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智云
(荔灣區華僑小學,廣東廣州 501160)
中華民族能夠在順境中從容淡定、在逆境中奮進崛起,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持久涵養。特別是貫穿其中的思想理念、傳統美德、人文精神,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兒女共有的精神家園。
黨中央高度重視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出一系列明確要求,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黨中央還下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第一次以黨中央文件形式全面部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國家教育部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進一步加強新形勢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于2014年3月26日制定并發布《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綱要》明確指出,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和中國夢宣傳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基礎[1]。而新改編的《道德與法治》是一門向中小學生進行德育與法治教育的課程,它是與當前加強“依法治國”宣傳教育的新形勢相統一的,教育學生從小樹立法治觀念和遵法守紀意識,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課程。把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傳統文化的精髓寓于其中,使其與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有效滲透融合在一起,讓學生通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不僅能學會法律法規和遵守道德規范要求,還能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促進學生自覺養成良好的思想品質與行為習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低年段)中進行有效的融合滲透?現以道德與法治低年段的教學為例進行闡述。
傳統文化是中國五千年優秀文化的統領。傳統文化有其精華,但也難免夾雜著不適應時代發展的地方。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問題,從各個側面展開了一系列精辟論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2]。因此,我們希望學生傳承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的是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堅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要求,深入挖掘、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中有利于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及有利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精髓部分,包括思想、文字、語言、書法、音樂、武術、曲藝、詩詞、節日、民俗等內容。
通過深入研讀教材,我們發現在《道德與法治》的教材中其實已經蘊含了大量的傳統文化內容。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主要增加傳統節日、傳統美德故事、古代輝煌科技成就以及各地各民族傳統民間習俗和民間藝術等內容[3]。對照《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明確規定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其與《道德與法治》的課程目標、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有許多重合點。所以老師在設計教學方案前要注意吃透教材,在教學目標設定、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活動創設方面滲透與之相關的優秀傳統文化因素使學生的德性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中得到滋養。
《完善中華有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對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做了明確規定。歸納見下表1:

表1
從上表可以看出《綱要》規定的相關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目標內容是與道德與法治課程目標及品德學科核心素養所規定的相關內容是統一重合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將教學目標與傳統文化教育內容目標進行統合,找準教育切合點設計一課的教學目標。
如在一年級上冊《吃飯有講究》這一課,它涉及餐桌上的衛生、禮儀、營養、文明這四個層面內容。“干干凈凈吃飯好”主要引導學生在用餐時要講究個人衛生,做到先洗手后吃飯;“我在餐桌上”則旨在讓學生了解掌握在餐桌上的基本禮儀;“食物的訴說”是讓學生懂得一些基本的安全、健康飲食的知識;“這樣吃好嗎”則讓學生了解不良飲食習慣對身體健康的影響,自覺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而我們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餐桌禮儀在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一個重要的地位。餐桌上的禮儀不僅體現個人的文明修養,更蘊含著中國禮、孝、德、讓、教的傳統文化。因此在教學這一課時可以找準這一切入點將“了解中國傳統餐桌禮儀,養成尊老愛幼、孝敬長輩、體貼家人、懂得謙讓的文明用餐習慣”作為第一課時教學目標之一。讓學生通過這一課的學習了解、掌握我國傳統餐桌禮儀文化并在生活中踐行傳承。
研讀教材后我們還發現,在一二年級的《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有不同的模塊內容,如熱愛家鄉、善于交往、遵守規范等,這些內容都可以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老師在教學前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地挖掘,多了解、多掌握我國的傳統文化,在平時注意搜集傳統文化資料,加強相關知識儲備,以便在授課過程中,滲透與之相關的傳統文化素材,讓學生能更好地學習、內化、傳承和發展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而《完善中華有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小學低年級,以培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親切感為重點,開展啟蒙教育,培養學生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情[1]。所以我們在挖掘補充教學內容時應考慮到低年級學生課堂專注力不夠持久這一特點,應選取低年級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教學內容。如可以采用兒歌這種形式,它深受低年級學生喜愛,也容易被他們理解接受。朗朗上口的兒歌,能將難以理解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便于牢記心中。或者善用動畫視頻連接生活。直觀形象的動畫、視頻能充分調動低年級孩子的感官,激發他們的興趣。而有些蘊含優秀傳統文化的詩句含義深刻、晦澀難懂,如借助適當的動畫故事、視頻講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幫助學生理解,讓學生易于將學習內容連接生活實際。通過引導學生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學習,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內在感受,能使學生更自由地表達自己的內心愿望,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4]。如條件允許,課堂還可以通過讓學生“做一做”“試一試”“嘗一嘗”等體驗活動,從而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激發學生熱愛傳統文化的情感。
如二年級上冊《家鄉新變化》一課不僅要指導學生關注家鄉的“變”,還要引導他們熱愛家鄉“不變”的傳統。這些家鄉特色傳統文化凝聚著家鄉獨有的文化底蘊,是家鄉人智慧與創作的結晶,這些優秀的獨具地方特色傳統文化值得我們代代相傳。這一課教材中呈現的一個例子是“做糖畫”,但“做糖畫”并不是廣州的特色傳統文化,這一內容離我們學生的實際生活比較遠。因此在講授這一內容時老師要挖掘自己家鄉的特色傳統文化作為教材內容的補充。講授這一課時老師可以通過視頻向孩子介紹廣州的特色美食、特色藝術,如廣彩、廣繡、牙雕、銅器、粵劇等內容,讓學生對自己的家鄉特色文化有所了解。還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模擬繪畫自己的廣彩“碟子”,進一步激發學生對家鄉傳統文化的興趣。這樣將學生已有的獨特生活經驗融合滲透于教材內容中,能更好地讓學生感受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學生對家鄉傳統文化的喜愛之情。
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最基本的理念之一是生活化。品德課教學要將學生真實的生活作為教育基礎,以學生現實生活為出發點,引導學生在生活實踐中豐富情感、學會思考,形成積極向上的道德人格,最終回歸生活,指導和提升學生的生活。在道德與法治課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其目的也是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產生“潤物細無聲”的作用,讓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質,同時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在生活中自覺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實現“從生活出發——通過生活——為了生活”?這就必須要課堂上的教學內容能在課外生活中找到落實到行動的踐行點,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如在一年級上冊《校園里的號令》一課就是從學生校園生活出發,課堂上通過體驗探究活動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熟悉和了解學校生活中各種鈴聲的含義和要求,了解校園生活的一般規則,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主動地適應學校生活。在教授這一課時,老師可以把“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這一古人對于人的良好行為姿態的一種標準編成《身邊的口令》,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體驗學習后,還可以拓展延伸于每天的學校生活中。學生課堂上的坐姿,排隊時的站姿、隊列行進中的規范等各方面在每天的學校生活中都得到提醒及訓練。“日子有功”,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就在每天的踐行中自然而然地養成。

圖1
道德與法治教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的有效平臺,教師要基于教材,扣準時代脈搏,引入傳統文化。發掘教學資源時要注意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課前在教學目標設定時找準融合切入點;在課堂教學中找好與教材內容融合滲透點;更要能夠找到課文延伸的踐行點,要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巧妙融合與滲透于《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教學中,切實給予學生以精神上的潤澤和熏陶,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如此對培養學生德育和遵紀守法方面才會真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