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北海市水產技術學校 劉如華
有“明珠魁首”之稱的南珠是由馬氏珠母貝培育出來的海水珍珠。南珠人工養殖是廣東、廣西和海南沿海的傳統特色產業。近年來,受氣候和環境變化、育珠母貝育珠性能退化、育珠生產技術創新不足、育珠養殖生產成本提高等因素影響,國內南珠養殖業一度萎靡不振。為了保護“南珠”品牌,廣東和廣西政府先后啟動實施振興發展南珠產業,出臺了一系列產業扶持政策,以扶持發展南珠養殖業為基礎,不斷完善產業體系,延伸產業鏈條,旨在把南珠產業打造成為具有歷史文化內涵的地方優勢特色產業。
作為源頭產業,南珠養殖發展的好與壞,對整個南珠產業的發展態勢和走向產生決定性的影響。2018年,廣西北海市在多項扶持政策的鼓勵下,南珠養殖規模迅速擴大,由2017年2家小型養殖戶育珠面積不足300畝,發展到2021年23家養殖企業育珠面積5074畝。2018年、2019年、2020年的南珠產量分別是588.1公斤、917.8公斤、1013.9公斤,均遠高于2017年的150公斤。然而,幾年時間里,北海南珠養殖業在加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不少問題,如育珠貝整體成活率低(2019年27.2%,2020年27.4%,2021年28.6%),育珠成珠率不高,優質珍珠占比小等等,產業總體效益不理想,許多養殖企業處于連年嚴重虧損的狀態。在影響南珠養殖效益的各種因素中,南珠育珠母貝——馬氏珠母貝育珠性能退化影響尤為突出。因此,盡早培育出適合當地育珠養殖的馬氏珠母貝優質品種,對于國內南珠養殖業的持續穩定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從種質資源保存與鑒定、品種培育與自主創新能力、無序雜交育苗和育苗生產管理等方面分析了馬氏珠母貝品種培育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培育適合本地育珠養殖的馬氏珠母貝優新品種、建設馬氏珠母貝原良種場、規范馬氏珠母貝苗種生產經營行為等建議,為政府部門決策和南珠養殖企業生產管理提供參考依據。

立樁養殖方式
據調查,目前廣東、廣西兩地用于培育南珠的馬氏珠母貝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生長速度慢、母貝體型小、軟體核位小、抗病力降低、抗逆性弱化、壽命時間縮短、珍珠質分泌機能下降等情況。這些情況的存在,直接引發了適用于育珠生產的母貝數量減少、插核育珠所用珠核粒徑過小、育珠貝成活率降低、育珠周期縮短、育珠成珠率低下、珍珠產品質量下降等一系列不良問題,南珠養殖的產量、質量和效益難以得到保障,這對南珠產業的發展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

水泥池魚苗
近年來,受港口碼頭建設、臨海工業發展、生態環境破壞以及過度漁業捕撈等多種因素影響,天然水域中,包括馬氏珠母貝在內的各種海水珍珠貝種質資源量銳減。在政府部門和企業的資助下,科研機構通過水產種業體系培育,特別是依托科研院所的遺傳育種中心、國家級與省級原良種場,已構建了多個海水珍珠貝的種質資源庫,儲備了一定數量的珍珠貝地理群體、具有特征性狀的養殖群體與家系等核心種質資源,但這些現有種質資源的保存量遠遠不能滿足當前國內海水珍珠養殖產業發展的需求。
自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國內水產科研工作者就展開了馬氏珠母貝遺傳育種研究。到目前為止,共培育了4個用于育珠養殖的馬氏珠母貝新品種。育種技術手段包括雜交與選擇等傳統育種技術,育種目標性狀為生長性狀,主要是對單一性狀進行選擇,缺乏對多個性狀的復合選擇,缺少對抗逆(如耐高溫、耐低溫與植核后育珠貝成活率)性狀選擇的研究報道。
近些年,海水珍珠養殖經濟效益總體較差,一部分珠農轉投養殖經濟效益更高的食用型珍珠貝(菜貝)。因此,很多育苗場也隨之轉變生產經營方向,通過人工雜交方式來培育生長速度快、殼薄、出肉率高的珍珠貝苗,以滿足市場需求。而單純以插核育珠為目的培育貝苗的育苗企業越來越少,許多珍珠養殖戶不得不從劣質的養殖菜貝中擇優選購插核母貝。從近幾年情況來看,這些母貝育珠效果較差,主要體現在育珠貝死亡率高,育出的珍珠產量低、品質差。因天然野生馬氏珠母貝和人工養殖場里生長性狀較好的馬氏珠母貝越來越少,部分育苗企業只能選擇性狀一般的成年母貝作為育苗的親貝,從而導致培育出來的貝苗質量不理想,難以滿足培育優質珍珠的較高要求。
一是部分小型育苗場生產設施不完善,水質凈化、水溫調控、餌料培養等保障育苗效果的設施設備不齊全;二是一些育苗企業為了早出苗、早占市場,使用性腺未完全發育成熟的親貝,借助高強度人工催產的手段繁殖貝苗,影響貝苗質量;三是為了生產操作便利和追求出苗數量,有相當部分育苗企業在貝苗孵化過程中未對貝苗進行淘汰選優,致使出售的貝苗良莠不齊,生長發育不同步,同批養殖出來的珍珠貝大小不一、優劣摻雜,不利于插核育珠。
優質的馬氏珠母貝品種是南珠養殖業持續穩定發展的根本要素和基礎保障。大力實施馬氏珠母貝良種繁育工程,加快開展馬氏珠母貝提純復壯,因地制宜,研發適合當地育珠生產的優新母貝品種,優化育珠母貝品種結構,是推動南珠養殖業提質增效和振興發展的關鍵舉措。
建立馬氏珠母貝良種繁育“產學研”合作機制,加大政府財政扶持資金投入,鼓勵珍珠貝苗種生產企業與高水平水產科研機構、高校加強產學研深度合作,運用科學的育種理論,以馬氏珠母貝提純復壯、品種雜交選育為主要手段,盡早培育出同時具備生長速度快、體型佳、軟體核位大、壽命長、抗病力和抗逆性強、珍珠質分泌活躍、育珠品質佳等特性的馬氏珠母貝優良品種。
政府部門大力扶持和鼓勵設施條件好、技術水平高、生產管理規范的水產種苗基地建設國家級、省級馬氏珠母貝原種場和良種場,保護馬氏珠母貝種質資源,為南珠養殖業提供充足的優質貝苗。制定野生馬氏珠母貝資源保護管理辦法,規范野生馬氏珠母貝資源開發利用行為,加強漁業行政監管,避免因濫捕、濫采而致使野生馬氏珠母貝資源遭受破壞。
及時制定、修訂馬氏珠母貝育苗生產相關技術標準和規范,引導珍珠貝苗種生產企業實行標準化育苗生產。漁業管理部門加強日常指導和監督,嚴厲打擊生產、銷售劣質珍珠貝苗的行為,切實維護珍珠養殖戶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