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國時報″網站5月18日文章,原題:華為展現生命力中美科技走向脫鉤美國總統拜登為應對高通脹有意調整大陸(商品)進口關稅,某種意義上等于宣布特朗普發動的中美貿易戰就算不是丟盔棄甲,也是被迫偃旗息鼓。但中美全面性競爭不會就此停歇。美國在科技上掌握多項關鍵技術及供應鏈,大陸多家企業受到嚴厲打壓,影響到科技升級。但大陸并未束手就擒,反而在科技創新與產業戰略調整上,展現出靈活與韌性。
美國自2019年起對華為實施一系列貿易限制,阻礙其從外部供應商采購部件的能力,使其智能手機業務嚴重萎縮。但華為3月公布的財報顯示,華為或許已穿過黑障區。華為去年全年收入暴跌29%,但凈利潤躍升75.9%。
從財報中可以看出華為求生求變的強大生命力。例如華為在云業務上有快速的成長,增幅約37%。此外,華為還堅持投入研發,2021年研發投入1427億元,創歷史新高,研發投入位列世界科技企業第二。在人員上,華為的研發人員約萬,占企業總人數的54.8%。從華為可以看出大陸面對美國科技封鎖的兩大底氣:市場與研發能力。
拿半導體此現代工業命脈來說,美國掌握重要關鍵技術且對大陸科技有著“卡脖子”的能力。面對美國半導體封的壓力,大陸一方面持續以龐大的市場吸引西方國家的廠商,另一方面投入極大的資源研發,特別是發展第三代半導體。目前在關鍵技術上雖不見突破性發展,但對大陸半導體產業已產生正面影響。今年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公布的報告顯示,大陸在全球晶片市場的銷售占額已超過臺灣,緊追歐洲和日本。雖然要趕上行業領軍者還有長路要走,但隨著大陸政府在十四五規劃中加強對半導體產業自力更生的關注,預計未來十年的大陸與行業領先國家的差距會逐漸縮小。
美國企圖重組半導體供應鏈也有相當大的挑戰,數十年全化所建構的現行高效生產供應體系能否在短時間內重組,對美國也是一大難題。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就曾示警,將半導體生產引回歐美國家,最后恐不僅.砸巨資仍無法實現目的,還可能推升供應鏈成本,造成產業失控。總之,美國對大陸的科技戰如同過去許多對大陸的限制一般,只能延緩進程,但無法扼殺。
目前看來,兩國科技戰可能持續很長一段時間。結果可能就是“一個世界,兩套系統”。美國恐怕在科技戰上無法全面打壓大陸的生存空間。▲
環球時報2022-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