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奕
社會工作在助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創新社會治理、促進社會和諧、夯實黨執政基礎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來,江蘇省常州市民政局不斷深化“作為”意識、提高“能為”本領、找準“善為”路徑,將社會工作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強力推進,取得了明顯成效。

社工開展公益服務項目
融入主責主業,推進社會工作服務規范化。立足民政職能定位,注重資源整合和業務融合,提升社會服務品質,有效回應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是加大扶持培育。實施社工專業崗位開發工程,在社區、社會組織、衛生、司法、工青婦等領域開發崗位并實施獎補政策,對民辦社工機構社工專職5人以上的,一次性補助3萬元。建立市、區社工協會,促進行業規范發展。二是拓展公益項目。市本級投入2700萬元,實施“黨建引領 一起來益起來”等一批工程和公益創投項目,涵蓋社區治理、慈善救助、殘障康復、社區司法矯正等多個領域,助推民政社會服務整體提升。牽手河南、安徽等地社工機構,幫扶成效明顯。三是構建聯動機制。以居民需求為導向,以服務項目為紐帶,探索“社區、社工、社區志愿者、社會組織、社區慈善和心理服務專業力量”等“五社一心”多方聯動的模式。2022年3月,常州突發疫情,市民政局發動近萬名社工、2萬余名志愿者、300余家慈善公益等社會組織投身疫情防控,開通心理公益服務熱線15個,心理服務2600余人次、3000余小時,充分發揮了專業社工的作用。
融入人才發展戰略,推進社會工作服務專業化。人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始終把社工人才隊伍建設融入全市人才發展總體布局和人才強市戰略,構建社工人才培養、選用、評價的政策體系。在人才招引上,提請市委、市政府將社工人才發展納入“龍城英才計劃”高位推進,出臺高層次社工人才引進扶持政策,社工人才市本級保障資金提高到200萬元,培養省領軍人才10名、助理社工督導師20名。在教育培訓上,加強政校研合作,在天寧區試點成立社區營造學院、組建博士觀察點,在鐘樓區建立專家智庫。與浦東社工協會合作,持續實施助理社工督導師培養計劃,開辟綠色通道,定向培養15名社區書記主任。社工資格考試通過率持續多年居全省前列,每萬人擁有持證社工11.9人。在人才激勵上,將優秀社工人才納入全市人才工作體系,出臺社會工作類突出貢獻人才選拔辦法,選樹一批社工先進典型。16人獲評江蘇省“最美社工”,2家機構獲“江蘇省慈善獎”,15人獲市委、市政府“常州市突出貢獻人才”表彰,涌現了許巧珍、湯亞平等一批全國先進典型。
融入基層社會治理,推進社會工作服務精細化。以深化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為契機,整合各類平臺載體,促進社會工作融入社會治理改革實踐,助力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一方面,開展駐地式服務。全面提升一批城鄉社區綜合服務中心,推行“一門受理、一站服務、全科社工”服務模式。62個鎮(街道)全面建立社工站,并納入市委、市政府“532”發展戰略、社區服務業、市域社會治理等中心工作強力推進,制定工作制度和服務規范,配備專職社工并納入社區工作者隊伍統籌管理,市本級組建督導團隊,通過購買服務項目化方式,下沉指導督促社工站工作;同時,依托鎮(街道)社會組織孵化基地、黨群服務中心、文明實踐中心等平臺,引入社工機構運營,協同開展服務,構建基層“群眾自治圈”“社會共治圈”。另一方面,探索輻射式服務。提檔升級一批“慈善超市”,并引入社工機構運營,為困難對象進行靶向服務。慈善超市已成功引入33個“紅色合伙人”,累計開展活動500余場,服務4.79萬人次,募集物資折價112萬余元。唱支紅歌獻給黨、環衛女工早餐計劃等活動深受歡迎,形成“益旗引領”“益群互動”“益心匯聚”“益道論壇”系列公益品牌,實現了“慈商互哺”“善社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