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覺珵 劉欣


作為擁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中國的人權事業發展深刻影響著全球人權治理,也是國際社會關注的重點。一直以來,中國學者在國際平臺經常被問到一個問題:中國真實的人權狀況是怎樣的?對此,中國學者往往會用一系列數據回答:中國實現了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020年全國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為95.2%,人均預期壽命從1981年的67.8歲增長到2019年的77.3歲……這些實實在在的成績,讓中國學者在面對質疑甚至來自西方的攻擊和抹黑時越來越自信,能夠自豪地說出“我們很好!”
《環球時報》記者日前采訪了3名背景不同但都專注于人權問題研究的暴中國學者。他們的經歷與觀察折射了中國人權理念與實踐的不斷發展和完善、中國人權事業取得的進步與成就。這些曾多次參與國際人權會議的學者均認為,歷史和現實證明,中國成功地走出了一條符合本國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人權成就,書寫了促進和保護人權的壯麗篇章,為貢獻 國際人權事業6了中國智慧和中7國方案。
不斷賦予中國人權發展新內涵
“對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人權首先是人民的生存權。沒有生存權,其他一切人權均無從談起。”1991年11月,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中國的人權狀況》白皮書。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政府發表的第一部白皮書,也是中國政府向世界公布的第一份以人權為主題的官方文件,向國際社會全面系統地介紹了中國在人權問題上的基本立場、觀點以及中國人民享有人權狀況,成為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中國的人權狀況》白皮書標志著中國開始建立自己的人權話語體系O白皮書提出一個重要概念——人權首先是人民的生存權。白皮書還提出發展權應優先受到重視'。”西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執行院長張永和對《環球時報》 記者說。30多年來,張永和一直從事人權問題研究。他1991年的碩士論文《論人權保護》是中國最早研究人權的學術論文之一。
改革開放40多年來,圍繞生存權和發展權的主線,中國人權理念隨著人權實踐領域的發展持續拓展、完善,不斷賦予中國人權發展新內涵。《2012年中國人權事業的進展》將“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人權保障”單獨作為一部分進行闡述。多位專家認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不僅是在保護當代人的人權,更是在保護下一代、下幾代中國人的人權。2019年《為人民謀幸福:新中國人權事業發展70年》白皮書提出“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人權研究迎來了春天。”張永和表示,十年來,政府把尊重和保障人權作為一項重要工作,提出了很多新的人權理念,比如“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等,這些指引了中國人權事業向前推進并取得歷史性成就。“中國人權研究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回應時代需要,圍繞實踐建構理論,理論反過來又推動實踐。通過逐步摸索,中國已經很好地把人權的普遍性和中國的特殊性有機結合起來。”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光輝篇章
中國人權理念不斷拓展的背后,是人權實踐領域的發展,其中的一個里程碑無疑是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
2021年,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光輝篇章》白皮書提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也是中國人權事業全方位發展的進程,始終體現和包含著解放人、保障人、發展人的戰略、目標和任務。中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
由于自然和歷史的原因,新疆曾是中國脫貧攻堅的重點地區之一。2020年底,新疆成功攻克深度貧困堡壘,3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然而,新疆在消除貧困等一系列領域取得的人權成就經常被西方所無視,新疆的真實狀況被扭曲、抹黑,相關話題成為西方攻擊中國人權的借口。
為揭穿這些不實信息,新疆大學副校長祖力亞提?司馬義多次在國際會議上講述新疆的人權事業發展狀況。她向大家分享的最主要案例之一就是自己的親身經歷。祖力亞提?司馬義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新中國成立前,新疆在重男輕女思想等負面因素影響下,女性在政治上沒有地位,經濟上不獨立。這種狀況在1949年后得到巨大改變,中國政府大力推進男女平等觀念,如今新疆各族女性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我本人就是一名生活在新疆的女性,我的故事就是一名少數民族女性成長為知識分子的典型案例”。
祖力亞提?司馬義表示,當前新疆安定團結的局面極大地保障了新疆婦女充分享有發展權。她們可以從事自己熱愛的職業,將命運握在自己的手中。哈密市伊州區五堡鎮的熱娜古麗?素批就是一個例子。在當地政府的號召和組織下,她和母親最開始主要制作刺繡工藝品,將刺繡融入高定服裝中,其作品還登上了巴黎時裝周。熱娜古麗?素批和母親的成功帶動更多農村婦女加入刺繡行業,繡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我們有強烈的使命感, 要讓中國聲音能被世界聽到”
隨著人權理念和實踐的發展,人權話題在國內開始受到廣泛關注與討論,而一些西方國家以自己的理念為標準對中國發起攻擊。張永和對《環球時報》 記者表示,西方將人權概念狹隘地、簡單地限定在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的范疇內,忽視了人權更加絢麗多彩的方面,如經濟權利、文化權利等。他認為,人權應該是一個開放性概念。隨著中國人權話語體系的構建,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脫貧攻堅、精準扶貧、以人民為中心、全過程人民民主,這些都涉及人權概念,人權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
“此前,西方人權話語在國際社會中占據優勢,其他國家的經驗都被忽視了、屏蔽了、否定了,但西方模式在不少國家的失敗與中國取得的進步形成鮮明對比,中國以發展促人權的理念越來越具有說服力建中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毛俊響分析說,中國與西方的人權理念在哲學基礎、主體、普遍性和特殊性等方面存在不同,西方熱衷于推廣制度和觀念,中國則將發展作為關鍵詞,認為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中國理念抓住了全球人權治理核心,在世界出現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有很強的針對性,這也是中國人權理念得到廣泛認同的根源所在。”毛俊響說。
“時代在進步,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毛俊響表示,對于人權領域的青年學者而言,當今這個時代為他們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以及更自信的基礎。“十幾年前,我們沒有意識到要把中國人權經驗、人權話語講出去,更多的是你說我聽,但是現在我們有強烈的使命感,要讓中國聲音能被世界聽到。”
祖力亞提?司馬義、張永和與毛-俊響都曾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平臺上積極發聲,介紹中國人權理念與實踐。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在國際社會上越來越自信,聲音越來越響亮,也越來越能夠引發其他國家共鳴。“在和外國學者的交流中,我們早就沒有當學生的感覺,.而是帶著我們的理論與他們平等交流。與此同時,我們也更加主動地設置議題,如減貧與人權、抗疫與人權等。”毛俊響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對于能夠以客觀中立立場看待中國人權事業的外國學者而言,他們也越來越認同中國的理念和實踐。
來自德國的學者赫爾曼2019年年底前往中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進行交流。薪冠肺炎疫情暴發后,赫爾曼回到歐洲,在不同場合講述他在長沙看到的真實抗疫情景。“2020年四五月前后,長沙基本恢復正常,而歐洲卻出現疫情大規模暴發的情況,赫爾曼開始思考為什么出現這樣的反差。”毛俊響表示,赫爾曼對自己說,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與各國不同的人權觀念相關,中國做到了個人自由和集體利益的平衡,而過分強調自由主義的歐洲連戴口罩都成為問題。
毛俊響說,近10年來,中國參與國際人權治理的廣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中國不斷總結提煉自身人權保障實踐經驗,向國際人權事業貢獻了中國智慧和方案。2017年3月,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34次會議通過關于“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和“糧食權”兩個決議,決議明確表示要“構建入類命運共同體”。這是人類命運共同體重大理念首次載入人權理事會決議,標志著這一理念成為國際人權話語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018年3月,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37屆會議通過中國提出的“在人權領域促進合作共贏”決議。決議呼吁各國共同努力,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強調各國要堅持多邊主義,加強人權領域對話與合作,實現合作共贏。
“中國人權事業的進步一定會對世界人權事業作出貢獻,中國的人權道路也一定會對世界人權事業產生影響。我們沒有走西方的人權發展道路,我們的路是自己摸索出來的。”張永和說。▲
環球時報2022-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