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理工學院 李超 魏旭 管彥輝 張超云 高麗
河南中醫藥大學 陳隨清 黃顯章
中藥資源是我國中醫藥事業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是國家戰略性資源。中藥資源普查是實現中藥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其成果將為中藥資源的合理保護和開發利用提供科學依據。建國以來,我國先后進行過3 次大規模中藥資源普查,極大地推動了中醫藥產業的快速發展,并對中藥資源的開發、保護及可持續利用等提供了詳實的基礎資料。但是,隨著生態環境的改變及社會發展和人為活動的影響,中藥資源的種類、分布、數量、質量和應用都在不斷改變,現有的資料難以發揮其生產指導性作用。因此,國家組織開展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對“十四五”期間制訂科學規劃,合理利用與保護中藥資源及構建新的資源保護體系等工作均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河南省是全國中藥資源大省,藥用植物種類繁多、蘊藏豐富、質地優良。1983 年全國第三次中藥資源普查結果顯示,河南省藥用植物種類僅次于云南省、貴州省、四川省,位居全國第四位。河南省第四次中藥普查工作于2013 年正式啟動,平頂山市郟縣作為重點普查縣,由本課題組于2019—2020 年完成相關普查任務。課題組通過野外調查、實地調研、內業整理等方法,基本摸清了郟縣藥用植物資源現狀,調查結果將為郟縣藥用植物資源的有效保護及合理開發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依據全國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技術方案,采用遙感全球定位系統有針對性地選擇樣地,以樣方調查、樣線調查、種植品種調查、傳統知識調查、中藥材市場調查等為基本方法,通過咨詢當地管理部門、中藥材種植合作社、鄉村衛生院等方式,從不同角度進行調查統計,并將獲得數據整理匯總于資源普查系統。
野外調查包括樣方調查及樣線調查。在樣地調查中,拍照記錄調查所見的藥用動植物種類,稱量其藥用部位的干質量、鮮質量,獲取每套樣方中分布的重點調查中藥基源植物株數,計算縣內重點調查中藥材的蘊藏量。
1.樣方調查。郟縣縣域內設置36 個樣地,每個樣地中隨機選取5 個10 m×10 m 的樣方套,樣方套之間間距100 m 以上,每個樣方套包含4 個2 m×2 m 的草木樣方及1 個5 m×5 m 的灌木及藤本樣方。調查時應詳細記錄每個樣方套的經緯度、海拔、坡度及樣方中各植物的基本信息,拍攝生境照片、植物照片、入藥部分及鑒定部位照片。
2.樣線調查。在調查過程中,筆者在郟縣縣域內采用兩橫兩縱的線路,分春、夏、秋3 個季節進行調查。在調查過程中,進行拍照、位置測定、記錄數據、采集并壓制標本等工作。
走訪調查包括種植品種調查,中藥材市場調查及傳統知識調查。
1.種植品種調查。在種植品種調查中,詳細記錄栽培藥用植物的種類、地區、栽培面積、畝產量、蘊藏量、等相關信息,同時就品種選育方式、病蟲害種類與防治方法、生產加工方式等進行記錄。
2.中藥材市場調查。在中藥材市場調查中,主要觀察現今藥材市場藥品的真偽優劣,以及價格和銷售需求情況的調查記錄。
3.傳統知識調查。在傳統知識調查中,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線上在網上搜尋資料,翻閱文獻古籍;線下主要在郟縣當地中醫院、鄉村衛生室、中藥材購銷合作社等進行走訪調查。
對實地野外普查時記錄的數據進行整理填報及對照片進行分類整理,整理好后集中將數據及照片上傳至全國中藥資源普查數據信息庫,同時對采集的植物和藥材標本進行鑒定、制作和維護。
在野外藥用植物調查中,共調查到了60 種重點野生中藥材,其中郟縣重點名錄中指定的野生中藥材有51 種,另有11 種藥材為河南省野生重點藥材。郟縣重點藥材品種分別為:卷柏、瓜蔞、綿馬貫眾、白芷、銀杏葉、柴胡、柏子仁、前胡、杜仲、防風、萹蓄、連翹、何首烏、秦皮、水紅花子、女貞子、杠板歸、絡石藤、商陸、香加皮、威靈仙、薄荷、牛膝、紫蘇子、白頭翁、丹參、北馬兜鈴、地黃、馬兜鈴、金銀花、白芍、南沙參、葶藶子、天名精、枇杷葉、禹州漏蘆、合歡皮、千里光、決明子、麥冬、京大戟、白茅根、苦楝子、半夏、遠志、香附、酸棗仁、地骨皮、苘麻子、祁州漏蘆、芫花。對每種重點藥用植物,都選取5 個單株,對其藥用部位分別采收,稱取鮮質量及干質量,并記錄填報,郟縣1080 個樣方共上報數據1400 條植物信息,同時根據樣方調查、數量記錄及質量記錄,計算了各藥材的蘊藏量,詳見表1。

表1 郟縣重點藥用植物數量及蘊藏量估算
野外調查中,除了對上述重點品種進行了重點調查,還對郟縣其他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的植物進行了調查記錄,總共調查到113 種非重點藥用植物,共67 科。其中菊科植物占比最大,為13%;豆科植物、禾本科植物、茄科植物、唇形科植物之次,占比分別為7%、5%、5%、4%。
通過本次資源普查發現,郟縣暫未形成規范化和規模化的中藥材種植基地。經過實地調查和走訪,僅發現有1 種栽培重點藥用植物(丹參)和1 種非重點藥用植物(皂莢)。
通過本次資源普查,共收集野生和栽培種質51 份,分別為白花前胡、白蠟樹、白茅、白頭翁、白芷、半夏、薄荷、北馬兜鈴、萹蓄、側柏、柴胡、垂序商陸、粗莖鱗毛蕨、大戟、丹參、地黃、獨行菜、杜仲、防風、杠板歸、杠柳、枸杞、合歡、何首烏、紅蓼、華東藍刺頭、卷柏、決明、栝樓、連翹、苦楝子、絡石、馬兜鈴、麥冬、牛膝、女貞、枇杷、祁州漏蘆、千里光、苘麻、忍冬、沙參、莎草、芍藥、酸棗、天名精、威靈仙、銀杏、芫花、遠志、紫蘇。依據原始記錄,準確填報了野外調查中獲取的數據信息,包括種質編號、保存資源類型、種名、科名、原植物照片、來源分類。
通過本次資源普查,共調查了51 種河南省重點藥用植物,收集和制作植物臘葉標本51 種,共284 份;
制作一般品種藥用植物臘葉標本113 種,共329 份;收集重點野生品種和栽培品種的種質資源51 份,其中根類19 種,莖類3 種,種子類27 種,植株類2 種。
郟縣藥用植物豐富,地理環境優良,但是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的勢能不足,可優先按照市場經濟的變化規律,因地制宜地發展品質優良和市場緊缺的品種,如半夏、柴胡、冬凌草、白術、淫羊藿等中藥。建議郟縣以地理特點為參照,以現有中藥材種植分布為基礎,調整中藥材區域種植結構,合理進行中藥品種區域化管理布局,建立規范化種植基地,規劃地形區域性中藥材種植帶,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中藥材種植帶。通過對郟縣中藥資源普查結果的整理和討論,筆者建議在西部種植帶(茨壩鎮、黃道鎮),以杜仲、杠柳為主要發展品種,兼顧酸棗、連翹、金銀花等相關品種;中部種植帶(安良鎮、渣園鄉、白廟鄉、王集鄉),以南柴胡、冬凌草、白術為主要發展品種,兼顧丹參、黃芩等相關品種;東部種植帶(長橋鎮、姚莊鄉、李口鎮、堂街鎮),以半夏、淫羊藿為主要發展品種,兼顧艾草、白芷、板藍根等相關品種;同時,建議郟縣政府與相關科研單位合作,邀請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專業指導幫扶,并建立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基地,開展中藥生態種植技術研究與品種選育工作,提高中藥材生產、采收、加工等技術水平。在此基礎上,相關部門應積極推廣“公司+農戶”及“以銷定產”的生產模式,把不同生長周期和市場供需規律結合起來,逐步建立具有郟縣地域特色的中藥產業,使其成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助力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