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冰雪,熊文飛
(武漢理工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在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中,中華民族孕育了燦爛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國的自信,本質上是“文化自信”。中國傳統服飾承載了濃厚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是多民族文化的融合體,其民族特有的視覺符號是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結晶體[1]。目前,年輕人對國潮的喜愛和文化自信也逐漸增加,據初步估算,2019年,全國漢服市場的消費人群已超過200萬人,全球漢服文化社團達2 000家,產業規模為10.9億元,“漢服”關鍵詞在天貓上的搜索量已超過“襯衫”的搜索量,且購買漢服的人數較2018年同比增長92%[2]。但大部分人對中國傳統服飾的了解較少,常出現混淆漢服與別國民族服飾的情況,若一些漢服愛好者身穿漢服,也會被說成“奇裝異服”[3]。因此,基于中華傳統服飾流變的文化科普,對當代青年人認同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以及增強文化自信具有重要價值。
中國傳統服飾相關研究主要包括4個方面:一是對傳統服飾溯源和考證研究[4];二是從社會和政治制度角度出發,分析傳統服飾的形成和發展,并進行國際間比較研究[5];三是對傳統服飾的服制和色彩進行研究[6];四是圍繞漢服運動進行國學、禮儀、音樂等傳統文化研究和傳播以及國際總體文化現象比較研究[7]。在歷史的發展中,各方面的研究也相應產生變量,研究出新的內容,因此,傳統服飾的縱向研究便是對歷史變化中服飾的發展動態研究,這些在以上4個方面充分體現,接下來將著重研究中華傳統服飾的發展動態。
在中華傳統服飾的發展過程中,明朝服飾流變特色鮮明且影響深遠,其特色表現為變化速度快,在流變過程中突破了傳統服飾設計的限制。明朝后期,在穿著要求上也不再按照明初制定的要求,人們大膽創新,產生了形式多樣化的民間服飾,在官服制度下,衍生了較以往更嚴格、更多樣的官服,不僅對中華傳統服飾的發展產生較大影響,對其他文化的服飾也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如當時的朝鮮,其民族服飾部分結構便源于漢服。迄今為止,關于“漢服”與“韓服”相關問題的研究仍然值得深入。近年來,由于人們對明朝服飾的認知不足,且其與韓服相似,產生了很多問題。因此,本研究以明朝服飾為例,通過對其發展動態的研究科普,鼓勵人們重視中華傳統服飾文化,避免文化沖擊造成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缺失。
在服裝版式方面,明朝服飾上短下長,領圓。明朝服飾與前朝服飾比例不同,其上衣短、下裳長,上裝被逐漸拉長,露裙的長度被縮短,且衣領較宋朝不同,采用以圓領為主的設計。明朝的女性服飾上衣多為三領窄袖,身形長度超過3尺(1尺≈33.3 cm),露裙部分大致2~3寸長(1寸≈3.3 cm),外護袖鑲錦繡,冬季鑲貂狐皮。在裙裝色彩方面,明代初年,更偏向淺淡,崇禎時期,多提倡白色裙,并且裙邊有1~2寸的繡邊。在裙寬方面,明代初年多為六幅,意為六塊一幅的布,直到明后期發展成八幅、十幅。明朝時期,褶裙盛行,設計方式較為多樣,例如每一根條帶都會選用不同顏色的綢緞,繡上花鳥的紋樣或者鑲金邊,使其成為獨立的條帶。隨著時代的發展,有的裙子是由一整塊緞料用手工做成細褶紋制成。帔子最早出現于南北朝時期,于隋唐時期得名,在宋代被列入禮服行列。明代常用一種特殊式樣的帔子,形如彩霞,故名為“霞帔”,其形如長條彩色掛帶,每條霞帔寬約3.2寸,長約5.7尺,穿戴方法為繞過脖子,披掛在胸前,下端常垂有金或玉石,顯得十分高貴[8]。在服飾色彩上,從古至今,帝王都十分重視服飾顏色的選擇,在他們看來,顏色也屬于一種國運國勢的象征。明代的統治階級根據前朝對顏色的選擇,決定將紅色作為服飾的主要顏色,文武百官的服飾幾乎都為紅色的綾羅上衣、赤色的綾羅下裳。服飾顏色的選擇不但發揚了傳統的五行學說,同時也是對中華傳統思想的繼承,更有利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延續。在服飾紋樣上,冕服上的十二章紋最具特色,是可以繡在上衣和下裳上的12種圖案,內容依次排列為日、月、星辰、龍、山、華蟲、宗彝(以虎和一種名為蜼的長尾猿猴為圖飾)、藻、火、粉米(白色米形繡紋)、黼(斧頭狀花紋)、黻(青黑相間的花紋)。從周朝開始,便出現“在冕服上繡十二章紋”的傳統制度并且延續到后世。到了明朝,服飾制度同樣也吸收借鑒此制度。這一承襲不僅是對服飾制度的繼承,也表明了明代統治者在接受少數民族統治多年后,對恢復漢服制度的堅定意志。
中國每個朝代的服飾都各具特色,但相互之間也具有關聯性以及相互影響。明朝服飾也是如此,雖然款式多樣,但基本結構仍然繼承了先制。
在服飾結構上,中國商周時期形成了上衣下裳的服飾制度,春秋戰國時期,又將服飾上、下兩部分連接形成了深衣制。這兩種服飾制度的基本結構都屬于包裹式,表明了兩者的特征都是前面開襟,將左右襟相壓,包裹身體,裁剪結構為連接肩膀、連接袖子、直身、對稱的“十”字形結構,該結構也延續至今,直至“西風東漸”發生“變服”[9]。除此之外,幞頭、圓領袍衫、玉帶、皂靴也承襲了唐宋的服飾。這些結構也是明朝服飾的基本結構之一,對明朝服飾的演變具有較大影響。
在制度上,明朝之前、宋朝之后,先后建立了遼、金、西、夏、元等政權,且都是以少數民族為主體的政權。這段以少數民族為主的政權統治時期,在政治、文化、風俗等方面影響了漢族的發展,其服飾也同樣影響了漢族,進而出現了《明實錄》記載的“以胡俗變易中國之制”。尤其是在統治者為蒙古族的元朝,服飾更是以胡俗為主,為方便騎行,“衣服則為褲褶窄袖及辮線腰褶,婦女衣窄袖短衣,下服裙裳,無復中國衣冠之舊”,而明朝統治者堅持恢復漢服制度,明太祖朱元璋廢棄元朝服制,下令“復衣冠如唐制”,重新按照等級制度,恢復并完善了服飾之制[9]。明朝男女服飾種類如表1所示。

表1 明朝男女服飾種類
明初,民風樸實、淳樸,無論是什么階層的人均穿著布袍,質樸簡單,即使家境稍微殷實一些的家庭,穿著雖較為華貴,但是衣服用料也為薄縑紗,平日極少穿出,只有在重要場合才會拿出來穿[10]。《明太祖實錄》記載,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根據周、漢、唐、宋服飾的長處,又規定恢復唐朝時期的衣冠制度,士兵、平民的頭發要束至頭頂,當官的要戴烏紗帽,穿圓領官服,系腰帶,穿黑靴;讀書人和平民要戴四帶巾,穿各種顏色混雜的盤領衣,但不能使用金色和黑色;樂工戴青色萬字頂巾,系紅綠皂帶;讀書人和平民的妻子允許佩戴銀制首飾,耳環上用金珠鍍金,釧鐲要用銀,團衫要用淺色,衣料可以用纻絲綾羅紬絹(圖1);而樂妓與庶民之妻不同,需佩戴明角冠、皂措子[11]。自此之后,朱元璋也對服飾制度進行反復的修改和完善,制定了相關的懲戒規則,以保障這一制度得以貫徹執行。直至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調整,明朝服飾制度基本成型,規定較以往更為嚴格。可見,明初統治者十分注重服飾制度的執行效率,這也是統治者們對等級森嚴的政治體系的維護以及對復興尊卑有序、貴賤分明的漢服制度的決心,同時人們也十分遵守上層制定的服飾制度,嚴格按照要求,根據等級穿戴,人們仍然受到傳統的倫理等級制度影響。

圖1 《大明女子服飾潮流圖鑒》中的永樂女性服飾
明朝中期,服飾日漸華美,制度上對服飾的限制逐漸削弱,從根本上發生了變化。在《松窗夢語》卷七《風俗紀》中,明人張瀚曾說過:“國朝士女服飾,皆有定制。洪武時律令嚴明,人遵畫一之法。代變風移,人皆志于尊崇富侈,不復知有明禁,群相蹈之。如翡翠珠冠、龍鳳服飾,惟皇后、王妃始得為服;命婦禮冠,四品以上用金事件,五品以下用抹金銀事件;衣大袖衫,五品以上用纻絲綾羅,六品以下用綾羅緞絹;皆有限制。令男子錦綺,女子飾金珠,是皆僭越無涯,逾國家之禁者也。”此時,服飾的用料、紋樣逐漸豐富,飾品上的珠寶裝飾也更加華貴。曾有記載,在成化以前,不論貧賤富貴都嚴格遵守國家制定的服飾制度,頭戴平定巾,衣服顏色簡單,款式單調,穿著的鞋子也極為樸素。但在這之后卻逐漸奢侈,各地出現了“綺靡之服,金珠之飾”(《茶陵州志》卷上)的現象(圖2)。這些雖然是少數人追求的新穎、潮流風氣,并不會對社會造成太大影響,但是人們的穿衣風格逐漸個性化也更加美學化。

圖2 《大明女子服飾潮流圖鑒》中的成化女性服飾
明朝后期,朝廷雖然已注意到這一變化,但是無法有效控制,僭越現象越來越嚴重:品級僭越,官民混淆。諸如南直隸六合縣出現的“皆高帽大袖,履舄無等,婦女高髻長衣短裳,珠綺之飾頗侈僭”(《六合縣志》卷二)(圖3)。萬歷時期的南通州“里中子弟謂羅綺不足珍,及求遠方吳綢、宋錦、云縑、駝褐價高而美麗者以為衣,下逮绔襪,亦皆純采……向所謂羊腸葛、本色布者,久不鬻于市,以其無人服之也。至于駔會庸流、幺么賤品,亦帶方頭巾,莫知厲禁。其徘優隸卒、窮居負販之徒,躡云頭履行道上者踵相接,而人不以為異”(《通州志》卷二)。此時的人們,尤其是達官貴人,常以服飾攀比,如工部郎徐漁浦“每客至,必先偵其服何抒何色,然后披衣出對,兩人宛然合璧,無少差錯”(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十二)。這一攀比現象無疑是對明初服飾制度的猛烈沖擊,使人們在穿著方面的審美一定程度地沖破了封建羅網。這一時期民間最常見的服飾變化是服飾的顏色和款式由單調轉變為繽紛鮮艷,且樣式更多,變換周期極短,人們對時尚的追求十分強烈。

圖3 《大明女子服飾潮流圖鑒》中的崇禎女性服飾
在明朝服飾的流變過程中,性別分工和地域因素導致的服飾流變最為顯著。在古時男耕女織、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背景下,女性的社交范圍較男性更小,平時的社交活動也更為單一,因此,女性受到服飾制度的約束更小,女性在服飾上的追求較男性更為豐富。在區位優勢上,因為部分地區的地理位置優越,商業發達且經濟發展優勢較大,服飾發展最為新潮,所以容易引起附近地區注意,使人們紛紛效仿。此現象類似于如今的成都地區,時尚行業繁榮,服飾較為新潮,受到全國各地追求時尚的人群追捧。
在經濟方面,明朝初期,戰爭剛剛停止,經濟尚未恢復。國家為了恢復農業、促進經濟發展而制定政策,所以不論是服裝的款式、服飾的材質還是服飾上的裝飾物都從簡。到了明后期,商品經濟開始發展,資本主義開始萌芽,有的商人甚至達到了富可敵國的經濟水平。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升,對精神生活的追求相應提高,服裝用料、裝飾、版式設計也得到了豐富、發展,進而服飾文化作為一種精神文化得到發展。
在政治方面,明初期,朱元璋十分注重對制度的制定,為了改善社會制度、鞏固封建社會等級制度,開始恢復漢服文化制度。到了明后期,隨著經濟的繁榮發展,出現了士商融合的現象,商人的地位發生了變化,如清朝學者沈垚所說:“古者士之子恒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為士。天下之士多出于商。”
在文化方面,明初戰亂,人們的物質生活尚未得到保障,統治者打算從農業方面入手,恢復國家經濟,因此,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較低。明后期,經濟已然繁榮,商人地位也有所改變,人們在有經濟保障的情況下,思想得到了開放,不再局限于傳統服飾,并且敢于突破制度,所以在明朝晚期,服飾的流行變化趨于新穎、個性、時尚,不再局限于上層劃分的服飾制度。
對國內而言,明朝服飾是中華傳統服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明朝服飾的發展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提高了人們的審美水平,同時促進了相關產業鏈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明朝社會經濟發展。在現代社會,漢服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不再是一門冷門的藝術。明制漢服作為漢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對漢服的研究和推廣具有重要作用。
對國外而言,“朝貢外交”使明朝時期的中國與周圍國家貿易往來密切,此時的貿易范圍廣,使同時期他國服飾受到相應影響,例如此時的朝鮮,由李氏統治,對明朝政府稱臣納貢,并且采用了“襲大明衣冠,禁胡服”等政策以表忠心;明朝政府也形成了一種“賜服制度”,影響了朝鮮的服飾制度改革[12]。因此,人們在現代的韓服中,多少會看到與明制漢服相似的結構配色等。
隨著歷史發展,傳統服飾文化甚至受到其他文化的沖擊,但現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逐漸增加,曾一度不被人們重視的傳統服飾文化也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數據化、碎片化信息時代也導致人們對服飾文化的了解不完整、不充分,例如明朝服飾文化,其在流變中變化較大,服飾類型較為豐富,人們常通過碎片信息進行了解,因此會與韓服混淆。本研究通過對比分析明朝服飾文化的流變,總結出明朝服飾文化隨著明朝社會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而變化,逐漸變得華麗、個性化。這不僅是人們物質上富足的象征,也是人們精神上逐漸突破傳統、打破封建制度的標志,最后造就了如今豐富多彩的服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