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林剛,安瀟然,江波,任敬
(陜西省水產研究與技術推廣總站,陜西 西安 710086)
2020年,對陜西省130個監測點、21個主要水產養殖品種進行全年的病害監測和流行性分析。結果表明,與往年相比,2020年陜西省水產養殖品種發病率及病死率有所下降,全年無重大疫病發生,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得到較大提高。現就病害監測和流行性情況總結如下。
陜西省有31個測報縣(區)參與病害監測,共設置水產養殖病害監測點130個(表1)。

表1 陜西省水產養殖病害監測點分布 個
對21個主要水產養殖品種的病害進行監測,其中魚類14個,蝦類3個,其他類2個,觀賞魚2個。監測總面積約5 470 hm,覆蓋了陜西省所有國家級健康養殖示范場,其中淡水池塘2 569.97 hm,淡水網箱27.59 hm,淡水工廠化7.73 hm,淡水其他養殖方式2 865.41 hm。
1.3.1 監測品種

1.3.2 監測病害
(1)病毒性疾病:草魚出血病、鯉春病毒病、傳染性造血器官敗血癥、傳染性胰臟壞死病、病毒性出血性敗血癥、爆發性出血病;
(2)細菌性疾病:出血性敗血癥、爛鰓病、腸炎病、赤皮病、疥瘡病、白皮病、打印病、豎鱗病、鏈球菌病、愛德華氏病、潰瘍病、白頭白嘴病;
(3)真菌性疾病:水霉病、鰓霉病;
(4)藻類疾病:楔形藻病、卵甲藻病、淀粉卵甲藻病、絲狀藻附著病、三毛金藻病;
(5)原生動物病:黏孢子蟲病、小瓜蟲病、車輪蟲病;
(6)后生動物病:三代蟲病、復口吸蟲病、指環蟲病、中華鳋病、錨頭鳋病、魚鲺病;
(7)其他:缺氧癥、中毒、維生素缺乏癥、肝膽綜合征。
2020年,陜西省對鯉春病毒血癥(SVC)、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癥(IHNV)、錦鯉皰疹病毒病(KHV)、鯉魚浮腫病(CEV)4種重大水生動物疫病進行專項監測,共采集樣品45個,其中檢測SVC的樣品20個,IHNV 10個,KHV 10個,CEV 5個。經檢測,全部為陰性。監測點及樣品數見表2。

表2 陜西省重大水生動物疫病監測及樣品數 個
2020年3—12月,130個監測點共上傳有效數據1 440條,其中無病上報1 226條,有病上報214條。有草魚、鯉、鯽、鰱、鳙、虹鱒、雜交鱘、大鯢和中華鱉這9個養殖品種發病,其中大鯢、草魚發病率較高,年均發病面積比率分別為18.86%和8.82%;鯉、鰱次之,分別為7.32%和5.48%;虹鱒、雜交鱘發病率較小,分別為0.17%和0.46%(表3)。

表3 陜西省水產養殖發生病害品種統計
因養殖規模小、監測點少,未監測出病害的品種有12種,分別為青魚、白鯧、羅非魚、斑點叉尾鮰、黃顙魚、大口黑鱸、齊口裂腹魚、泥鰍、澳洲龍蝦、克氏原螯蝦、金魚和錦鯉。
2020年,共監測出草魚出血病、細菌性敗血癥、爛鰓病、赤皮病、車輪蟲病等疾病214例,可分為6大類水產養殖病害(表4)。全年無重大疫情發生,漁業生產總體平穩。

表4 陜西省水產養殖病害監測發病種類對比
陜西省水產養殖的病害發生、發展和流行與養殖品種體質和養殖環境密切相關。在3—12月的正常養殖季節,水溫5~36℃,均有病害發生,其中,8種細菌性疾病和2種真菌性疾病是全省水產養殖流行的主要病害(表5)。

表5 陜西省水產養殖主要病害流行統計結果

續表
根據陜西省水產養殖病害的流行規律,相關部門應通過宏觀調控,加大檢疫與防疫力度,以推廣水產綠色健康養殖“五大行動”為契機,規范漁藥、飼料等投入品的使用,鼓勵一線養殖戶采用底排污、高位池、池塘內循環等節水高效的養殖模式,提高養殖品種的體質,同時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從而降低水產養殖病害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