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云
摘要: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農村中學生自愿性輟學率的升高已成為邊疆少數民族農村地區初中教育出現的一個新問題。經分析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內因和外因兩種因素。因而,需要我們用新的思維和方法去削減這些影響力量,以達到提高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學生受教育普及率的目的,實現國家提出的“兩基”目標。
關鍵詞:農村;中學生;輟學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義務教育的普及,我國農村中學教育狀況得到了不斷進步和完善,突出表現在農村初中適齡少年毛入學率的提高,更多的農村少年有機會接受初中教育。然而,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部分農村經濟有所發展之后,鄉鎮中學輟學現象仍存在,昔日許多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村兒童因貧困而輟學,是被迫輟學,而在當今社會整體經濟條件和教育條件都已經得到明顯改善,逐步富裕起來的農村家庭從經濟條件方面看,完全可以供得起自己的子女上完初中,更何況現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村學生國家實行“三免一補”政策。為什么還會出現初中生輟學率如此之高的現象呢?這一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就這個問題我走訪了幾個自然村,找幾個已經輟學或轉學的部分學生交談。
在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大趨勢下,目前農村地區初中輟學生中,因家庭貧困、勞力不足和父母對子女教育不重視等原因引起的輟學生所占比例相對較小;這說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傳統的導致初中生輟學的主要因素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即已由過去的以外部強迫被動性為主的輟學,轉化為以學生主動性棄學為主的輟學。我將這種在外部強迫被動性原因相對減少情況下學生主動棄學的現象稱為自愿性輟學。對我縣農村初中生自愿性輟學原因的分析,是進一步提出解決這一問題方案的基礎,將對進一步完善我縣農村中學教育具有重大意義。本文從新形勢下的經濟、教育、學校管理、父母觀念和學生個人心理等諸方面,綜合性地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分析。
一、從“經濟所迫”到“經濟所惑”
目前有關農村初中生輟學問題的研究,大多強調地方經濟落后以及家庭經濟困難等經濟負擔原因。而在這次調查中,農村中學生輟學正是因為家庭經濟較好,父母滿足了他們孩子的各個方面的需求,使學生迷茫在花花綠綠的現代化世界,使之逐漸對學習產生厭倦,在走訪的過程中發現有部分學生已經擁有了摩托車(已輟學)、自行車、手機等,這對于城市里學生是算不了什么的,可在邊疆少數民族這樣的農村,這已算是高檔次消費品,學生擁有這些東西以后,幾乎不去學校上課,而是騎著摩托車游蕩,有的甚至干脆就輟學回家呆著,有部分輟學的學生跑到廣東等沿海地區打工。
另外,在家長看來,以前子女輟學在家“沒事可做”,如今只要他們輟學后能夠找到相應的工作,給家庭帶來一定收益,他們對子女輟學的反對也就不那么強烈了,而是具有更高的容忍度。
二、從“讀書無用論”到“讀書無望論”
在部分我縣的農村很流行這樣一句話“讀十年書,不如走一趟遠門”,他們認為讀書不如打工,現在又不實行包分配,如果找不到工作,那不就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打工還可以掙錢;農民很會算帳,由于他們的文化程度不高,他們算不到長遠的利益,只看到眼前的利益。
在某個村02年時有3名中專畢業生,但是由于各種因素,他們都找不到工作,農村只好成了他們的歸屬,其命運跟其他沒有讀書的農民一樣,他們成了這個村“讀書無用論”的反面教材,上到父母下到孩子,人們對讀書已沒有了信心,“讀書無用論”導致了農村初中高輟學率的產生。“讀書無用論”認為,上學讀書沒有給受教育者帶來足夠的利益價值(1),如今教育費用高(指高中和高校費用),農民投入到教育的費用比教育給他們所產生的效益要高(我指的是眼前效益),所以,農村中學生的讀書欲望逐漸處于下降趨勢,對于孩子的選擇父母也不反對,有的父母還支持。在當今的社會形式,“走后門,拉關系”是找工作的一種渠道,我們的農民朋友雖然知識面不廣但是他們了解社會的潛規則,由于這個潛規則使他們更加了解到農村孩子要找工作就更無望了。
因此,我認為,與其說是“讀書無用論”,還不如說是“讀書無望論”促成了我縣農村中學今天居高不下的輟學率;“讀書無用論”不過是在“讀書無望論”基礎之上產生的,后者才是輟學產生的根本原因。實際上,在目前,即使在富裕起來的家庭,初中生在繼續求學的道路上也看不到多大的前途和希望,在調查中,有一名學生六年級畢業后,本應該到中學完成他九年義務教育的義務,可是呢,他選擇了到廣東省東莞市打工,當年他14歲還不到,在輟學的時候他對他的父母說:“我知道我們家有錢,但是我不想讀書,讀書沒用,我想打工幫你們掙錢。”是啊!多孝順的孩子,可是他卻辜負了自己的未來。對于我縣農村初中生而言,如果想繼續求學,他們的最終目標很少是僅僅為了上高中,而無非都是為了上大學,因為具有高中學歷和具有初中學歷兩者在社會上就業的相對優勢并不明顯,他們不會只是為了上高中拿個高中畢業證,而且現在讀高中的費用的數目不小,更何況由于知識基礎差的問題,將有一大部分鄉鎮中學的初中生上不了我縣唯一的高中,就更別說其他縣的高中了。
所以,對于農村初中生,除非初中學習優異、有希望上高中,而上不了高中就沒有必要耗費更多的時間和經濟投入來讀完初中和參加中考,就上個一兩年,學會幾個英語單詞以及一些數理化等基本常識就夠了。因此,只有那些很看重初中學歷的學生才會堅持讀完初中并參加中考,而那些不看重初中畢業證的學生則更多地想到了中途棄學,早早進入社會,準備參加社會工作。
三、父母眼光短淺的思想觀念
走訪中筆者發現,在輟學的學生中多數父母的文化程度都低,有的是文盲、半文盲;這些家長幾乎不關心孩子的學習情況,在學習上對孩子也沒有太多的要求和希望,只要孩子在學校不犯錯就行,這也就慫恿了孩子的輟學思想。青少年的思想都還不成熟,他們還沒能力設計自己的未來,這需要父母給予引導,雖然老師在這一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但如果父母還不支持,老師的工作也很難達到效果。
有些邊疆山區的自然環境還比較好,農村里還沒有達到那種因為自然環境的惡劣而被迫從其他渠道來改變生活的地步;因此,有些家長只把目光鎖定在家里的那一畝三分地,孩子不認真讀書也沒關系,家里有土地供他們生活;沒有從小讓孩子建立吃“皇糧、財政飯”的思想;更何況教育投資所產生的效益見效慢,且費用又高,所以,家長對孩子輟學打工沒有制止的意思,有的還鼓勵自己孩子盡早“棄學從工”。
四、學校在管理上的力度不足
在調查中發現,在中學讀書的學生輟學的又一原因,是因為學校管理力度不夠,學生逃學老師和學校根本不管,學生來到學校學不到東西,所以對學習產生厭倦,導致他們輟學;由于學校管理不善,已有很多家長讓自己的孩子轉學了,就在筆者所調查的學生中就有9名從原來的學校轉到另外的學校學習,據悉,這都是由于所在原來的學校對學生管理不善所致。
還有一個原因是,在學校經常發生“欺負”和“被欺負”的情況,“欺負”者來學校是為了欺負其他的同學,學校成了他們“欺負”同學的場所,而不是學習的場所;而“被欺負的學生”學校則成了他們受欺負的地方,就算他們想專心讀書,可是環境不允許,由此產生了輟學的動機,有的會選擇轉學,有的干脆輟學不讀。因此我認為學校的管理好壞,與學生是否能安心讀書有很大的關系,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對學習的態度。
學校的管理方面,還涉及到管理機制、課程設置、校園活動安排等方面,從現在的形式來看應試教育還是學校教育的主旋律,所以很多學校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把學生在校的學習時間安排的滿滿的,課程設置上,只設置參加選拔考試科目的課程,或者在課時安排上有時傾斜,學生在學校參加課外文體藝術活動、參與興趣社團的機會比較少,學生在學校學習生活比較單調、乏味、枯燥,在學校學生找不到少年時期、青春時期的快樂和自我價值,慢慢的學生產生厭學的思想甚至干脆輟學在家。
五、青春期心理需要
目前有關的研究大多數都集中強調了教育體制、社會經濟環境以及家庭等外部環境對學生輟學的影響,而往往忽視了學生本身關于輟學的心理需要。我認為,初中學生渴望獨立、自由、成長的青春期心理本身,是自愿性輟學的一個很重要的內部主觀因素。
首先,步入社會參加工作,尤其是外出打工,它滿足了農村青少年的渴望獨立和長大成熟的青春期心理需要。在許多農村地區,中途退學后的初中生大多都選擇外出打工。他們的主要目的不是經濟收入,更多的是滿足一種自由、獨立和成熟的心理需要。一方面,打工使輟學學生掙脫了家長和老師的嚴格束縛,他們可以在外地自由支配自己的時間和行為活動,具有一定的經濟收入滿足自己特定的消費需要,因此從根本上獲得了一種獨立自主的生活。另一方面,通過打工期間的社會鍛煉,這些學生似乎一夜之間就進入了成人的角色,例如學會了抽煙、喝酒、談戀愛等等,完成了一種從童年向青年的轉變,他們從內心獲得了一種成就感和自豪感。此外,以打工鍛煉為輟學理由,不少父母也持默許和支持的態度。
其次,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階段的心理斷乳期。這個時期的青少年對長輩具有反抗和叛逆心理,對擺脫長輩的約束有強烈的愿望,他們不愿意和長輩進行更多、更深入的交流,而更愿意和自己的伙伴、朋友相處和交流,因而群體歸屬感特別強。但在農村地區,因為村子一般都不大,加上計劃生育后農村家庭人口的減少,一個村中各年齡段的同性同齡少年一般都比較少,加上村與村之間往往相隔比較遠,一個山頭一個寨,因此農村初中學生的非正式群體(伙伴、“哥們”等)主要局限于本村的同齡少年,其群體規模比較小,四五個左右(2)。這樣,一旦群體中的個別成員不想讀書或者被迫退學,其他的成員心理上就會受到影響:一個是對學習的影響,離校的學生在社會上的悠閑自由、“瀟灑”,使其他還在校的學生產生對社會生活的向往,無心向學;一個是對群體歸屬感的影響,在校的學生會感到自己與離校學生的疏遠,尤其在學生“拉幫結派”現象嚴重的初中校園,為了維持群體關系,不少學生選擇退學以維持一種青春期的群體歸屬感。所以,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自愿性輟學的農村初中生大多是“成群結隊”的。
六、結束語
綜上所述,當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初中生的自愿性輟學是在大的社會背景外因以及學生主觀內因的共同作用下產生的。青春期心理需要、厭學等內部因素成為學生離開學校的向外動力,而社會經濟誘惑等外部因素則成為拉動學生離開學校的外部動力,家長對學生任意輟學的容忍和默許態度是學生輟學的“潤滑劑”和“心理穩定器”。在這些內、外力量的共同推動下,導致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初中生輟學率的升高,造成了部分農村青少年對知識追求的淡漠和絕望,因而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需要用新的思維和新的眼光去研究和解決。
參考文獻:
[1]蔣中一,戴洪生.降低農村初中輟學率和義務教育體制的改革[J].中國人口科學,2005(04).
[2]江麗云,孫利.從課程視角分析農村初中學生輟學原因[J].教育探索,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