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摘要: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三農”問題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農村的資金、資產、資源是現階段農村工作的重點和難點,也是全社會關注的問題。強化農村資金、資產、資源管理工作現實意義重大。本文立足實際工作,努力分析農村“三資”管理工作的重大意義及實際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提出對策,希望為鄉村振興、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關鍵詞:農村三資;管理現狀;對策
現階段,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國家十分關注的重點工作,財政投入不斷加大,使農村的集體經濟不斷壯大,集體資金多元化發展,集體資產利用多樣化,資源開發產業化,這樣就要求農村“三資”管理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及成效。強化對農村“資金、資產、資源”的管理,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助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防止返貧、推進鄉村振興的一項重要工作。有助于帶動農村黨風民風村風建設,促進農村穩定與發展,大力助推鄉村振興。
一、加強農村“三資”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一)是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然要求
連續多年的一號文件都是關于“三農”問題,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強化“農業、農村、農民”工作是國家發展的基礎。2021年,我國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提供法律保障,加強農村“三資”管理,促進農業、農村、農民全面發展,大力助推鄉村振興,促進農業農村實現現代化,促進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二)能夠滿足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與生活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日益增長,但是現階段的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又是現實,二者成為我國當今社會的主要矛盾。解決的首要問題是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農業農村發展不充分的問題。滿足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把鄉村振興放到國家戰略的層面,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利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利于農業農村穩中發展,讓農村生活富裕、民風淳樸、生態美麗,滿足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增強億萬農民的幸福感、收獲感和成就感。
(三)是帶動黨風廉政建設、實現農村長治久安的關鍵
抓好農村“三資”管理,是強化農村基層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之一。2008年開始,河南省推行委托代理服務制度,這是農村“三資”管理的重大改革,通過建立“三資”管理制度,規范運作流程,有利于規范農村財務管理,預防各種違規行為。有序化、優質化的管理使老百姓的基本權利得到保障,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實現農村長治久安。
二、農村“三資”管理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對“三資”管理工作不夠重視
部分領導對“三資”管理的重視程度不夠,對財政下發資金十分重視,農村“三資”從地域上分布散亂、數額較小、項目細碎,具體工作細節很少過問,現實工作中,一些村委會雖然設立了“三資”理財小組,但具體工作中形同虛設,相關工作難以有效開展。
(二)管理工作制度不健全
在農村集體經濟三資管理的實際工作中,制度建設相對遲緩以及制度規定不夠健全。缺乏規范的農村集體資源管理、財務預算及決算、農村財務管理、村集體招投標和集中采購、農村集體經濟合同管理、農村三資檔案管理等制度。而且實際工作中,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村級三資由鄉鎮管理模式。這樣的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需要過多的考慮上級的安排與部署。管理進度不一以及管理工作方式各行其是,事實上讓法規的執行難以有效統一,且在資金、資產、資源管理工作中無法形成執行力,最終造成資金、資產、資源被人為占用或低效利用,不能充分利用資源、資產,影響到基層經濟發展,而且易引發一些糾紛及信訪等社會問題。
(三)運作流程不規范
1.現金管理有不合規現象
部分村集體沒有依法依規執行現金管理制度,有現收現支、白條或領條抵庫現象。甚至有些村集體現金賬外運行。轉賬工作本應以鄉鎮財政所為基礎設立統一的銀行賬戶,由服務中心對“三資”統一管理。實際工作中有的村經濟往來收付款沒有通過銀行轉賬結算,設賬外賬;存在公款私存、挪用公款的現象;有大額現金支付未執行三重一大事項的集體決策或聯簽制度。
2.票據管理不規范
有行政村的收入款項開具的收據不是在鄉鎮財政代理服務中心領取的統一收據,有自購收款收據的現象;有捐贈收入沒有開票據,收入又不固定,管理跟不上,很容易出現徇私舞弊事件的發生;也有的村支出款項取得的憑證不合法,未如實填寫用途或事由,有白條發票入賬的現象。票據經辦人沒有按要求人人簽名,以致后期出現問題無法及時厘清責任,造成管理混亂、追責取證困難。
3.臺賬、合同不規范
農村集體“三資”臺賬內容繁多且細碎,并且隨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易出現動態變化,導致屬于村集體的資金、資產和資源產權不清晰,臺賬不規范,數據不精確,對農村“三資”工作十分不利。對于農村集體資產資源的承包、承租、轉讓等,在交易的過程中需要依法依規及時簽訂規范的紙質合同文本。但一些農村生產小組在出售、轉讓、承包或租賃農村集體資產時,大多是口頭協議,依法依規簽訂書面合同的較少或文本內容不合法規、條款細節不具體,甚至有些村的書記、主任隨意許諾,不經村集體討論村民代表表決,私自外包出租集體資產或資源,從而導致權、責、利不清,這樣在實際工作中極易發生糾紛,對農村經濟發展及村民合法利益極其不利,有違和諧社會
的初衷。
(四)鄉村“三資”管理人員業務素質有待提高
由于經費緊張及思想不重視,為數不少的鄉鎮沒有及時開展財務人員技術技能提高工作,村財務工作者很大比例專業素質不高,不能適應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統計數據表明,很多村級財務不合規事件的產生,大多因為財務人員業務不專業,包括長期錯誤性會計處理造成的。工作學習態度不積極、不認真、不進取等情況,實際上是業務素質不強的表現,而該項問題較多存在于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中,對廣大農村農民的利益不利,同時也使該工作的質量降低,所以領導層面應重視并及時采取措施提高鄉村“三資”管理人員的業務素質。
(五)“三資”管理監督及責任追究工作不到位
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監督及責任追究工作不及時不到位,是現下三資管理工作不能高效運作的又一原因。因為村支委會及村委會的架構以及管理和運行的問題,多因素讓三資管理監督力度打了折扣,且相關人員大多是村支委會及村委會的工作人員,監督效果可想而知。再則,部分村的支委會及村委會的工作形式主義嚴重,且對于小事情仔細討論,對于三資管理的重大事情往往由領導直接決策,造成民主監督形同虛設。因為監督工作不強,造成相關財務人員存在多年不換人的情況,部分人員缺乏專業素養,卻在這一崗位上一干多年,無法形成有效的事前及事中監督。再則,責任追究不到位,許多三資違法違規事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終不了了之。
三、加強農村“三資”管理工作的對策
(一)高度重視農村“三資”管理工作
各鄉鎮政府部門與各級監管部門從思想上對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要給予高度的重視,充分認識到其中問題的危害性,充分認識到其對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諧的重要意義。增強提高相關人員的負責擔責意識,嚴格依法依規開展工作,面對現實中存在的流于形式、監管乏力等問題開展有效工作。希望在各鄉鎮黨委及政府的努力及大力支持下,切實增強人員力量,強化宣傳動員,強化建立健全制度,加強農村三資管理,提高工作執行力。
(二)建立健全農村“三資”管理制度
無規矩不成方圓,“三資”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工作是十分重要的,這也是對農村基層管理者及財務人員的有效約束。建章立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建立健全“集體資源管理制度”。明確要求,村集體資源的登記、歸屬、異議仲裁、收益、處分以及分配等進行統一規定,最終目的是讓資源實現歸屬明晰、標準規范、收益及分配公平合理,以促使資源的不斷的利益疊加;第二,要建立健全“財務預算及決算制度”。每個村莊要依法依規及時規劃出村莊在財務方面的預算制度,每一年度的財務收支內容,都要及時讓村民代表商議表決,最后需要鄉鎮政府審批,這樣經嚴格流程后才可執行。嚴禁支出超支的情況發生,在此過程中鄉鎮財政所要積極主動開展督查與監管工作,每年末,要對所有群眾公示結果,從基層工作實現對預算及決算的規范化管理;第三,要建立健全“農村財務管理制度”。要明確規定資金管理、規范票據、現金收入支取流程、民主理財、財務復核及公示等環節流程;第四,要建立健全“項目招投標制度”。村集體開展招投標工作時要嚴格規范項目申請、項目開評標、項目公示、中標公開等環節流程;第五,要建立健全“項目合同管理制度”。規范項目合同訂立、變更、違約責任以及項目合同異議及處理等,進行統一規定,進一步促進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讓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得到保障及實現,規范農村經濟發展的秩序。第六,要建立健全“三資檔案工作制度”。要規定好檔案細則目錄、檔案模板及裝訂要求等,使相關財務檔案入檔科學化規范化,有利于后期檔案資料的正常使用。嚴格檔案管理方面的保密要求、檔案歸檔體系、檔案應用流程,避免違規的檔案入庫,并避免相關財務數據資料的損壞、造假及丟失等。
以上制度的制定為農村三資管理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讓三資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規可依。讓三資管理工作人員依法依規開展工作,更加心中有底,執行有力。
(三)規范農村“三資”管理運作程序
農村“三資”代理模式的實行,使鄉村管理“三資”的成效有較大進步,但一些村莊,仍存在著以人治為主的情況,運作流程不規范。為此要增強程序監督,處理村里重要的事項,就要嚴格按照支部提議、黨員審議、代表集體商議、兩委商議、鄉鎮政府審核、項目招投標、項目驗收審計等步驟依法依規流程化處理。強化臺賬的規范化,臺賬必須詳細記錄時間日期、項目名稱、準確數據。并按要求附上文件號、文件內容、村支委會及村委會會議記錄、村民代表會議記錄及簽名、公示流程及圖片存檔等。村集體經濟的現金收支必須入賬,嚴格禁止現收現支及“小金庫”賬外收支現象;票據必須規范統一,禁止白條入賬。凡是沒有經過規范流程的現金、票據等都不予以施行,以此實現農村三資管理的流程化規范化管理。
(四)強化提高鄉村“三資”管理人員的業務素質
在部分農村“三資”管理實際運作中,規范化專業化程度不夠,整體工作推進難度較大。因此,努力強化鄉村財務隊伍、強化相關法規的學習,強化“三資”管理重要性意識,強化提升村干部的工作能力,激發村干部的積極性及創新潛能。其次,要對“三資”工作管理人員、民主理財人員開展培訓,快速提升管理工作能力和理財能力。在確保村干部穩定的基礎上,增加相關專業財務隊伍的人員力量。當然離不開上級部門對人才隊伍的重視,要逐年增加相關培訓的財政支持力度,加大培訓工作中成績優異學員的獎勵力度,以更好提升村干部隊伍的專業水平及整體素養,積極為農村財務工作提供人才支持。
(五)完善農村“三資”監督管理及責任追究機制
完善監督管理,首先要組建民主監督機構,針對實際情況,由政治及專業素質高的人員組成監督機構,小組工作人員有權參加相關工作的每一流程與環節,要積極作為主動擔當職責,增強管理的民主性及實效性。其次,農村財務要按月結賬,月底三資相關工作的村干部,如村主任、出納、會計等要共同參與結賬,結賬工作中出現的問題要及時問診對癥處理,凡是收支事項均需開具規范的票據,賬務完結后的財務公開公示工作要及時到位,保證每位村民可以及時對村財務情況心中有數,要虛心接納相關工作的合理化建議,讓此后相關工作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最后,要嚴格落實現金管理制度,對大于限額的現金必須轉賬處理,使用正規的票據,相關附屬資料也要齊全完備,涉及的經辦人均要簽名、摁指印,以達到管理規范化、流程化的目的。
另外,還要建立責任追究制度。首先,必須明確組織或者個人無權私自違規處分村集體資源或者資產,否則即為無效。其次,農村三資相關事項,如未依法依規經民主決策討論便私自招投標的,所簽署的招投標合同一律無效。最后,凡是違規動用“三資”的,要求其及時改正并恢復原狀;已造成村集體或村民利益受損的,要及時給予充分賠償;構成犯罪的,相關人員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內容繁雜。在實際工作中,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在思想認識、建章立制、運作流程、隊伍管理、責任追究等的工作效果不佳。新時代,為了進一步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需要政府及基層強化農村三資管理意識,完善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制度,規范運作流程,強化管理隊伍建設,強化監督及追責,及時完善強化管理,提高農村“三資”管理工作成效,充分利用好農村發展資源,牢記初心使命,鞏固現有脫貧成果,助力鄉村振興,為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增磚添瓦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崔旭輝.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J].山西農經,2022 (03):55-57.
[2]田麗榮.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和財務管理規范化建設策略探索[J].商訊,2022 (01):65-68.
[3]王婷.試論如何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J].中國集體經濟,2021 (35):17-18.
[4]馮海霞.論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大眾投資指南,2021 (20):184-185.
[5]鄭瑜.以農村三資管理促進農村財務管理規范化探究[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21 (08):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