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市農業農村局 劉愛紅
汝州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地處平頂山市西北部,南依伏牛,北靠嵩山,北汝河橫貫東西,形成南北山、中間川的槽形地勢,區域面積1 573 km2,總人口120 萬,轄21 個鄉鎮街道、459 個行政村,農業人口92.6 萬,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 647.7 元,耕地面積6.6 萬hm2,劃定永久基本農田面積5.29 萬hm2,有效灌溉面積4.93 萬hm2,是一個典型的人口大市、農業大市。常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10.33 萬hm2左右,年糧食產量50 萬t 左右,其中小麥常年種植面積在5.33 萬hm2左右,玉米常年種植面積在4.67 萬hm2左右,盛產小麥、玉米、紅薯、煙葉、花生、蔬菜等農作物。
汝州中藥材種植歷史較為久遠,明正德及萬歷年間《汝州志》,清朝康熙及乾隆年間的《汝州全志》記載,汝州虎狼爬嶺地區有座較為有名的寺廟“藥師寺”,當時是方圓百里內有名的藥材貿易市場。近年,汝州市不斷調整作物種植布局,充分發揮地理優勢,大力發展決明子、苦參、金銀花等中藥材種植加工產業。
依托中草藥種植地理優勢,加大優質、高產技術推廣力度,提升農戶種植中草藥積極性,按照“一村一品”戰略計劃,發展臨汝鎮郝寨村中藥材、蝗蟲產業。
持續推動中草藥產業發展,按照“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發揮企業市場銜接和產業引領作用,充分調動合作社、農戶參與中草藥種植的積極性。目前,汝州市在工商部門注冊的涵蓋中藥材種植的農民專業合作社42 家,千畝規模化種植企業4 家,帶動農戶47 家,發展中草藥種植種類涵蓋艾草、杏仁、迷迭香、板蘭根、決明子等15 個品種。
圍繞養殖、富硒糧果、食用菌、中藥材等產業,抓好西部淺山區復合型產業帶建設,2021 年,汝州市成立富硒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建立市委副書記任鏈長的富硒產業推進機制,明確富硒產業引領定位,積極培育富硒丹參等中藥材種植。
汝州市2020 年中藥材種植面積約為654.33 hm2,目前汝州市尚無道地藥材品種。種植艾草142.4 hm2,杏仁136.67 hm2,迷迭香61.33 hm2,板蘭根59.5 hm2,瓜蔞53.67 hm2,金銀花33.27 hm2,連翹31 hm2,黃岑24.2 hm2,苦參23.33 hm2,決明子20.67 hm2,藥材種植主要分布于兩山丘陵地帶。2020 年總產量7 343.23 t,總產值4418 萬元;2019 年度種植面積為412.33 hm2,總產量3 043.8 t,總產值1 838.9 萬元。種植面積增幅59%,總產量增加141.3%,藥材產值增加140%。種植面積增加較多的是板藍根43.67 hm2,艾草40.4 hm2,迷迭香28 hm2,苦參21.33 hm2,黃岑20.81 hm2,決明子20 hm2。中藥材種植面積較大的新型經營主體有河南錦奧實業有限公司(主要種植血參、白菊、瓜蔞等),種植面積約13.33 hm2;河南溫泉鑾駕山迷迭香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種植迷迭香、貢菊、艾草),種植面積約300 hm2;汝州市康寧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主要種植皂角樹),種植面積約200 hm2。汝州市有中醫藥生產企業河南潤靈藥業有限公司,主要從事中藥材種植、加工及中成藥研發、生產、銷售等業務。同時規劃虎狼爬嶺富硒丹參種植基地約2 000 hm2,丹參加工廠項目用地20 hm2,為廣大群眾和生產企業提供道地藥材,推動汝州市中醫藥產業的發展。
藥材講求道地性,道地藥材是人們在長期醫療實踐中證明質量優、臨床療效高、地域性強的一類常用中藥材,集地理、質量、經濟、文化概念于一體。汝州市目前在道地的中藥材產地上缺乏一定優勢,生產規模多為分散種植,尚未形成完整產業鏈條,尚未有被業界認可的道地藥材,區位及品牌優勢不明顯,市場競爭優勢欠缺。種植品種多為艾草、杏仁、迷迭香等傳統藥材,品種較為單一,在培育優質藥材產品、推廣優質種植方案、發展優秀藥材企業的潛力上仍有很大空間。
目前,汝州市種植的中藥材大部分直接與中間商進行交易,缺乏對整個藥材市場的宏觀了解,種植上長遠發展規劃不足,在種植上偏重于種植短期內定價較高的藥材,且種植品類不多,導致市場行情一旦出現降價,就會出現滯銷的風險。針對市場風險大防控嚴重不足,很容易失去種植信心,不利于整個中藥材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同時,種植戶缺乏與大型制藥廠直接對接的條件,由于種植成本在不斷提高,加上一般藥材生長周期較長,種植戶在藥材價格難以回到前期價格水平時,會急于出售。由于對中藥材市場的信息了解不及時,收購主要靠藥販子,價格極不穩定,種植戶缺乏定價話語權。
中藥材生產多是資源密集型的生產方式,藥材品種混雜,品種退化,施肥方式陳舊,病蟲害嚴重,大部分優質藥材生產效益低等因素制約了藥材生產的發展。只有通過科學研究,提高中藥材的生產技術水平,才能提高藥材生產效益,穩定中藥材生產。目前,汝州市種植中藥材種類較多,但是具有優勢的中藥材品種不多。由于多數群眾對于土地的依賴性較高,他們大多種植糧食作物,對于短期內很難看到實際經濟效益的中藥材種植積極性不高,僅靠幾個大的經營主體種植還難以形成中藥材規模化種植。目前,中藥材采收后很少進行再加工或炮制,在生產技術和產品深加工上難以形成汝州市的受益聯動機制,產業化發展水平短期內難以改變。
中藥材種植處于中藥產業鏈的前端,是保證中藥材質量可靠、供應穩定的基礎,中藥材種植包括種質資源保護、良種繁育、種植基地、生產管理、采收加工等多方面內容。目前,汝州市中藥材種植多為散戶種植,種植方式較為原始,管理粗放,相關的農業生產條件不夠完善,種植多為靠天收,短期內難以形成穩定的中藥材種植優勢生產條件。同時,由于種植戶普遍缺乏相關的種植技術,種植戶多靠自己的經驗摸索,因此種植的中藥材在產量和品質上有待進一步提升。此外,在田間管理上,因缺乏一定的環保意識,在種植過程中對病蟲害防治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在藥材生產過程中,加工環境較為粗放,行業內缺乏一定的統一加工標準,生產中集約化程度不高等因素導致藥材很容易出現霉變及蟲蛀等現象,很大程度上會影響藥材品質。現階段藥材品質追溯標準仍不統一,體系尚不完善,藥材檢測程序煩瑣、時間較長、費用較高等因素不利于消費者信心的塑造。
目前,藥材從種植到收獲加工,均缺乏相關的專業技術人才。中藥材種植戶大多是追求經濟效益的農戶,他們對藥材的種植技術掌握比較少,田間管理粗放,缺乏中藥材產業化發展的整體謀劃,藥材種植中對新技術、藥材品質把控、市場發展新動向等掌握不足,種植藥材一味追求產量而品質不強,集約化程度不高,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不顯著。總之,汝州市中醫專業技術人才隊伍數量逐步減少,質量有所下降,優秀的中醫藥專業人員嚴重不足,結構不優。
好的藥材原料來自對選種育苗、種植管理、加工包裝、倉儲養護、流通運輸等多個環節的綜合把控,選種是首要環節。汝州市耕地面積大,除汝河兩岸常年種植糧食作物的高水肥地塊外,虎狼爬嶺等丘陵地區充分發揮中藥材種植的地理優勢,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協調相關的涉農政策性資金對中藥材種植進行一定程度的扶持,制定相關政策,加大資金投入,推廣優質的藥材種植試驗,為常用優質藥材的生產提供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的種子種苗繁育服務,為中藥材種植提供優質統一的種苗,降低中藥材規模化種植成本,為農戶種植的規模化和產業化提供便利條件,搞好農業技術服務,逐步提升全市種植中藥材的積極性。
隨著人們對中醫藥養生保健特色服務需求的不斷增長,中藥材市場需求逐年提高,尤其是近年受疫情的影響,中藥的治療優勢已充分發揮。好的藥品需要好的藥材原料,而好的藥材原料則來自于對選種育苗、種植管理、加工包裝、倉儲養護、流通運輸等多個環節的綜合把控。汝州市將大力實施中藥材品牌戰略,加強農業標準體系建設,推進中藥材種植標準化生產,開展中藥材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不斷加強對業內知名企業的培育力度,著力打造“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綜合發展模式,通過農產品地理標志認定等,提高汝州市藥材品牌化建設力度。待上級政策及資金落實后,汝州市將打造一批中藥材標準化產業園,用于推廣優質的藥材種植試驗,為常用優質藥材的生產提供“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的種子種苗繁育”服務,為中藥材種植提供有品質保障的統一種苗,降低中藥材大面積種植的成本,利用全域土壤硒含量檢測成果,圍繞富硒產業規劃,完善丹參等中藥材產業發展配套保障措施,逐步構建富硒藥材產品、品牌體系,逐步打造汝州市的中藥材品牌和地標產品。
相關部門充分利用報紙、電視、網站、微信等多種形式擴大政策宣傳面和農業種植技術推廣范圍。在中藥材種植的輿論宣傳方面予以正確引導,宣傳到位,使企業和種植戶能夠及時獲得第一手信息,吃透相關政策,充分調動農戶對種植中藥材的積極性。在技術指導方面也要進行全面普及,強化農業科技服務,使廣大種植戶能夠學好技術,管好生產,取得更好的效益。加強宣傳包裝,大力宣傳優良品種和優質產品,樹立全市中藥材品牌和龍頭產品,通過宣傳引領,為中藥材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輿論氛圍,調動各方積極性,建立中藥材生產持續、健康發展的格局,使全市上下形成合力,以促進中藥材產業的快速發展。
應充分利用汝州市益農信息社市級運營中心和462個村級益農信息社站點,不斷加大農村信息技術服務力度,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服務網點,有效解決中藥材產銷服務難題,推動生產與銷售有效對接;提升“四位一體”貸款服務能力,完善“四位一體”貸款業務,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種植中藥材的融資支持力度;探索經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模式,不斷提升中藥材種植戶的抵御風險能力,中藥材種植受天氣等因素的影響較大,鼓勵農戶及時購買相關農業保險,應對不利天氣因素對藥材種植的影響,保持種植戶對藥材種植產業發展的信心。
目前,中藥產業發展亟須加強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一是農業農村部門應著力加強對從事中藥種植行業從業人員的培訓力度,通過舉辦專題培訓班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等形式,不斷改變種植戶傳統的種植思想和模式,對科學的種植管理知識加大宣傳力度,逐步建立一支專業化的中藥材種植技術團隊。二是衛生健康部門要不斷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適當通過編制傾斜、待遇提高等一系列措施,吸引和鼓勵中醫藥人才投身于中藥事業的發展,定期組織業內專家開展線上線下中藥材種植技術交流培訓會,加強上下聯動、技術交流扶持,不斷培養出扎根基層、具有豐富經驗的專業人才。三是充分利用汝州市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借助農業技術指導優勢,組建中藥材種植專家團隊,在中藥材生產關鍵時期下鄉入戶對種植戶開展面對面技術培訓,指導種植戶不斷用新的種植技術、新的病蟲害防治策略做好田間管理,提升藥材的種植品質,提高種植戶對藥材風險的抵御能力。
在目前中藥材生產過程中,從播種、病蟲害防控、田間肥水管理、采收與加工烘干、存儲等流程均需要較多的人力成本,在現有利潤受市場波動較大的影響下,人力成本較高,機械化程度不高,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藥材種植的規模化和產業化發展水平。大力發展藥材采收和烘干的機械化水平可降低生產成本。同時,由于受種植方式、技術、土壤環境污染、管理等因素的影響,藥材品質良莠不齊,應以科技為核心大力發展中藥材品質的快速檢測技術,嚴格控制藥材品質,確保藥材能夠真正接受市場和消費者的考驗。隨著消費者和市場對藥材品質的重視,種植戶應與大型制藥企業積極進行對接,以建設綠色基地為核心,依托企業科技優勢,以點帶面,開展專業化、規模化的生產種植,形成良好的種植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