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仕雄
摘要:雙減,即減少義務教育時期學生作業負荷和學校教育負荷。雙減政策措施中明確強調了要減少中初中生的作業負擔,同時也明確規定了義務教育階段各年級中初中生完成作業的時間。那么,在雙減的大背景下,作為老師的我們,就需要怎樣合理而有效地設定和布置作業,為此,怎樣在差異化課程中設定出更合理的作業時間已成為了每一位教育者都無法避免的難點,本篇文章就以初中數學課程為例,淺談了一些認識。
關鍵詞:雙減背景;初中數學差異化作業;設計探索
以往初中數學教師在設計作業方面總會出現作業量大,重復度高,難度性強等教學弊端,很難達到減負增效作業布置的效果,并且也容易給初中生們造成很大的學習壓力和課業負擔。初中數學教師在落實和貫徹雙減政策時一定要更改以往機械化枯燥化的作業布置形式,要多從素質教育制度和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角度出發來優化初中數學作業內容,這樣才更有利于發展初中生的綜合素質。隨著中考的高壓,學校當前教學工作多以理論教學為主,而評價教學效果的方法手段也以得分為先,拘泥于試題考點,圍繞著試題做文章的現象,降低了學生處理現實問題的能力,也泯滅了學生的學習激情,使學生極少的機會就能領悟真實的數學之美,嚴重危害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
一、作業設計首先要確保理論科學
(一)梯度性
考慮到先易后難,以及循序漸進的復習規律,作業也應該具備階梯性質;在試題的設定上,通常按照主觀+客觀原則,即簡單選擇題+填空題+回答問題,在難易系數的搭配上,則通常是簡單選擇題:中檔題:難題=7:2:1,這與當前福建省中考難易系數是一樣的,如此就可以根據大多數中初中生的理解水平和認知經驗,讓其學生學而有所思,思而有所作,作而有所得[1]。
(二)層次性
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效果與后天差異,教育作業有一定層次性;但事實上,很多不愿意做數學教育作業的學生大多由于試題難度大,考試分數少,名次也比較靠后,長期受挫,信心逐漸下降。根據實際,把作業按層次布置的辦法。比如在設計周末作業時,將我們整個班級的學生分為AB兩層級別,針對不周層級我們在題量和難易程度上都有所考慮,而且在第二層級別的作業的部分問題中還進行了適當的回答提醒[2]。
(三)銜接性
數學思維是一個抽象性極強的課程,基本知識點之間具有很密切的聯系,因此可以形成一種體系的基礎知識架構,老師在訓練學生數學邏輯思維的教學流程中,協助學生形成基本知識架構,需要老師在開展課后教學作業的產品設計時,充分地顧及到基本知識點網絡的縱向布局,并注意教學作業的連貫性,如此,學生在順利完成教學作業的教學流程中就可以形成較好的知識點架構。比如,在設計關于特殊四邊形的證明的課堂教學作業時,就需要學生先畫一任意圓的外切四角,再填上一定條件線使之劃分成為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正方形。這樣老師就可以潛移默化地誘導學生對本章主要知識點架構作出了梳構建。當課后作業具備了連貫性的設計后,才可以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將主要知識點銜接起來,從而建立系統的知識網絡,更促進了數學思想的形成。
(四)延展性
延展性就是指由于具體的現象和環境的改變使他們在現有認識的基礎上,思考了改變后的各種結果。一個合理而有效的作業不僅是對習題的解單作答,更可以把知識點拓展開來,提高到數學思想和核心素質的層面。所以站在提高作業品質的層面上,要做好作業的延伸性設置,讓學生可以立足基礎知識,提高水平。
不難看出,這是一種由特殊問題變普通的幾何綜合題,兩道轉化的訓練實際是對已知前提的轉換與問題實質的挖掘,而解決這些問題的核心著重在類比二字上,幾題之后,層次遞進,且原則一致,方式也相近。這樣設置,就可以讓學生在關注三角形知識的同時,考察其知識點,考察其邏輯思維[3]。
二、雙減背景下初中數學差異化作業評價策略
如果教室是學生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的前沿陣地,那課后作業也將變成孩子們積累知識,為發展能力創造的樂園。在這片樂園里,老師布置怎樣的作業,以什么樣的心態評定學生的作業水平,都將對孩子的發展起著潛移默化的推動作用,而好的評價方法還會使學生們越來越愛做作業,并學會將自信心不斷提高。將學校中的典型錯誤以統計表的多種形式及時反映給科任老師,以便其給學生有效地評講,特別是針對部分學生的易錯的問題還需要在學校建立錯題集中,由老師們定時對學生的錯題集中進行檢測并對部分問題加以整改后編制試卷,并要求同學們重新練習,刻意訓練。
結束語:在新課程思想的引導下,班級作業的評估也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以成長的眼光來宣布班級每一個作業,以成長的眼光來看待班級的每一個作業,讓學生從課堂上學到的知識經過了從知識到能力的巨大跨越。
參考文獻:
[1] 張文琴. 高效課堂下初中數學作業布置與批改的差異化探析[J]. 中外交流,2019,26(45):367.
[2] 倪麗琴. 高效課堂下初中數學作業布置與批改的差異化探析[J]. 文理導航(中旬),2016(3):17-17.
[3] 王兆忠. 高效課堂下初中數學作業布置與批改的差異化研究[J]. 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8,1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