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大學農學院 王夢圓 王慧雅
河南省旱地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李霄 郭彬彬
小麥是全世界栽培面積最大、總貿易額最高和分布范圍最廣的糧食作物。氮肥施用是小麥生產中最有效的增產舉措之一。氮肥能夠有效提高植株葉綠素含量,改善作物的光合性能,從而顯著提高作物產量。然而,在小麥生產中存在氮肥盲目施用現象,導致氮肥利用率降低、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因此,應根據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地力水平、品種特性及栽培措施的差異,確定適宜本地區的氮肥精確管理措施。
科學合理的氮素運籌是實現小麥高產優質重要的技術措施。在適宜的總施氮量前提下,確定最佳的氮肥基追比是小麥氮肥精確管理的一項關鍵技術。大量研究表明,小麥籽粒產量隨著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當達到一定限度后,增施氮肥反而會降低產量。近年,氮肥的施用措施已由傳統的“前重后輕”轉為“前輕后重”。研究表明,在同一施氮量的前提下,適當增加氮肥追施比例有利于小麥籽粒產量的增加。然而,不同地區由于其地力水平不同,追施比例也不盡一致。所以,冬小麥生產必須根據當地土壤肥力狀況,調整氮肥的施用比例,以增加小麥產量、提高其氮肥利用效率。本研究針對當前農業生產中普遍存在的高產、超高產冬小麥田產量高而氮肥效率低的問題,以高產品種豫麥49-198 為試驗材料,研究在施氮總量一致的條件下,施氮比例對豫西冬小麥氮肥利用效率及產量的影響,以期為高產冬小麥氮肥合理施用提供依據。
試驗于2020—2021 年度在河南科技大學試驗農場 進行。土壤類型為黃潮土,0~20 cm 土層土壤有機質含量為14.89 g·kg-1,全氮為0.79 g·kg-1,堿解氮為46.63 mg·kg-1,速 效磷 為6.32 mg·kg-1,速效 鉀 為128 mg·kg-1。供試材料為河南省主推高產品種豫麥49-198,設5 個氮肥基追比,分別為0:10、3:7、5:5、7:3 和10:0;氮肥總量為240 kg·hm-2,均在拔節期追肥。各處理配施P2O5120 kg·hm-2和KCL 90 kg·hm-2,全部用作基肥。氮肥為尿素,磷肥為過磷酸鈣,鉀肥為氯化鉀。試驗3 次重復,小區隨機區組排列。其他管理措施同高產大田栽培。
于小麥越冬期、返青期、拔節期、孕穗期、開花期、灌漿前期、灌漿中期選取生長一致且有代表性的小麥植株,110℃殺青15 min,再降溫至80℃烘干。測定時把植株的旗葉樣品混勻粉碎,采用半微量凱氏定氮法測定。根據公式:
1.氮素吸收效率(g·kg-1)=植株地上部分氮素累積量/施氮量;
2.氮肥偏生產力=籽粒產量/施氮量;
3.氮素利用效率=籽粒產量/植株氮素積累量。
采用Excel 工作表對試驗數據進行整理和作圖,采用SPSS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從圖1 結果可以看出,隨著生育期的延長,不同氮肥基追比條件下小麥植株吸氮量變化的趨勢大體一致,即各處理均呈現上升的趨勢。拔節期冬小麥進入旺盛生長期,對氮素的需求量及吸收能力急劇增加,5:5 處理條件下植株吸氮量增加最快。

圖1 不同基追比處理小麥植株吸氮量的變化
從下頁表1 可以看出,不同基追比處理對冬小麥氮素利用效率有較大的影響。不同基追比處理的氮肥吸收效率以3:7 處理最高,達到了71.99%。不同基追比處理的氮肥偏生產力高低順序為5:5>3:7>7:3>0:10>10:0。氮素利用效率以10:0 處理最高達到26.37。綜合各種指標得出5:5 處理對冬小麥氮素利用效率較高。

表1 不同基追比處理的冬小麥氮素利用效率
從表2 可以看出,各施氮處理間冬小麥產量以 5:5 處理最高,達到9968.0kg·hm-2。表明氮肥基追比 5:5 處理更有利于冬小麥產量的提高。冬小麥單位面積成穗數以7:3 處理最高,各施氮處理間冬小麥穗數大小依次是7:3、3:7、5:5、10:0、0:10,但是各處理之間差異不顯著;5:5 處理穗粒數最高,與處理 10:0 差異顯著,與其他處理間差異不顯著;冬小麥千粒質量高低依次為5:5>0:10=10:0>3:7>7:3,但是各處理間差異不顯著。

表2 不同基追比處理的冬小麥產量及其構成因子
冬小麥施用氮肥可增加產量,合理施用氮肥是增加冬小麥產量的重要措施。本試驗結果表明,氮肥基追比5:5 條件下,小麥植株吸氮量、氮素利用效率及產量最高,達到9968.0 kg·hm-2。因此,氮肥基追比 5:5 是本試驗條件下兼顧小麥產量及氮素效率的最佳運籌模式。這與劉萬代等研究結果一致,對于豫麥35 號而言,較為適宜的氮肥基追比為5:5 或3:7;豫麥66號以7:3 為宜。
氮肥施用與穗發育的關系密切,研究表明采用基追質量比為5:5 的施肥方式,在返青20 天后追施氮肥,能延長幼穗的小花發育時間、協調小花的平衡發育。合理氮肥運籌不僅決定著小麥的生長發育狀況和產量的高低,對小麥籽粒品質的形成也有顯著的調節作用 。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圍內隨著施氮水平的提高,籽粒產量和蛋白質含量同時增加,籽粒的營養品質得到改善;增加中后期氮肥施用比例、適當推遲追肥時間也有相同的效應。李金榜的研究指出,強筋小麥鄭麥7698 和弱筋小麥偃展4110 分別在基追比4:6、6:4 時產量最高、品質最優。姜麗娜等的研究指出,在豫中地區生態環境下,全生育期施純氮270 kg·hm-2,以基追比例3:7 在拔節期進行追氮,可延緩葉片衰老,提高穗粒數和粒質量,獲得高產。以上研究結果不盡一致,這可能與施氮量、品種類型、栽培措施、土壤環境等不同有關。因此,不同生態條件下的氮肥運籌措施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研究。
為明確氮肥運籌對冬小麥氮素積累及產量形成的影響,2019—2020 年度在河南科技大學設立了不同的肥基追比試驗。結果表明,冬小麥氮肥總量為240 kg·hm-2條件下,5:5 的比例最為適宜,可以保證小麥最高的氮素積累和氮素利用效率,優化產量構成,實現小麥高產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