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張文 黃巍
發展休閑農業,有助于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筆者以鄭州市休閑農業為研究對象,梳理了其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對策及建議。
鄭州市從20 世紀90 年代開始發展休閑農業,發展至今大致經歷以下幾個階段:一是起步期(1999—2010 年)。1999 年,鄭州市二七區侯寨鄉為拓寬櫻桃銷路舉辦了第一屆“櫻桃節”,休閑農業的序幕從此拉開,起步期的休閑農業經營模式以農家樂為主,大部分由農民自發,休閑農業的布局無序、同質化嚴重。二是蓬勃發展期(2011—2018 年)。2011 年底,鄭州市成立休閑農業管理辦公室,在政府的有效引導下,休閑農業的建設類型更加豐富、建設秩序更加規范、經營主體更加有實力、休閑功能更加多元。三是短暫低谷期(2019—2021 年)。2018 年底,為加強耕地保護,農業農村部聯合自然資源部要求在全國范圍內開展違規“大棚房”清理整治專項行動,鄭州市休閑農業經營主體出現數量減少、活力降低、經營范圍收縮的局面,2020 年初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更讓鄭州市休閑農業的發展雪上加霜,休閑農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短暫低谷期。
為提振鄭州市休閑農業發展的信心,2012—2015年,鄭州市財政共列出5 412.5 萬元的休閑農業專項扶持資金,用于扶持企業完善基礎設施。
鄭州市于2012 年組織成立鄭州市休閑觀光農業協會,為全市休閑農業企業之間交流經驗、推廣宣傳、傳播信息提供平臺。
從2013 年起,鄭州市休閑農業主管部門連續開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星級示范創建活動,按照企業申報、現場驗收、專家核議、網上公示等環節開展星級評定工作。
2012 年,鄭州市休閑農業主管部門編制了《鄭州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規劃(2013—2020)》,但受各種因素影響最終未能通過鄭州市人民代表大會審議,所規劃的內容也未能融入鄭州市總體規劃中。行業頂層規劃缺失,導致行業發展缺乏精準定位、縣域發展缺乏方向指引、產業發展缺乏清晰路徑。
休閑農業作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業態,是實體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但供應休閑農業的血脈不暢,提供給產業發展的資金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休閑農業行業的發展空間。休閑農業的資金困局既受到政策支撐不足的影響,又受到產業發展特點的限制,導致休閑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成本高。
鄭州市從事休閑農業經營管理和服務的工作人員大多數是原來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農民或個體工商戶,缺乏運營管理經驗和良好的服務意識。人才缺失造成經營主體從產品生產管控到產品研發包裝,再到產品運營維護缺乏創新創意,因而無法引發市場的關注和消費者興趣。
盡管休閑農業的發展需要企業自身的宣傳營銷,但是政府部門的宣傳范圍會更廣、宣傳效果會更佳。近年,鄭州市通過開設電臺、電視臺專欄,搭建“鄭州市休閑農業”服務平臺,利用新媒體及傳統媒體渠道對休閑農業進行了充分的宣傳,但其知名度、美譽度與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不相匹配。
鄭州市應因地制宜地編制發展規劃,在扛穩“糧食生產”這個重任的政治擔當前提下,統籌農業主管部門與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的溝通協調,明確“一村一品”的發展定位、產業布局等核心要素,形成鄭州市行業發展的頂層規劃設計,促進經營主體標準化、規模化。
鄭州市應突出財政政策的引導作用,盡早落實星級企業以獎代補措施,樹立行業發展典型,鼓勵企業順應市場需求積極轉型升級;支持市級農業投資擔保機構針對休閑農業經營主體創新擔保方式,鼓勵拓寬抵押擔保物范圍,擴大信貸額度,加大信貸支持,拓寬融資渠道。
實現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培育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農業人才隊伍,發展休閑農業,更需要人才支撐。一方面,可出臺政策激勵機制,建立專業人才培養制度,通過校企合作、訂單培養等引導和支持大學畢業生、鄉村產業專業技術人員發揮自己的價值實現自主創業。另一方面,針對不同主體開展培訓,進行休閑農業經營者管理知識培訓,提升其經營管理水平。
休閑農業主管部門要增進媒體傳播規律的認識,增強運用媒體傳播水平,引導協會組織、經營主體合理利用全媒體傳播渠道,有針對性地做好休閑農業宣傳推介工作,確保有效性。充分利用傳統媒體渠道,深入挖掘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結合點,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宣傳鄭州市休閑農業工作,樹立“走進鄉村 尋夢田園”區域形象品牌。
休閑農業的發展順應了市場經濟發展規律,滿足了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潛力無限。筆者由衷地希望所提的建議能夠給鄭州市休閑農業發展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