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6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化工專家、天津大學教授余國琮因病在天津逝世,享年100歲。余國琮1922年生于廣東廣州市,是新中國成立后首批歸國學者之一,為“兩彈一星”的突破作出重要貢獻。他是現代工業精餾技術的先行者,在精餾技術基礎研究、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等方面作出了系統性、開創性貢獻。他是我國杰出教育家、我國首批博士生導師,先后培養博士、碩士近百人,為化工領域輸送了大批專業人才。

4月4日上午8點,河南延津縣人武部大門口,肖榮基健步跨上哨崗,他左側口袋心臟位置裝著哥哥——衛國戍邊英雄肖思遠的照片。在父母的支持下,肖榮基保留學籍報名參軍,繼承哥哥遺志保家衛國。參加預備役10天,肖榮基已基本適應軍事化訓練。他說:“想到哥哥曾在雪域高原站崗,我一點也不覺得苦和累。”肖思遠曾在日記中寫道:走在喀喇昆侖,我們就是祖國的界碑,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國的領土,無比自豪!肖榮基說:“我也愿成為祖國的界碑,這是軍人的榮譽,也是我堅定的信念。”

近日,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生李小康的操作火了,幾分鐘就能快速核查數百人的核酸指標并完成截圖,大大提高核查效率和精度!據了解,李小康確定了“OCR文字識別+正則表達式篩選”的程序思路,程序一寫好,他就在自己班級的核酸截圖數據上進行驗證,準確率果然很高,甚至檢測出了之前人工核查沒有發現的問題,并且程序運行時間很短,80多張圖只需要20多秒。目前,學校信息辦也與李小康進行了對接,預計在不久的將來,師生們不用再手動收集核酸截圖,通過小程序直接上傳圖片,就可在后臺隨時查看統計結果。

近日,安徽安慶患有腦癱的岳西男孩閔登華以考研403分初試位列第三的優異成績,成功考上西南財大,即將成為金融學院的一名研究生。大概三年半前,他以551分的高考成績考取合肥工業大學,讀書之路對他來說并不容易,但考上研究生還不是他夢想的終點。查分得知考了403分,閔登華特別驚訝:“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最好的回報,未來還會有更加充滿挑戰的學習生涯。”他說,以后肯定會乘風破浪繼續努力,自己接下來的目標是成為一名金融學博士。

蘇州女孩陳沄,3歲時確診先天性智力障礙。讀小學一年級時,一次偶然的機會,她被校外興趣班傳出的橫笛演奏聲所吸引,她駐足聆聽,久久不愿離去,并向父親提出想學習橫笛。后來,父親在網上自學后教她。陳沄在聽力上表現出很高的天賦,如今能憑借聽力自學并演奏出300首二胡與橫笛樂曲,還多次獲得專業比賽大獎。陳沄笑著說:“大家都很喜歡聽我演奏的曲子,我想成為街上最美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