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子琦
(廣西民族大學 管理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
SWOT分析法,是一種基于外部競爭條件和內外部競爭環境下的態勢分析法,主要是通過統計與研究對象有關的多種主要內部優勢、劣勢與外部機會、威脅等,形成矩陣的形式,之后用系統分析的方法,將各種因素互相匹配,并且加以分析,從而獲得多種結論,最終選擇一種最佳的趨利避害的策略[1]。廣西民族大學作為一所省屬重點高校,其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科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有一定區域優勢,但在全國圖情檔案管理學科上影響力較小,所以將廣西民族大學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科定位于區域內知名品牌專業。其內外部環境中既擁有優勢,也面臨挑戰,需要在改進辦學理念、改革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把握機遇。
2.1.1 學生學科背景較廣,知識面廣。廣西民族大學圖書情報專業碩士研究生,其特點之一是:本科所學專業與研究生所學專業存在較大的學科跨度。且該專業研究生按其所讀本科專業大類劃分,在管理學一級學科下跨專業的研究生占六成,其余四成是屬于跨學科大類的學生。由此可見,學生具有較為復雜的學科背景,跨學科的多元化背景知識提供了學生多維度的研究和思考方式,能夠一定程度的將原有知識和新學科的知識進行融合,從而碰撞出新的觀點[2]。因此,這些跨專業學生一旦確定進一步深造的目標之后,他們的好奇感和新鮮感會驅使著他們對于該學科領域進行研究和發掘,以達到在圖書情報研究領域的一些小成就。這種興趣而產生的求知欲是最好的老師,導師們可以利用這一點,引導他們在相關領域突破自我,用跨學科的思維為老問題和新問題帶來獨特的解決方法,形成新的研究能力。另外,缺乏對圖書情報專業知識的專業性了解,在該專業的學習過程中就會不受一些學習方法的束縛,可以比較自由地發揮創造性思維。
2.1.2 擁有獨特的少數民族資源優勢。其優勢在于廣西民族大學屬于民族類高校,其少數民族藏書資源豐富,既包括大量的期刊、圖書和報紙等紙質資料,同時又擁有外國語非通用語資料、廣西少數民族文獻、地方文獻、民族學為特色的圖書文獻[3]。其擁有的特色少數民族資源成為廣西民族大學圖書情報專業碩士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獨有的優勢,借助這一優勢,廣西民族大學能夠發展基于少數民族特色的圖書情報研究。
2.1.3 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的區位優勢。廣西民族大學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首府南寧市,校園環境古樸淡雅,建筑風格具有民族特色,與東南亞異域風情的相互交織,形成了校園的獨特魅力[4]。廣西地理上是華南地區,經濟上屬于西南,廣西和廣東毗鄰,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是這些經濟區域貿易溝通交流的重要紐帶[5]。南寧作為廣西的首府,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擁有最大地區影響力,自然承載了中心紐帶的作用。廣西民族大學可以利用位于首府的區位優勢,以及首府周邊縣市的輻射力,加強學校圖書情報專業碩士的影響力。
2.2.1 跨專業學生缺乏理論知識的鋪墊。2019年—2020年,該校圖書情報專業碩士研究生招生中,多達2/3以上的生源屬于跨專業招收,大部分圖書情報專業碩士新生是屬于零基礎的學生。因此,新生在專業銜接、專業的理解方面存在較大困難。專業銜接的困難表現在本科所學的固有知識背景較難融入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科知識的分析和理解中去,也進一步導致跨專業學生在深入的學習之后存在丟棄原有專業知識的現象。專業理解的困難是指在專業學習的初期,學習新的專業存在一定障礙,對于專業術語的表達存在一定滯后,相關專業知識的理解也會有不到位的情況。
2.2.2 學位授權點起步時間較晚,缺乏培養經驗。我們可以看到,廣西民族大學獲得圖書情報專業碩士授權點的時間是2018年,相較于其他的高校其獲得授權點的時間較晚,2019年開展首次招生,因此在招生宣傳、課程設置、專業碩士培養方面經驗略顯不足。
2.2.3 師資較為薄弱,且缺乏圖書情報專業碩士實踐基地。圖書情報專業碩士師資力量較為薄弱,相比于湘潭大學管理學院,其導師數量共有53人(校內專職教師31人),而廣西民族大學管理學院其導師數量僅有19人(校內專職教師12人),科研學術水平與國內一流學校也還有較大的差距。
2.2.4 研究方向較少,且缺乏特色化研究方向。最后,廣西民族大學圖書情報專業碩士下設2個方向,而其他學校的研究方向較多,湘潭大學就有4個研究方向:圖書館服務與管理、競爭情報與管理咨詢、檔案管理與檔案信息化、文秘與公文處理。由此可見廣西民族大學圖書情報專業碩士所設方向較少,較為籠統,且缺少特色化研究方向[6]。
2.3.1 區內唯一圖書情報專業碩士授權點發展前景廣闊。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內唯一的圖書情報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擁有其獨占性,既享受了廣西壯族自治區內唯一的招生條件,也享受廣西區域內的就業機會,擁有廣西壯族自治區內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
2.3.2 易于與東南亞國家展開研究和交流的優勢。廣西民族大學所在地域毗鄰東南亞鄰邦,可以發揮區位優勢,與東南亞各國圖書情報領域展開交流合作,加強對東南亞各國圖書情報事業的研究和合作。
2.4.1 缺乏吸引優秀生源的競爭力。廣西民族大學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廣西作為西南欠發達省份,目前與東部沿海地區相比,經濟發展水平還有較大差距,因此由于地理因素和學校發展水平,導致外省的考生愿意報考廣西民族大學的比例不是很高,與其他學校相比,其吸引優秀生源競爭力稍顯不足。
2.4.2 獎助學金的相關政策與其他高校有差距。廣西民族大學的獎助學金政策競爭力較低。與同一層次的湘潭大學的碩士研究生獎學金體系進行比較,湘潭大學:特等獎學金10 000元人民幣,一等獎學金8 000元人民幣,二等獎學金5 000元人民幣,三等獎學金3 000元人民幣;廣西民族大學:一等獎學金6 000元人民幣,二等獎學金4 000元人民幣,三等獎學金2 000元人民幣。廣西民族大學獎助學金政策與其他學校相比具有一定的劣勢,學校擁有更好的獎助學金政策,不僅更能吸引優質生源,而且可以促進在校學生進行學習及科研創新的積極性。
基于上述分析,詳細梳理了廣西民族大學圖書情報專業碩士自身所具有的優勢和劣勢,以及所面臨的機遇和威脅。認清現實情況下圖書情報專業碩士培養、招生、發展過程中面臨著復雜的內、外部環境,總結出如何利用廣西民族大學圖書情報專業碩士的區位優勢和特色優勢轉化為專業建設中的優勢,這將成為學校該專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一環。表1給出了廣西民族大學圖書情報專業碩士SWOT分析,其中S-O(交叉增長型)、W-O(扭轉型)、S-T(多種經營型)、W-T(防御型)均可以作為備選策略[7]。
考慮廣西民族大學圖書情報專業目前情況綜合分析,其專業改革與發展方向應該采取扭轉型W-O戰略,即利用廣西民族大學擁有的外部機會,克服起步晚,經驗不足;師資力量薄弱;缺乏學生實踐基地、研究方向少且缺少特色化研究方向等不足之處,實現突破,以提高廣西民族大學圖書情報專業碩士的競爭力,具體采取以下幾個方案來進行。
廣西壯族自治區毗鄰東南亞各國,廣西民族大學下轄的不少學院都利用這一優勢建立了不少聯合培養基地,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建立了中國—東盟旅游人才培訓基地,法學院建立了中國—東盟法律人才培訓基地,外國語學院建立了東南亞非通用語翻譯人才培訓基地等平臺,且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廣西民族大學圖書情報專業碩士所在的培養單位——管理學院也將利用這一優勢,支持和鼓勵該

表1 廣西民族大學圖書情報專業碩士SWOT分析
專業研究生參加東南亞毗鄰國家的相關學術交流會議,開展跨國田野調查,鼓勵學生拓展國際視野加強國際交流。此外,通過加強與東南亞各國高等院校在圖情檔案領域的研究、合作,建立人才培養基地,成為中國—東南亞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領域的高地與展示的窗口。
廣西民族大學擁有豐富的少數民族文獻資源,其圖書情報專業碩士的發展應該緊緊依靠文獻資源優勢,建設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圖書情報專業研究,在民族特色領域樹立圖書情報專業建設的優勢。其次,學院在實踐中,結合實際情況,不斷調整完善學生的課程設置和培養方案。廣西民族大學圖書情報專業碩士《培養方案》中要求學生進行為期6個月的社會實踐實習,實習期結束后形成社會實踐報告,旨在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的相關知識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因此其相關實踐基地的建設成為了促進教學研究,保障學生實踐教育水平的重點工作。廣西民族大學圖書情報專業碩士的實踐基地數量只有2家,顯得略有不足。圖書情報專業碩士的培養目標強度對實踐型人才的培養,廣西民族大學需要加強同其他兄弟院校之間的合作,加強校企合作,共同建立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科的學生實踐教育基地,與相關單位開展聯合培養基地建設工作,提供給該專業的學生良好的校外實踐平臺,增強學生在工作專業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出真正適合社會需求的應用型、實踐型人才。
廣西民族大學是廣西唯一的圖書情報碩士學位授權點,廣西區內高素質圖情檔人才較為匱乏,不少企業和單位都需要專業的圖情檔人才。圖情檔在廣西擁有這一廣闊的就業前景,廣西民族大學圖書情報專業碩士的招生應該抓住這一優勢,在廣西區域內加強圖書情報專業碩士招生的推廣宣傳,為獲取廣西壯族自治區內優秀的生源提供了良好契機,高質量的生源是提高科研水平的基石。因此凸顯唯一招生點的優勢將為廣西民族大學圖書情報專業碩士提供更好的發展前景。
廣西民族大學圖情檔學科建設領導小組在建設高質量特色學科團隊方案上,需要努力實施高水平人才引進和教師隊伍建設策略,充分利用學校人才引進政策和人才待遇條件,以管理學院科研平臺為依托,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對優秀人才進行重點發展和培養,派遣優秀教師出國交流訪學[8]。廣西民族大學圖情檔學科的建設主要是通過自身培養與對外引進相結合,建立一支專業知識素養高、教學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隊伍。
隨著廣西民族大學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科的不斷深化改革,學校的圖書情報專業碩士培養目標也越來越明確,其研究方向的設置也與學校學科群優勢相結合,謀求與廣西社會發展需求相吻合,力求把廣西民族大學圖書情報專業研究生培養成面向社會的應用型、實踐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