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鉞
圍繞俄烏沖突,國內輿論很是活躍,相關研究大致呈現四個特點。
第一,臨時研究多。我們研究俄羅斯、烏克蘭等領域的專家雖然有,但總的數量并不多。對于烏克蘭局勢的發展變化,大部分聲音背后缺少長期跟蹤研究和推演,不少研判是在烏克蘭沖突爆發后才開始的,很容易對俄烏雙方的行動作出不準確的判斷。
第二,數據依賴易致誤導。現在對俄烏局勢的分析大多從數據出發,形成數據依賴。人的思維勝過數據,如果不能勝過數據,智能技術在計算數據方面,遠比人腦快,所有結局只用數據和智能技術便可得知,也就無需人腦。例如,甲午戰爭時,對比雙方軍力,如用數據分析,只會得出北洋水師獲勝的結論,但事實恰恰相反。抗美援朝時,我與美軍武器裝備差距極大,若用數據分析,會得出美國獲勝的結論,然而美國失敗了。還有,抗美援越時再次出現以弱勝強的結果。這些都說明,數據雖然重要,但如果形成數據依賴就會走入誤區,更不能僅依數據就進行決策。以往的多次戰爭表明,決定戰爭結果的不是一兩件新式武器,而是人;決定分析結果的也不是數據和智能技術,也是人。當然,這并不代表否定新式武器的作用,新技術、新武器等在戰爭中依然發揮重要作用,關鍵是看它們掌握在誰的手里。
第三,過高估計經濟(金融)制裁對俄羅斯的影響。金融制裁能夠發揮經濟核彈威力,通常發生和平狀態下,對西式經濟體系高度依賴的國家和地區以及實力弱的國家和地區身上。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對其他國家進行過無數次制裁,裕了少數幾次制裁外,美西方的制裁多多少少都取得了一定成功S美西方制裁于是在人們心中有了近乎出手必勝的形象。這次對俄羅斯的制裁,大部分人理所當然地套用過去的經驗。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俄羅斯經濟與西方經濟關系主要體現在能源、糧食等基礎性資源領域,其禎領域的經濟關系雖然相對緊密,但俄羅斯已提前進行去美元化、去西方化等方面的準備。我們必須要注意的是,當大國下定決心時,起關鍵作用的是基礎性資源,即能源和糧食。讓動蕩持續,對掌握能源、糧食等基本資源的國家有利,對依賴金融的國家不利。而俄羅斯恰好是掌握基礎資源的國家。這種情況下,經濟制裁日益會成為雙刃劍,雙方都難受。
第四,過高估計非西方國家對西方的順從程度。事實上,不要過高估計非西方國家對美國及西方的順從。有西方人士道出非西方國家的心態,大多數國家只不過迫于西方壓力,不敢反抗,只能采取順從的態度和行動。但現在形勢發生變化。中國綜合力量與美國接近,軍事差距在縮小,全世界的非西方國家都看在眼里。中俄合作必然重塑世界體系,向有利于中俄以及其他非西方國家的方向轉變。俄中印伊巴等國進行合作,則整個歐亞大陸將連成一片,從而形成對國際格局強有力的影響。
西方國家明顯感知到俄烏沖突有可能動搖西方占優的國際體系,因此想重演讓俄羅斯陷于當年阿富汗戰爭僵局的局面。它們一方面加大制裁力度,一方面宣揚這場沖突將持續數年,試圖以拖待變。但這次拖不起的可能是西方,而非俄羅斯。過去蘇聯在阿富汗戰場陷于被動,除了戰爭本身的一些原因外,很大程度也與當時中蘇關系欠佳有關,蘇聯被迫在多線應對西方在全球的圍攻。
綜合分析,俄羅斯與西方打交道五六百年,本身是歐洲的一部分,對西方的了解遠勝于其他東方國家。當前的烏克蘭局勢不僅關系到俄羅斯的未來,更涉及到國際體系的重塑問題。西方占優勢的國際體系有可能逐漸松動。
當然,在這個問題上,中國始終站在和平一邊,從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發,獨立自主作出判斷,并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勸和促談、推動局勢降溫;各方都要全力避免沖突激化、擴大化,導致不可收拾的局面;中國歡迎一切有利于勸和促談的努力,有關客方應該支持俄烏雙方通過談判實現和平。中國傳統上講究以和為貴,但西方傳統上習慣以實力說話,也就是以打為主,誰有實力誰說話,誰有實力聽誰的,這是人類社會的叢林法則,也是近兩百年來西方建立的國際體系的規則。這離中國人自小就知道的要講道理的價值觀還差得很遠。▲(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
環球時報2022-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