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陽陽 陳湘 任建立 張建文 李秋平
(1.湖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湖南株洲 412012;2.株洲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湖南株洲 412000)
根據《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相關內容,在體育課程開展期間,需要順應時代的發展,教師應發揮課堂教學的主導作用,學生應該成為課堂的主體。在積極倡導探索式和開放式的教學方法中,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的創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只有促進學生自學能力的提升,主動培養鍛煉的習慣,才能夠為實現終身體育意識提供保障。
任務驅動的過程以學生為中心,它屬于將任務作為驅動的教學方式,按照任務驅動教學法的選擇,在實踐中“具體任務為主線、教師作為主導、學生為課堂主體”[1]。面對共同的任務活動目標時,學生在教師的正確指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有效利用,完成自主探索和交流協作的過程,并且最終通過實踐,完成既定的任務目標。任務驅動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形成,它利用任務目標的創建,讓學生在探索中不斷學習,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在實踐中培養探索精神。
任務驅動教學法在實際應用中,要按照對應的設計流程,任務驅動教學法具備結構性特征,主要包括教學目標、活動方法、師生角色以及教學環境等構成。在實踐初期就應該明確教學目標,整個過程要緊緊圍繞“任務”來執行,在組織活動階段要保證真實和有趣,能夠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尤其是將學習和日常生活相互聯系起來后,根據課程教材內容進行整合與改編,充分發揮出網絡化教育的優勢[2]。教師在活動進行階段,要承擔起組織和引導的任務,讓學生通過主動探索,完成任務目標。
該研究以“互聯網+教育”為背景,將任務驅動教學法在高專形體訓練課程中的應用和實踐作為研究對象。針對后期問卷調查的統計,選擇部分校內師生作為對象,并保證將樣本的數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
2.2.1 文獻資料法
在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進行實施階段前,要根據研究目標和研究的內容尋找相關資料。此次通過對任務教學法在形體訓練課程方面的調查,利用文獻了解到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實施過程和遵守的原則。在探索最終教學效果的影響因素階段,基于早期專家學者的研究,確認此次研究存在的問題,并在實踐階段嚴格注意需要防范的關鍵項目。
2.2.2 問卷調查法
依據此次實驗內容,結合文獻資料法,查找到的相關調查方案,在確立高專《形體訓練》課程的基礎上,找出與之相關的問題。遵從規范化和正確性的體育科研方式,設計具有針對性的問卷調查表。在參考體育學科常用的因素項目后,對問卷內容實施綜合性評判,以在信息化下任務驅動教學法開展后的結果為方向,主要以實驗完成后學生學習的具體狀況、課堂效果以及對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整體評價為主要內容。
2.2.3 教學實驗法
基于“互聯網+教育”背景下任務驅動教學法,對高專《形體訓練》課程展開研究時,主要采取組間實驗的對比方法,控制其他因素相同,保持合理因素的變化,將學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方式學習,對照組采用常規教學的模式,最終經過調查,兩個組別學生對待學習的態度、教學的滿意程度和具體訓練的狀況,對任務教學法在高專形體訓練課程中的效果進行綜合性評價,探索運用的優勢,總結相關經驗并且為以后的運用奠定基礎[3]。
(1)《形體訓練》課程特點
形體訓練作為舞蹈的基礎,針對舞蹈而言,通常具有足夠鮮明表演性質,而對于形體訓練來講,則更加重視形體美的訓練,能夠提高個人形象和氣質,不斷提升藝術修養。基于形體訓練類課程,其具備的明顯特征就是方法與內容豐富多樣,除去基礎訓練內容外,還有效融入了現代、民間、古典等舞種元素,讓學生在學習期間,不斷改善肢體協調性和靈活性,進一步提升肢體表現力。形體訓練課程屬于體育教育內容,它主要依據形體課程,全面建設和開發、調試學生的體態,在實現健身和訓練中,保持身材比例勻稱,通過形體呈現出獨特的氣質內涵,讓形體訓練課程的意義得到體現。形體訓練課程教學在不斷改革期間,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正確身體姿態的形成過程,在時代發展的背景下,可以借助信息化和網絡化的優勢,形成特定的“互聯網+教育”模式。
在形體訓練教學中,應該確保形體訓練教學和審美性相互結合、實用性和健身性相互結合、科學性與適應性相互結合。在現階段,形體訓練課程主要針對高校的女大學生可能在形體方面存在的相關問題,在有效的練習難度和鍛煉基礎上,通過由易到難和全身協調運動的方式,完成學習和運用,最終形成正確優美的身體姿態。同時,在活動實踐中,需要培養學生參與形體訓練課程的興趣。
(2)實驗變量的確定
該研究運用的是組間實驗進行對比,按照形體訓練課程的設計,在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基礎上,將最后的效果與常規教學方式實施對比[4]。實驗中的自變量就屬于在高專《形體訓練》課程中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實驗的因變量屬于在同一層次上維持單一變量原則,觀察實驗完成后,學生在形體方面表現出來的情況,并且感覺學生效果的總體變化。
(3)實驗無關變量的控制
為了確保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在實驗期間必須減少無關變量的影響,確保課程開展前兩組學生的水平大致相當,提供教學的條件和內容相同。在規定的時間周期內合理安排實驗,了解和掌握學生們的形體訓練狀況,保證實驗流程和結果的可信度,在具體控制方面,實驗組和對照組均由同等教育水平的教師進行授課,消除個人主觀意識影響[5]。針對后期檢測內容和評分規定等,需要保持公正公開的選擇,流程按照既定的評分標準來執行。
(4)實驗操作流程
主體實驗項目根據《形體訓練》課程中的內容確定,此次實驗以健身操為主,為了體現出具體特點,可選擇舞蹈《踩踩踩》。在局部力量訓練方面,保持上肢、胸、腹、臀部等協調運動,有效鍛煉學生的肌肉力量,實現運動過程中矯正的目的。在學習期間,要按照節奏進行訓練,運用彈跳、左右半蹲來移動重心、小跳來調整步伐等。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有效利用多媒體展示方法,無論是選擇民間舞、藝術體操、健美操,還是現代舞、芭蕾等不同風格的運動形式,讓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在較快節奏的帶動下,給學生提供視覺感官方面的刺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踐中拓寬視野,陶冶情操,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
選擇100 名學生作為樣本,均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個組別各有50 名學生。首先,在對學生進行分組時,要明確篩選出曾經受過專業化培訓的學生,確保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水平相當[6]。其次,在分組時,避免其他因素限制,將沒有顯著差異的學生群體均分到兩個小組內,便于后期的實踐和執行。
實驗的具體實施過程,首先,實驗組要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進行授課,根據需要學習的內容,教師要引導學生完成任務,依據教學的流程來講。
第一,教師設置任務期間,運用任務驅動的方式,讓健身操(舞蹈《小蘋果》)的相關視頻上傳到公共交流平臺(如微信群、QQ 群),確保組內的每位成員都可以查看。
第二,將實驗組內的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讓學生依次成為其中的組長,根據視頻內容的呈現,先由組長進行查看,總結出學習該套健身操需要掌握的步法和項目,合理計劃各個小節的內容[7]。按照訓練理念,有效落實腰腹部位、肩膀和腿部的訓練過程,正確指導學生抬頭、低頭,增強頭部靈活性。在對肩部訓練時,按照壓肩膀和開肩膀的方法完成前后轉肩操作,有效提升肩膀的柔韌性與靈活性,讓學生的肩膀處于放松狀態。針對腰腹部位的訓練,在膝蓋保持直立狀態下,以髖關節作為中心,使上身向前屈,雙手則采取抱腿的動作。在觀看完視頻以后,無論從節奏出發,還是動作特點出發,在腦海中均形成概念,便于后期的學習和訓練。

表1 分組人員數目表
第三,在將任務完成后,組內學生要進行表演展示,通過教師的有效指導,對技術性動作和涉及的難點項目進行針對性練習。不同小組成員間可以起到監督作用,充分展現出大家協同發展和進步的優勢。教師在正確引導學生的同時,還要對每位學生的表現進行相關評價。從多維度、多指標層面出發,應用綜合性評價方式,有效建立起系統化和動態化的評價體系,以便對形體訓練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并對學生學習前后的變化過程進行分析,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
此外,在實驗組學生學習訓練期間,對照組學生同樣要進行相同內容的學習,采用常規教學方法,由教師宣布該章形體訓練課程中的內容,教師進行示范表演,學生們根據教師的展示去學習,教師在巡回中發現錯誤并予以糾正。實踐階段,以任務教學法為依據,教師需要提升示范教學的比重,尤其是在利用視頻拍攝課件或者直接演示期間,要對形體訓練的關鍵內容予以講解。將重點放在細化講解層面,充分利用以教帶學的手段,通過這種示范引領,讓學生們更為直觀地感受到肢體的舒展、運動狀況,為后續模仿學習奠定基礎。值得注意的是,高專形體訓練課程和普通健身房健身運動存在明顯的差異,在形體訓練期間,不僅要重視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還要讓學生真正掌握形體訓練的規律,真正感受到形體訓練的魅力。不可否認的是,在形體訓練最初開展階段,部分學生因為肢體協調性較差,很難做出較為完整的動作。在此過程中,教師就需要幫助他們改變錯誤習慣,強化對動作技巧的深層次理解。
根據高等教育體育的教學大綱內容,在開展體育課程中,必須遵從以人為本的原則,在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基礎上,學校的教學目標要與理念相一致[8]。在具體測試階段,學生需要對形體訓練課程內容進行現場表演,按照合理的評分機制,由教師進行打分,保證測評期間的公正性和透明化。
在具體展示期間,可采用小組測評方式,按照技術性標準的判斷,在滿分100分的基礎上,結合舞蹈動作技術的正確性、動作的規范性、風格的優雅度以及表現力等多種方向來判斷。例如,在動作完全符合對應的標準時,可以將分值劃定在90~100分之間。若是動作清晰正確,節奏感比較鮮明,但是稍微存在銜接不暢的情況,就要適當降低分數,控制在70~90分之間。如果動作基本能完成,但有時會出現明顯的錯誤,表現力偏于一般,就將分數設置在60~70 分之間。少于60 分的情況,就屬于無法完成正確的訓練動作,肢體動作無法與音樂相互配合,整體的表現力較差。
在評判階段,為了降低教師主觀因素的影響,可以選擇多位教師共同打分,在最終統計階段,將各個小組的最高分和最低分依次排除掉,計算出各個小組獲得的平均分值,方便后期對結果進行綜合評價[9]。
在完成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內容后,將數據內容進行整理,通過SPSS 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得出表格數據。在實驗前、后,通過觀察t值大小,確定在實驗前、后是否具有顯著的變化情況。再結合實驗組和對照組數據的對比,判斷出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能夠產生的效果和影響。
3.2.1 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習態度結果討論
通過對50 名實驗組學生進行成績評價后,按照任務驅動教學法在高專《形體訓練》課程中的學習態度變化,將測量的指標呈現在表2中。
從表2得知,在經過周期性的訓練以后,實驗組學生在學習態度方面的求值由38.66 變成了49.16,呈現出上升趨勢,實驗前后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結果表明,在借助任務驅動教學法后,對于促進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有了明顯提升。部分學生學習態度的轉變,也說明了“互聯網+教育”背景下任務驅動教學法能夠有效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表2 實驗組前后學生學習態度測試結果對比表
如表3 所示,對照組學生的學習態度結果由39.66變化為40.21,雖然二者數據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但是差距并不明顯,只能說明具有差異性。根據實驗組數據和對照組數據的比較,實驗組的效果更為顯著,確認任務驅動教學法能夠讓學生的態度發生改變,學生更愿意去學習。

表3 對照組前后學生學習態度測試結果對比表
3.2.2 實驗組和對照組課堂效果結果討論
結合50 名實驗組學生的具體狀況,分析實驗組學生對課堂教學效果測試的影響,具體數據如表4所示。
根據表4數據得知,針對實驗組學生,他們的數據從實驗前的41.21變成了48.88,表明實驗前后,實驗組的課堂效果發生了顯著變化,任務驅動教學法能夠促進課堂效果的提升,發揮出積極作用。

表4 實驗組前后課堂效果測試結果對比表
由表5 對照組數據可知,在按照常規教學方式對課堂教學效果進行測試時,數據從41.85變成了41.77,整體數據變化并不顯著。通過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數據比較,顯現出在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時,學生更愿意去主動學習和熱愛鍛煉,能夠讓高專形體訓練的課堂效果更加顯著。

表5 對照組前后課堂效果測試結果對比表
3.2.3 實驗組和對照組對教學滿意度結果討論
由表6 可知,實驗組在借助任務驅動法教學的條件下,相關數據從19.24變成了25.46,同樣具備非常顯著的差異性,這意味著學生群體對形體訓練的興趣得到培養后,學習積極性逐漸增強。由于課程的開展內容豐富多樣,在吸引到更多學生以后,學生對整體的教學滿意度也實現了提升。

表6 實驗組前后對教學滿意度測試結果對比表
從按照傳統教育模式中得到的最終結果可知,對照組在活動開展中,數據從實驗前的18.19 變成了18.41,沒有顯著的差異。通過表7數據觀察,任務驅動教學法具備獨特的優勢,在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時,根據明確的任務來分配小組成員,通過團結協作解決問題[10]。只有大家都積極行動起來,用思維拓展去開發創造能力,才能夠探討和了解任務驅動教學法的真正意義。

表7 對照組前后對教學滿意度測試結果對比表
在傳統的高專《形體訓練》課程中,學生在教師授課期間只是作為被動的接受者,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能夠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讓學生對學習形體訓練課程持有積極態度,對實施任務驅動教學法表示滿意。
任務驅動教學法以任務為中心,在提出具體任務后,教師通過讓學生主動分組進行交流和討論,得出解決該任務時需要準備的工作,在操作期間,提升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在主動思考和實踐階段,讓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培養。任務驅動教學法在計劃實施時,對教師也提出了嚴格的要求,任務的設計必須滿足可實施性,結合具體的課程特點,有效發揮出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最大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