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廣東五龍崗水產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梁明 謝玉敏 鐘紅芽 梁譯藝
中國水產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 夏耘 李紅燕
近年來,隨著黃顙魚市場需求日益旺盛,其養殖規模迅速擴大。廣東五龍崗水產科技有限公司是廣東省黃顙魚苗種生產的省級良種場。公司2021年黃顙魚苗種銷售量接近10億尾,產值2000多萬元,長期以來積累了豐富的黃顙魚養殖實踐經驗,現總結如下,供黃顙魚養殖戶參考使用。
黃顙魚養殖池塘要求水質良好,排灌方便,池底平坦,淤泥10cm左右,面積4.5畝~8.5畝,水深2.0m~2.5m。每10畝配套1.5千瓦增氧機3臺。養殖場應建設排灌分流的排灌系統,灌水渠(管)連接水源預處理池通往各池塘進水口,供給養殖用;排渠(管)在池塘另一側連接各池塘排水口通往廢水凈化處理池,將養殖廢水集中到廢水凈化處理池。水源預處理池建于最接近水深高位處,水源預處理池設多層過濾、吸附、凈化、消毒層,最后由灌水渠(管)引至用水單位。養殖尾水排入尾水凈化處理池。尾水凈化處理池建于全場低位處,池內設多層次物理(過濾、吸附)、化學(消毒)和生物凈化(水生動植物凈化、微生物凈化)凈化層,實現養殖尾水達標排放。
冬閑期或收獲后,商品魚養殖池應干塘曝曬至龜裂,清除池底多余淤泥、污物,修補池埂和攔魚柵等設施,平整池底待使用。池塘清整后,親魚投放前7d~10d,注入50cm新水,再全池潑灑漂白粉10~15kg/畝或120~150kg/畝生石灰進行池塘消毒;毒性消失后,注入新水80cm,培育生物餌料,7~10d后,水色轉“綠豆青”色,浮游生物繁育至高峰期時即可投放種苗。
1.魚種選擇。投放的黃顙魚和搭配混養品種種苗,應選擇自繁自育,或購進自有資質的水產良種場、種苗繁育場生產的品種純正、健康優質苗種,其生物學特征明顯,體質健壯,規格整齊,無傷無病無附著物或病變特征;并經檢驗檢疫合格。
2.放養密度。主養黃顙魚池塘,通常投放全長3cm~5cm的黃顙魚魚種20000尾/畝~30000尾/畝,搭配適量草、鰱、鳙等魚種(詳見表1)。

表1 池塘主養黃顙魚放投苗種參考表
在主養四大家魚、羅非魚等池塘中,不改變原設計主養品種的放養密度,混養黃顙魚魚種密度:5~6cm魚種投放5000~8000尾/畝;10~15cm魚種投放3500尾/畝;50g/尾魚種投放2500尾/畝(詳見表2)。

表2 主養家魚羅非魚池塘混養黃顙魚放投苗種參考表
3.飼料投喂。池塘混養不另外投喂黃顙魚飼料。池塘主養投喂黃顙魚配合飼料,其營養組成如下:粗蛋白質38%~40%、脂肪8%~10%、碳水化合物18%~23%、纖維素3%~5%。在養殖過程中也可采用自配自產配合飼料,參考配方1為魚粉23%、蠶蛹粉8%、肉骨粉8%、血粉8%、酵母粉6%、黃豆粉17%、標準面粉23%、植物油3%、維生素合劑1%、無機鹽合劑1.5%、粘合劑1.5%。參考配方2為鮮魚糜35%、豆餅粉5%、麥粉23%、玉米粉15%、粘合劑3%。并且必須保證所有原料新鮮,營養組成同樣要達到上述要求。攪拌制成軟硬適中、粒徑適口的自制飼料。
池塘主養黃顙魚,放養全長3cm以上魚種,可全程投喂配合飼料。日投飼量為池中魚體重2%~3%。堅持“四定四看”原則。定時:每天的上午6-8時和下午5-6時各投飼1次(盛夏當水溫≥30℃時,黃顙魚白天潛伏在深水陰涼處,進食少,應早晚兩頭黑投喂);定位:在魚池距池壁約1.0m~1.5m處設置食臺,從魚種階段培養它們上臺攝食,每次投飼料投到食臺上,使黃顙魚定點攝食;定質:保證飼料新鮮可口(切忌投喂霉爛變質的飼料)、粒徑適口、質量穩定(不要隨便更改配方);定量:按季節、水溫掌握日投喂量,水溫18℃~30℃時正常投喂,水溫下降到7℃~15℃或≥32℃時,適當減少投喂量。看季節:根據不同季節調整投飼量,6月雖然水溫已升得較高,但魚體仍小,投喂飼料量適當減少;7-10月為生長高峰期,食欲強,適當加大投喂量;11月水溫已下降,為黃顙魚保膘,投喂適量優質飼料。看天氣:根據當天天氣及未來24小時內可能天氣變化,決定當天的投飼量(如陰晴驟變、酷熱沉悶、雷陣雨或大暴雨、連綿陰雨等天氣狀況都減少或停喂飼料)??此|:根據池水的肥瘦、老化程度調節投飼量;水色好、水質清淡,正常投飼;水色濃、水質差減少投飼量;水質惡化或出現浮頭,應停止投飼,注水調好水質后再投喂??呆~的攝食與活動狀況:按黃顙魚的攝食狀況確定投飼量:以池魚在1h~2h內吃完不剩為度;黃顙魚活動正常,沒有浮頭或發病征兆,可正常投飼;否則應減少投飼量或停喂。
日常管理主要做到保持養殖水質良好。一般情況下10d注換水1次,6-9月份每15d注換水1次,每次換水15cm左右(水溫高時可換水≥20cm),保持水深在1.5m~2.0m;水體透明度30cm左右。定時增氧:水溫高或天氣悶熱時,延長增氧時間,保證溶氧量≥4mg/L,如水源充足,采用微流水養殖最佳。每30d全池潑灑生石灰15g/m3~25g/m3水體,消毒殺菌并調節池水酸堿度等。
堅持每天早午晚3次的巡塘(早巡看浮頭,午巡看攝食、檢魚病,晚巡觀察水質),發現問題及時采取解決措施(如水質惡化,應及時沖水、增氧,發現魚病及時對癥下藥);并將每天收集數據記錄在池塘檔案。定期清除池周雜草、垃圾和水面的漂浮物,勤洗曬食臺,勤在食臺同邊處用生石灰水或強氯精等潑灑消毒,勤清理病魚、死魚;保證環境衛生。
炎夏連續數天高溫,夜晚突降大雨;長時間的連綿陰雨,無風悶熱高溫低壓等期間,隱存池魚浮頭、泛塘風險。此間應密切觀察水質及黃顙魚活動狀況,增加夜間巡池,嚴防意外事故和突發事故,減少損失。
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如上所述,放養前對池塘進行嚴格消毒,養殖過程定期進行養殖水體消毒。苗種培育、捕撈、分疏、轉池等過程中應細心輕快,避免損傷魚體,感染病原;包裝、運輸和投放等環節前后的水溫差應≤2℃,避免苗種應激;初春、秋冬低溫季節應加大水深,調控水溫,預防感染水霉。選擇符合質量安全要求的苗種飼料和藥物。投放的苗種要經檢驗檢疫合格,魚種轉運、轉池或投放前要嚴格消毒。
出血性水腫病、腸炎病、爛鰓病、水霉病等是黃顙魚養殖中常見病害。治療出血性水腫病可以外用強氯精或二氧化氯0.4~0.5mg/L,全池潑灑;另加內服四環素藥餌,濃度為0.6~0.7g/kg,每天1次,連續3d。每20d在飼料中添加0.l%~0.4%大黃、板藍根等中草藥,連續投喂3d~5d,或在飼料中添加1%食鹽或蒜汁,可預防腸炎病。治療腸炎可以外用強氯精或二氧化氯0.5mg/L,全池遍灑;另加內服復方新諾明按1~1.5g/kg拌餌投喂,連喂3~5d。爛鰓病的治療可用二氧化氯貼近水面全池潑灑,濃度為0.12~0.15g/m3,每日1次,連續2~3次可治愈。水霉病的治療可用水霉凈全池潑灑,濃度為0.15~0.3mg/L,也可用亞甲基藍全池潑灑,濃度為2~3mg/L,隔2d潑1次。由于黃顙魚是無鱗魚,對藥物的忍受力較差,治療時盡量使用高效、溫和的藥物,并且嚴格按照NY/T755綠色食品漁藥使用準則執行。
如表 3 所示,池塘主養全長3cm~5cm的黃顙魚種,20000尾/畝~30000尾/畝,經6-7個月養殖,體重可達150g/尾~250g/尾,成活率70%,黃顙魚凈產量超2500kg/畝。

表3 池塘主養黃顙魚放種與收獲參考表
在主養四大家魚或羅非魚池塘中混養黃顙魚,不另投飼料,讓其捕食池中小魚蝦水生昆蟲,如表4所示,可增加90~100kg/畝黃顙魚商品魚。

表4 池塘混養黃顙魚放養及收獲參考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