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劉毅
讀楊明教授新著《郵輪產業與廣東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有感
做學問做研究有兩類,一類是為了飯碗,做研究只是一個職業,一個養家糊口的工作,如此,出盡全力大概也能做出上等的成果,但必然會覺得身累心累,如現時不少總在喊“內卷”的“青椒”;另一類是熱愛做研究,不在乎成果,更在乎思考的過程,可能積十年才出一劍,但必定是上乘之劍。我想,楊明教授對海洋經濟和郵輪旅游的研究是后者,從他的文章中看出了發自內心的“熱愛”。
早在2005年,我參與了楊教授主持的《廣東省漁業產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研究》課題,被他的敬業精神感染著。從那時起,楊教授對海洋經濟的研究就再沒間斷,且日益深入,高質量完成了《珠江三角洲地區郵輪經濟發展研究報告》等多項省政府海洋漁業主管部門的有關招標課題,并不時地組織相關專題研討會或高端學術論壇,如2018年夏在珠海東澳島舉辦“海洋旅游與休閑漁業合作發展專家座談會”,縱談海洋旅游與休閑漁業、海島開發、環境保護、灣區合作,以及進港郵輪接駁休閑漁業等前沿論題;又如2021年初在南沙國際郵輪母港召開“經濟科技發展態勢專家座談會”,圍繞海洋能源、海洋生物、海洋文化和郵輪產業等議題進行探討。楊教授及其團隊的研究成果更是碩果累累,其個人專著《郵輪產業與廣東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就是目前我國研究郵輪產業與海洋經濟互動發展的少數著作之一。
楊教授不但對熱愛研究,更是海洋活動和郵輪旅游的踐行者,如他所言,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乘坐國際客輪橫渡波羅的海,以及數次在全球各地體驗郵輪航線,在遼闊的大海中航行,讓他逸思遄飛,許多新思考和新理念即如泉涌。我還清楚地記得,2011年,我應約在廣東電視新聞臺做一檔全面關注廣東與海洋發展的“直播廣東之南海潮”談話節目的特約嘉賓主持,曾邀請楊教授作為訪談嘉賓到直播室暢談海洋經濟發展的話題。楊教授談到,他是從關心海洋與人類的關系開始愛上海洋,最終在興海強國的問題上切入研究海洋經濟。正如他在書的自序中所言:“上述多次郵輪旅行經歷,讓我深刻體驗到郵輪旅行絕對不是單一的旅游業或單一的運輸業,而是可以拉動郵輪及配套設施研發設計制造、郵輪港口經濟區開發運作營銷、郵輪母港及停靠港所在城市經濟文化旅游多業發展、增加就業崗位、提高消費水平、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郵輪經濟價值鏈和實現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先導產業。”
這是國家情懷,海洋情懷。


2021年,仍是新冠疫情全球肆虐的一年,郵輪產業遭受重創。在2020年疫情之初,“鉆石公主號”和“威士特丹號”郵輪的經歷讓世人驚乍,談郵輪色變。“鉆石公主號”于2020年1月20日,從日本橫濱出發,計劃航行半個月,不幸的是,在將要結束旅程前3天,一位此前下船的乘客被確診感染了新冠病毒。由此,鉆石公主號提前折返,但不允許靠岸,全體人員必需在郵輪上隔離14天。隨后的“威士特丹號”從中國香港起航,盡管在航行過程中并未確認出現新冠病毒感染者,但是由于對疫情的擔憂,原計劃經停的多國多地均拒絕該郵輪入境停靠,而不得不在海上漂泊了9天,最終才由柬埔寨的西哈努克港接納了這艘無家可歸的郵輪。
這是兩起因國際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引起的郵輪旅游的典型案例。隨著新冠疫情的擴散和持續,近兩年的郵輪產業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先是郵輪旅游全面停頓,后有個別郵輪公司破產。2020年,西班牙伯曼郵輪公司(Pullmantur Cruises)、瑞典比爾卡郵輪公司(Birka Cruises)、英國郵輪和海上航行公司(Cruise & Maritime Voyages)、德國FTI Cruises等先后宣布正式歇業。郵輪旅游似乎正經歷著自“泰達尼克號”沉沒以來的至暗時刻。
然而,2021年廣東郵輪產業開始迎難而上,創造出兩個積極的標志性事件,廣州南沙國際郵輪母港竣工驗收和湛江招商國際郵輪碼頭動工興建。前者建有22.5萬噸和10萬噸郵輪泊位各1個,碼頭岸線長達770米,可停靠當前全球最大的23噸郵輪,設計接待郵輪旅客能力為75萬人次/年;后者計劃建設8萬噸和3萬噸郵輪泊位各1個,碼頭岸線長591米,接待郵輪旅客能力為51.5萬人次/年。國際郵輪母港是郵輪產業鏈的核心樞紐,其是郵輪、游客和城市、景區的承接地,是郵輪旅客出境和入境的轉接處,是郵輪建造和郵輪運行的銜接點。南沙和湛江國際郵輪母港的建設,連同早已運營的深圳招商蛇口太子灣郵輪母港,標志著廣東成為國內第一個擁有3大郵輪母港的郵輪旅游大省,廣東郵輪旅游將邁進新紀元。
我們相信,疫情終將過去。廣東大手筆建設國際郵輪母港,是對郵輪旅游充滿信心的前瞻眼光,是熱愛旅行、熱愛海洋的廣東人民對郵輪旅游的期盼。疫情終將過去,如歌的海洋始終在向我們呼喚,沒有任何理由因暫時的疫情而放慢我們發展郵輪旅游的腳步,更不可能阻止我們奔向海洋的決心。
廣東是旅游大省,我雖算不上旅游達人,但也是喜愛旅游的行者,在我的旅行經歷中,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到國外的旅途上,總能聽到親切的鄉音廣州話,這是親歷的主觀感受。在嚴肅科學的統計數據中,更能反映廣東旅游大省的客觀狀況,但新冠疫情以來,旅游業不時按下暫停鍵,更多的時候是慢進鍵,從新冠疫情前的2019年數據看,更能表達健康狀態下的旅游業實況,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廣東旅游收入15157.95億元,其中旅游外匯收入和國內旅游收入分別為1417.93億元和13740億元,分別占全國旅游收入、全國旅游外匯收入和全國國內旅游收入的22.9%、15.7%和24%,總額之大、占比之高居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之首;出境游,廣東也是獨領風騷,參加旅行社出境游達1057.9萬人次,占全國的16.8%,是我國出境游的主力軍;在郵輪旅游方面,廣州南沙和深圳蛇口2個郵輪母港合計接待郵輪190艘次,郵輪旅客81.49萬人次,分別占全國的23.6%和19.7%,僅次于上海而居第二位,而且上海比上年大幅下降,廣東則保持穩定。2019年廣東海洋生產總值在全國率先突破2萬億元,達到21059億元,同比增長9.0%,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23.6%,連續25年位居全國首位,占廣東地區生產總值的19.6%,海洋經濟增長對廣東經濟增長貢獻率達22.4%,海洋經濟對廣東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
如上所述,可以歸納出一個發展等式:旅游大省和海洋經濟大省優勢疊加,并嵌入作為旅游業和海洋經濟新增長點的郵輪旅游,必將促進廣東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楊教授正是以此為其著作的邏輯起點,展開分析和論述,通過對標邁阿密、新加坡等國際著名郵輪母港城市的郵輪產業發展條件,建立SWOT分析模型,全面系統分析廣東郵輪產業的內外部競爭環境和競爭條件下的發展態勢。前瞻性地、論證充分地提出郵輪產業是廣東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先導性和支撐性產業,是廣東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重點還在于提出突破廣東內在自身條件的既定,加快郵輪產業和郵輪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保障措施,給決策者提供了一套切實可行、頗具操作性的政策建議。
海洋孕育了人類。海洋也寄托著人類的未來。海洋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