣科,按照課文內容進行知識層面的教學,還應該在教學活動和游戲中,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規范和提高。這樣一來,孩子在生活和玩樂中掌握了生活化的語言,提升了孩童的語言使用的靈活性和邏輯性,讓孩子在不斷的無意識的語言練習中,促進語言系統的高級化和生活化。例如,教師可以設置各種各樣的語言游戲活動,提升孩子的語言表達和理解能力。像“你畫我猜”這種小游戲,將幼兒分組,根據教師給出的繪畫題目,其中一個幼兒進行繪畫并描述物體關鍵點,讓另一個孩子進行猜測。這種小游戲,提升了孩童的語言教學參與度,促進了語言交互能力的提升,實現了語言教學的多樣化。不僅讓語言教學課堂充滿活力,還增加了兒童的學習參與感,使幼兒語言教學得以高效地進展下去[2]。
(三)家校溝通,營造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
很多人認為,學習是教師影響下的活動,但是孩子生活的家庭環境對孩子尤其是幼兒影響頗深。文明和諧的語言教學環境不僅是局限在校園里,還能夠延伸到家庭日常生活中,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環境的和諧穩定和文明,是幼兒語言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父母不僅要注重文明用語的使用,還要在方言和普通話使用之間實現靈活地使用,學生的普通話學習很重要,但是方言學習能提升幼兒的語言結構,發展語言應用能力。其次,和諧文明的家庭環境要求家長盡量不在孩子面前說臟話、吵架等,和諧的氛圍下,孩子能夠在良好的情感體驗中與人進行良好的交流,從而實現語言的發展。
(四)多元評價方式激勵兒童語言能力提升
大班孩子雖然年齡較小,思維發展不完全,但是學生已經對獎懲有了概念。所以在幼師進行語言教學時,要適時地對幼兒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并且要激勵學生,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對于學生的語言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也要賞罰分明,及時糾正,讓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正確的引導。例如,在幼兒進行語言能力的交流和描述時,要糾正基礎的語法和搭配的錯誤,像“藍色的太陽”“冰淇淋很熱”等。幼師要及時地準確地進行糾正,讓學生摒棄錯誤概念,形成語言的表達結構。如此,采用正確地評價方式,促進了幼兒發散性思維的成長,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促進語言能力的優化提升。
結語
總的來說,語言能力是兒童學前教育教學的核心內容,班主任作為班級引導者,要利用正確地教學方法和教學觀念,設計適合大班孩子的教學過程。同時要注重幼兒良好語言環境的塑造,提升幼兒的語言學習和參與積極性,增強與家長的溝通交流,共同發展幼兒語言能力[3]。
參考文獻:
[1]孫婷婷. 學前教育語言教學策略淺析[J]. 文學少年, 2021(15):1.
[2]紀晨晨. 新課程學前教育語言教學策略研究[J]. 新作文:教研, 20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