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嫻麗,王君霞,逄劭楠*,雷西娟,王琦
(1.山東省海洋科學研究院海洋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所,山東 青島 266104;2.日照市海洋與漁業研究院,山東 日照 276800)
近年來,海水養殖集中、集約化的發展格局,導致局部海區的富營養化及養殖環境自身污染程度加重,嚴重制約海水池塘養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基于多營養層次的生態養殖模式(IMAT),如蝦-貝-藻混養及魚菜共生循環系統(ARS)等模式可顯著提高系統的光能利用率和投入系統總能的轉化效率,可促進養殖環境內部物質循環利用,減輕自身污染。而蝦-蟹-貝生態養殖模式作為山東省典型池塘混養模式,多元化種類搭配的組成與養殖經濟效益提升之間的關系尚不清楚。現對山東省蝦-貝-蟹生態養殖模式2014—2018年養殖生產數據進行分析,評估混養模式的發展對養殖產量及經濟效益的影響,為合理搭配種類、優化養殖環境、提高經濟效益提供數據支撐。
位于山東省日照開航水產技術公司池塘養殖園區,面積約300 hm。園區內養殖池塘面積為667~1 334 m,多年來主要養殖中國對蝦(),近幾年主要采用蝦-蟹-貝池塘生態養殖模式。
在園區內隨機選取了14口池塘,平均面積均為1.07 hm。通過現場調研的形式,向園區養殖戶發放了生產數據調研情況表70余份,統計了2014—2018年該園區主要養殖種類近5年的生產數據。其中,生產調研內容主要包括養殖種類、苗種價格、成活率、出池價格等;養殖成本調研的內容包括池塘租賃、清池、底改劑、施肥、投餌、微生物制劑、人工費、電費和冷鏈費用等。
計算結果用Excel 2007和Origin 8.0處理。
2014—2018年,日照開航養殖園區養殖品種主要有中國對蝦池塘養殖,并在池中混養有日本對蝦()、三疣梭子蟹()、美國硬殼蛤()、菲律賓蛤仔()及縊蟶()等,其中中國對蝦為主要養殖品種。2018年,園區混養種類中以貝類產量最高,總占比約為90.48%,其次為中國對蝦(4.06%)和三疣梭子蟹(4.00%),日本對蝦作為輔養品種,占比僅1.46%,見圖1。

圖1 池塘混養種類結構組成
2014—2018年,該園區1 hm池塘中國對蝦、三疣梭子蟹、日本對蝦、菲律賓蛤仔、美國硬殼蛤和縊蟶的平均產量分別為598.95,388.55,132.18,4 928.65,2 596.84和529.07 kg。自混養模式推廣以來,菲律賓蛤仔和美國硬殼蛤成為園區產量最高的2個養殖種類。中國對蝦作為園區多年來的主養品種,2014和2015年平均產量分別為923和875 kg/hm,在2016年有明顯下降的趨勢,減產約49.27%,之后一直穩定在356~444 kg/hm(圖2)。

圖2 池塘各混養種類產量的年際變化
通過對2014和2018年養殖經濟效益及養殖成本之間的比較發現,5年間,1 hm養殖池塘的綜合經濟效益提升了6.65%,而養殖成本降低了7.91%。其中池塘租賃費的占比上升了15.48%,投餌費用占比則下降了10.59%。池塘租賃費逐年升高,在養殖成本里占比最大,見圖3(a)(b)。

圖3 2014和2018年池塘混養模式經濟效益及養殖成本
近年來,由于國家政策法規的推動及漁民生態保護意識的逐步增強,池塘多品種混養逐漸成為大眾所能接受的一種生態養殖方式。蝦-貝-蟹池塘養殖模式充分利用了甲殼類和雙殼貝類生態位上的不同及中國對蝦和三疣梭子蟹食性上的相似,在補充利用殘餌的同時,消耗了由池塘內多余營養鹽轉化的初級生產力,促進了池塘養殖系統內物質和能量的流動。混養種類的多元化增加了池塘人工生境中的生物多樣性,有利于養殖環境中營養物質的循環利用和生境的相對穩態,且各種類經濟效益的均衡發展大幅降低了養殖風險。
朱方建等在對凡納濱對蝦-草魚混養模式與對蝦單養模式水質動態比較中發現,混養池塘單位面積總投餌量雖然比單養組大,但水體亞硝酸鹽氮和化學需氧量濃度比單養組低,且透明度比單養池塘穩定。該研究中,池塘養殖種類的多元化,減少了投餌型生物的比重,而對蝦養殖密度的降低,減少了系統營養物質的輸入,在大幅降低餌料成本的同時,減輕了池塘養殖自身污染負荷,對于發展環境友好的海水養殖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養殖環境的優化與改善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且易受到周邊海域環境的影響,因此,在不斷優化養殖模式、改善養殖環境的同時,加強養殖尾水及池塘沉積物的末端治理,仍是未來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