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黃利華
滑縣地處豫北平原,全縣耕地面積13 萬hm2,常年種植糧食作物面積在20 萬hm2以上,是典型的平原農業大縣。滑縣作為河南省第一產糧大縣、中國小麥第一縣和全國唯一獲得十二連冠的糧食生產先進縣,素有“豫北糧倉”之稱。小麥是滑縣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常年種植面積在12 萬hm2以上,單產500 kg 以上,在全年糧食生產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搞好小麥生產對保障糧食安全、社會穩定、鄉村振興和經濟持續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近年,滑縣切實履行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依托科技支撐、標準良田建設、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等農業項目的實施,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大力開展各類試驗示范,為科學指導小麥生產提供依據。
該試驗設在留固鎮小營村滑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示范基地內,東經114°38′39″,北緯35°30′39″,試驗地地勢平坦,排灌方便,土壤為兩合土,有機質 14.7 g·kg-1,全氮0.91 g·kg-1,有效磷55.3 mg·kg-1,速效鉀163 mg·kg-1,緩效鉀714 mg·kg-1,屬于高等肥力水平。前茬作物為玉米,每667 m2產量650 kg。
試驗的品種共4 個,分別為百農207(CK)、西農511、滑育麥1 號和安麥1241。
采取等行距種植,行距0.22 cm,每個品種種植面積1.67 m2,不設重復。排列順序為西農511、百農207、滑育麥1 號、安麥1241。除品種不同外,其他田間管理均一致。
1.播種情況。2019 年10 月19 日播種,每667 m2播種量12 kg。
2.施肥情況。2019 年10 月18 日,每667 m2底施45%小麥復合肥50 kg;2020 年3 月17—18 日 每667 m2追施40%小麥復合肥40 kg。
3.澆水情況。2020 年3 月17—18 日第1 次澆水;2020 年5 月2—3 日第2 次澆水,采用微噴帶澆灌。
4.病蟲草害防治情況。2019 年11 月21 日,用20% 雙氟·氟氯酯水分散粒劑(銳超麥)5 g,兌水30 kg 進行化學除草。2020 年4 月6 日,每667 m2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40 mL+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50 g+96%磷酸二氫鉀150 g 混合,每667 m2用水量30 kg 均勻噴灑,進行第1 次綜合防治病蟲害。2020年5 月3 日,每667 m2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30 mL+43%戊唑醇懸浮劑20 mL+0.01%蕓苔素內酯可溶液劑(天豐素)8 mL 混合,每667 m2用水量30 kg 均勻噴灑,進行第2 次防治。
5.收獲情況。2020 年6 月6 日機械收獲。
在小麥生長的全生育期,2019 年10 月至2020年5 月底總積溫為2435 ℃,比常年的2 184.75 ℃高250.25 ℃;總光照1 312.1 h,比常年的1 285.92 h多26.18 h;降水172.7 mm,比常年的196.01 mm 少23.31 mm。全年積溫、光照充足,降水時期集中在10月上旬(播種期)、5 月上旬(灌漿初期),分配比較合理。冬季屬于暖冬年份,冬前和冬季分蘗成穗率高,小麥畝穗數多,早春氣溫回升快,返青、起身拔節快,無效分蘗少;冬春氣候干旱,小麥根系發達,有效抵御后期倒伏的發生。3 月28 日草面溫度降至零下4.6℃,受低溫冷害影響,有個別籽粒敗育。蚜蟲和紋枯病中等發生,赤霉病發病輕,白粉病和莖基腐病發病中等。總之,2020 年小麥試驗群體較大,千粒質量略減,每667 m2產量高于常年。
由表1 可以看出,4 個品種的生育期基本一致,生育進程無明顯差異。

表1 試驗生育期記載
由下頁表2 看出,4 個品種用1 個機播耬播種,播種量按照百農207(CK)調整,但基本苗差別較大,西農511 基本苗最多,滑育麥1 號基本苗最少;從分蘗力來看百農207(CK)的分蘗力最低,滑育麥1 號分蘗力最高;滑育麥1 號和安麥1241 次生根發達,后期抗倒抗衰老能力強;西農511 和安麥1241 在各時期平均每667 m2群體都較高。

表2 各生育期苗情
由表3 可知,4 個品種株高相當,西農511 千粒質量最低。在表1 中可以看出,4 個品種生育期基本相同,說明西農511 灌漿速度慢。對于理論產量和實際產量,百農207 平均每667 m2產量最高,安麥1241 次之,西農511 產量最低。安麥1241 群體最大,穗粒數最少,說明安麥1241 分蘗成穗率較高。4 個品種在2020 年的條件下都沒有倒伏,4 個品種都不抗干熱風。

表3 試驗考種結果匯總
從試驗結果可以看出,對于實際產量,百農207、安麥1241 和滑育麥1 號產量差異較小,每667 m2產量都在650 kg 以上,西農511 每667 m2產量接近600 kg,與百農207 每667 m2產量相差69.2 kg。4 個品種的每667 m2理論產量都在600 kg 以下,說明在計算過程中按85%折算,折算較大。在相同生育期進程下,西農511 千粒質量較低,說明在后期西農511 灌漿速度較慢,無論理論產量和實際產量,與第1 位品種相比每667 m2產量相差均在50 kg 以上,但從產量比較,安麥1241 和滑育麥1 號比較適宜滑縣大面積推廣種植。一是小麥基本苗的多少與后期畝穗數的多少關系不大。應該根據品種特性適量播種,不能盲目加大播種量,增加養分消耗,浪費水肥和土壤資源。二是群體對穗粒數、病害影響較大。群體過大,穗粒數相對較少,病害發生程度較重。三是灌漿速度慢對千粒質量影響較大。后期灌漿慢,千粒質量低,對產量影響較大。四是該試驗是在一個播期內設置的不同品種產量比較試驗,今后要根據品種特征特性制定在適宜播期內、適宜播種量的配套栽培措施,從而篩選出更加適宜本地推廣種植的小麥品種,為科學指導生產提供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