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爽,修長百
(內蒙古農業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8)
近年來,礦產資源的需求使采礦業蓬勃發展,中國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產國和煤炭消費國。與此同時,采礦對土地、環境的破壞程度逐漸深化,這不利于礦區的可持續發展。國家政策要求守住18億基礎耕地的紅線,土地復墾也將成為補充我國耕地的一個重要途徑,因此土地復墾對于礦區生態改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1-3]。自2011年開始我國推行礦山臨時用地試點工作,廣西、山西、內蒙古等成了第一批試點地區,效果顯著。我國于1988年通過的《土地復墾規定》中對土地復墾做出了明確的界定,即“對生產建設過程中,因挖損、塌陷、壓占等造成破壞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復到可供利用狀態的活動”[4]。廣義上泛指對遭到破壞、退化土地或耕地進行再生利用,并且對其生態系統恢復的綜合性技術過程,狹義上特指對工礦業用地的再生利用和生態系統的修復[5,6]。復墾后的土地可用于林業恢復、漁業養殖、農用耕地等用途,也可將恢復后的土地進行二次開發,用于房屋建設、旅游開發、娛樂用地[7-9]。
為了更好地衡量我國土地復墾的成果,對土地復墾的成效進行效益評估是一項十分必要的工作。土地復墾效益評估是指依據一定的標準,選取恰當的指標,用一定的評估方法,對土地復墾項目實施的成效進行分析和比較,從而對其做出一種價值判斷[10]。對土地復墾項目效益評估的結果也可以對未來土地復墾的實際工作提供量化的依據。基于此,筆者以國內土地復墾的效益評估的現有學術成果為研究對象,借助文獻計量分析工具CiteSpace與中國知網(CNKI)中的可視化圖像功能構建土地復墾效益評估的知識圖譜,分析國內土地復墾效益的研究現狀與熱點問題,以期合理把握該領域研究態勢,為今后土地復墾的效益評估深入研究提供參考依據。
文獻計量研究的一般方法是從文獻數據庫中導出所需要的目標文獻數據,在引文耦合、共被引分析或共詞分析等工作的基礎上進行聚類分析。然而,此類研究范式的分析結論分析者的主觀因素影響較大,難以避免[11]。CiteSpace軟件是用于探求既定研究領域發展趨勢與發展變化軌跡的可視化分析工具,運用CiteSpace進行文獻計量分析,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分析者主觀性對計量結果的影響進而增強結果的客觀性,因此近年來該方法逐漸得到學界內的認可并且廣泛使用[12-15]。筆者選用CiteSpace 5.7.R2的版本對數據進行操作,并結合中國知網(CNKI)中的可視化圖像進行研究。
筆者在CNKI的數據庫高級檢索頁面,以“土地復墾”和“效益”為主題進行檢索,為了更好地研究國內的研究進展且不遺漏關鍵作者的著作,本研究的數據涵蓋了所有的中文文獻,包括學術期刊和學位論文。最后檢索出中文文獻661篇,為了保證本文的學術性和參考價值,經過人工篩選去除掉參考價值不大的會議記錄和報紙,共有640篇文章被留下進行下一步研究。
①使用中國知網(CNKI)頁面中的“導出與分析”-“可視化分析”選項,即可直接觀察到所選取文獻的發文量、主題、文獻來源、學科、作者、機構等信息的分布情況。②使用CiteSpace 5.7.R2 軟件轉換文獻格式并導入數據,在操作頁面設置時間跨度為1991年—2020年,時間切片設置為1進行總體分析,依次生成作者、機構、關鍵詞等選項的知識圖譜。
在本部分主要運用CNKI自有的可視化功能,對所研究的文獻進行簡單的介紹與了解,為后文的文獻研究做鋪墊。
從發文的時間來看:我國關于“土地復墾與效益”發表的文章最早的時間為1987年,根據CNKI檢索結果可知題目為《黃河流域“七五”水保科研十大攻關課題》,在文章中提出了對神府煤田和準格爾等礦區礦渣、棄土、廢石處理的工程措施、造林種草技術、土地復墾技術的研究[16]。在之后的十余年中,這個領域的學術成果沒有更大程度的推進,相關文獻的發表數量只有個位數。這也與我國土地復墾起步早、成長慢的現實情況所對應。直到2000年,發文數突破了10篇,我國在相關領域的研究也漸入佳境。2013年我國學界的研究達到一個高潮,發文量達到78篇,回到CNKI的檢索結果中我們可以發現,在這一年發表的研究成果中超過1/3的文章均來自各個高校的碩士或博士的畢業論文,說明該主題的輻射范圍已經遠遠的擴大,并成功吸引到了高校學生一起進行研究。經歷了高潮期后,該主題的發文數量開始下滑,且發文數量不穩定,近幾年的發文數一直在20篇~40篇之間波動。

圖1 文獻發文時間趨勢
從發文的主題來看:土地復墾效益的相關文獻中主要主題和次要主題的分布情況發文量(見表1),通過對發文量前十名的主體進行總結可以發現,不論是主要主題還是次要主題,學者們選擇最多的主題詞條都是“土地復墾”。在研究主體方面不斷的具體化,逐漸聚焦在了“礦區”“露天煤礦”“排土場”的地點。在效益評估方面,“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較于普遍提及的“經濟效益”會更加的突出,其中,生態相關的研究會更加的多樣。

表1 文獻主、次要主題分布情況
從文獻的來源來看:由于選取數據的獨特性,相關文獻的來源主要是各個高校,碩博士論文數量占據了絕大部分的席位,期刊上的文章少于相關高校的文章數量,這也造成了相關文獻的機構分布與文獻來源分布情況高度一致的現象。因此將二者合為一個表格進行呈現。通過表格中發文量前十名的機構可以發現,更多的高校偏好于地質、礦、農等方面,這也與后文的學科分布狀況相呼應。

表2 文獻來源分布情況
從文獻涵蓋的學科分布來看:主要集中在礦業工程、農業經濟、環境科學與資源利用3個領域,其他專業會有涉及,但是數量很少。通過文獻的整理可以發現,土地復墾工作大多集中在對原有土地造成破壞的行為上,例如礦資源開采、鐵路工程修建等工作會有所涉及,這些行為大多數是屬于礦業與農業的研究范疇。再者,對土地造成破壞的工作必然會對環境資源產生危害,近幾年全球都逐步開始重視環境問題,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在報告中提及“兩山理論”等指示,因此環境科學相關的學科也逐步涉足該領域。

表3 文獻涉及的學科領域分布情況
從文獻的發表作者來看:其中前五位作者分別為白中科、胡振琪、魏忠義、李俊、靳文娟。其中需要解釋的是,白中科教授一直充當著土地復墾領域“領頭羊”的角色,他發表的文章有非常重要的學習價值。白中科教授先后在山西農業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求學任職,因此推動了兩所高校在該領域研究的發展。
本部分內容依據CiteSpace軟件分別對文獻中的學者、機構共現情況進行分析,了解該領域內的合作情況。
2.2.1 學者共現分析。在學者合作分析中,每一個節點代表1位核心作者,節點的大小和字體的大小表示作者中心性,連線的數量和粗細表示學者間合作頻率與強度,節點形狀為引文年環,年輪大小代表論文被引頻次,年輪顏色代表相應引文時間,由深到淺表示時間越來越近[17]。節點越大代表作者共被引頻次越多,線條越粗則代表作者間合作關系越強。由圖2中右上方的數據可得本圖網絡節點數為492,連線數為185,網絡密度為0.0015,網絡布局整體分散,最大子網絡成員有15個節點,占網絡總節點的3%。從共現的頻次來看,總體學者上合作較少,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白中科教授為核心的研究團隊成員相互之間合作較為緊密。這一結果與前文中文獻作者分布情況相匹配。

表4 文獻作者分布情況

圖2 學者共現圖譜
2.2.2 研究機構共現分析。為探究土地復墾效益研究領域的核心機構和機構之間的合作情況,筆者對所選文獻的署名研究機構進行了共現分析并得到機構合作網絡圖譜,如圖3所示。該圖中機構分布比較分散,各個機構之間幾乎沒有聯系,說明在該領域中還未形成更為集中的合作,文獻中研究機構合作網絡節點數為275,連線數97,網絡密度0.0026,最大子網絡成員有6個節點,占網絡總節點的2%,其中聯系較為緊密的機構依次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與原國土資源部土地整治重點實驗室、遼寧工程技術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和阜新市清源污水處理公司、甘肅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和甘肅省國土資源規劃研究院,其主要的特點為一所高校與一家企業或政府部門的共同合作,這也說明土地復墾效益的研究工作與實際情況密不可分,這樣“高校+非高校”之間的合作所得出來的學術成果可以更好地指導實踐工作。

圖3 研究機構共現圖譜
本部分內容依據CiteSpace軟件對文獻中的關鍵詞進行分析,找出目前研究所集中的研究領域以及預測未來一段時間內的研究熱點,給未來學者們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導。
2.3.1 關鍵詞共現分析。關鍵詞是對一篇論文研究內容和觀點進行高度概括的詞或詞組,通過對所選文獻關鍵詞詞頻共現情況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土地復墾效益研究領域的發展動向和研究熱點[17]。通過對關鍵詞進行共現和聚類分析,發現所選取的文獻共有573個關鍵詞,根據相關性聚類后的結果可得出以下幾個類別:土地復墾、露天煤礦、循環經濟、土地整理、土地利用。其中最重要的類別仍以土地復墾為核心,說明這30年以來土地復墾仍是該領域的研究核心。此外,煤礦區的復墾情況相較于其他領域得到了更多的研究,這也與我國的實際情況產生交集。這里需要解釋的是,由于各位學者的行文習慣的差異,在選定關鍵詞時會出現對一個事情的不同稱呼。例如“土地復墾”與“復墾”兩個關鍵詞實際都是土地復墾的稱謂,沒有區別。但是由于在論文中不同學者的書寫差異,從而導致CiteSpace軟件無法智能識別合并,導致結果產生重合。

圖4 關鍵詞聚類圖譜
2.3.2 關鍵詞突現分析。關鍵詞突現分析能夠揭示所選擇的時間區域中,每一段時期內行業的研究趨勢,CiteSpace中含突發性節點越多的聚類是代表所在領域越活躍或是該領域的研究新興趨勢。通過對中國知網(CNKI)的相關文獻進行關鍵詞突現分析得出以下結果:從突現性強度來看,突現性最強的關鍵詞為生態重建,強度達到6.43,其次為土地整治(6.24)、礦區(4.69)、循環經濟(3.98)、土地開發整理(3.73)、生態修復(3.52)、生態效益(3.34)、土地整治規劃(3.27)、效益評價(3.15)、適宜性評價(3.11)。
從突現的時間來看,大致可以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00年—2010年,這一階段出現的生態重建、礦區、循環經濟、土地開發整理這4個關鍵詞,說明該階段主要研究土地復墾對礦區的重建、土地方面的影響。第二階段為2011年—2015年,這一階段出現的土地整治、效益評價、生態效益等關鍵詞,說明該階段學界內的研究熱點仍關注土地方面,但是學者們已經開始關注土地復墾的效益評估方面的研究,而且生態效益是更受矚目的方面。第三階段是2016年至今,這一階段的關鍵詞有適宜性評價、生態修復,第二階段的效益評價也有所涉及,說明生態相關的內容一直是學界內關注的熱點,對于土地復墾的效果評價的方式有所改變,但仍是學界關注的熱點,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會持續進行研究。

圖5 關鍵詞突現圖
筆者以近30年CNKI的相關論文為研究樣本,采用CiteSpace文獻計量分析工具,對土地復墾效益領域的研究歷史與前沿進行了研究梳理和前景展望,可得出以下結論:①土地復墾仍是研究熱點中心。自1985年第一次發表相關文章開始,土地復墾一直是該領域研究的核心,因此不論主次主題、關鍵詞,土地復墾一直都是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匯。自2011年起,我國正式通過《土地復墾條例》,在法律的角度上明確了土地復墾工作的地位。同年在礦業領域,國家開始實行臨時用地試點工作,創新礦業用地取得的方式,這也是為了更好地進行土地復墾工作,提升土地復墾效率而進行的積極探索。②評價方法的創新會成為熱點也是難點。自2011年開始,相關文獻的關鍵詞逐漸轉變為效益評價工作,這是更好地衡量土地復墾成效的重要手段。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效益評價逐漸退出舞臺,適宜性評價閃亮登場。評價工作仍在繼續,只不過轉換了角度,如何創新土地復墾工作的評價方法會是未來研究的熱點,也是工作的難點。③環境生態工作會成為研究的核心。由于礦產資源的不可再生性以及土地復墾工作的特殊性,相對于企業的經濟效益而言,如何更好地維護生態環境是學界內關注的主題。從最初的生態重建、生態效益到最近的生態修復,生態問題一直貫穿在土地復墾效益工作的始末。土地復墾工作最大的特殊性就是要把已經遭到破壞的土地進行修復,這是恢復生態環境的重要方法。不論是習近平總書記一直以來都在強調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還是我國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鄉村生態振興戰略,都在向世人傳遞著信號——環境生態問題將會是我國發展中的重要主題,這也是研究界的關鍵問題。
通過本文的研究可知,該領域的國內研究文獻較少,領域內合作不強,因此本領域仍有很大的深入研究空間值得學者們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