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路 劉飛

機會之城。中國-歐洲中心。成都是一座機會之城,一座使人奮進并值得奮斗的城市
2006年大學畢業之后來成都,歷經16年,梅啟兵從應屆畢業生成長為產業領軍人才,從只身一人變成四口之家。他說:“成都是奮斗之城,是金色之城,想干事的人總能找到自己的一方領域,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
10年內成都人口增長約581.9萬,常住人口突破2000萬。這樣的磁吸力足以說明這座城市使人幸福的能力,除了它一貫的“安逸巴適”之外,它還必須是一座機會之城,一座使人奮進并值得奮斗的城市,讓更多像梅啟兵這樣的外地年輕人來這里施展才能、獲得安居的基礎、成就金色的幸福。
今年1月14日對于梅啟兵來說是特別值得高興的一天,在成都軌道交通行業工作16年的他獲得了高級工程師之外的另一個榮譽身份——成都市產業領軍人才,進入高層次人才序列,獲得30萬元資金支持,人才安居、子女入學、交流培訓等配套服務保障。
“政府把人才評審權交給企業,企業內符合條件的人才直接申請就可以了,申報程序和資料都不復雜。”梅啟兵說,這樣的人才評價體系讓他感受到了成都對于專業人才的尊重和建強現代產業體系的決心。
產業是城市發展的重要支撐、城市功能的重要基礎、市民就業的重要依托。2021年12月10日,成都市產業建圈強鏈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召開,對實施產業建圈強鏈行動提出明確要求。《成都市實施產業建圈強鏈行動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進一步提出,成都將聚焦集成電路、新型顯示、高端軟件、創新藥、高端醫療器械、航空發動機、工業無人機、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新型材料、大數據產業、人工智能、金融業、會展業、物流業、文創業、旅游業、現代種業、綠色食品、綠色低碳產業20個重點產業鏈發力。
與建圈強鏈產業發展相匹配的“產業建圈強鏈人才計劃”改變了傳統人才評價方式,充分發揮鏈主企業帶動集成作用,將人才評審權賦予鏈主企業等市場主體。梅啟兵所在的企業為鏈主企業,作為公司技術骨干的他不僅擁有高級工程師職稱,也有國際焊接工程師證書,是行業內真正稀缺的技術人才。以這樣的評選方式,成都圍繞電子信息、醫藥健康、航空航天等產業生態圈,首批遴選支持252名產業領軍人才。
這座城市的人才吸引力,與城市的發展機遇、人才自我實現的平臺緊緊相扣。人才圍著產業轉,產業發展活力強。梅啟兵也親身感知著成都軌道交通產業鏈本地配套率由30%提升至70%左右,成為全國“軌交第四城”。生物醫藥、軌道交通裝備入選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新增4家全國制造業“單項冠軍”,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107家,居副省級城市第3位。整合構建12個產業生態圈、20個重點產業鏈,推行重點產業鏈“鏈長制”,開展促進招商引智優化營商環境行動,依托重產基金撬動社會資本1200億元,引進重大項目356個。成都地區生產總值達1.99萬億元、增長8.6%。

靚麗風景 成都錦里,漢服愛好者正在游園。

推陳出新。一汽大眾成都分公司車間。
來成都之前,常曉猛已經擁有了光鮮的履歷: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畢業,國外頂尖科研院所訪學經歷,深圳高層次引進人才,入駐深圳大學博士后流動站并參與深圳市多個信息化平臺項目建設。
為什么來成都?“想真正干一番事業,為科研成果找到更多可落地的城市場景。”2020年底,江蘇人常曉猛在成都高新區創辦了方與(成都)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專注智慧城市領域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在常曉猛看來,初創企業最需要的不是啟動資金,而是生存空間。成都作為突破2000萬人口的超大城市和擁有1億人口腹地的區域中心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設上發展空間巨大。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推動“智慧蓉城”應用場景精準落地,政府項目“揭榜掛帥”,正在釋放更多機會給創新型企業。
2021年,成都聚焦建設科技創新中心,動力源牽引更加強勁。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計劃,凈增高新技術企業1600余家,總量達7800家,高新技術產業營業收入增長13.9%。新增科創板上市及過會企業11家,總數居中西部第一位。
同時,核心技術加快突破。圍繞工業互聯網等重點領域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121個,突破核心技術100項,成功研制一批打破國外壟斷的高端裝備核心部件。
創新生態不斷優化。組建注冊資本100億元的成都科技創新投資集團,建成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5個。大力推進青年創新創業,新落戶青年人才16萬人。
數字經濟蓄勢發力。成都智算中心等項目開工建設,累計建成5G基站5萬個。入選國家區塊鏈創新應用試點,數字經濟指數排名全國第4位。
2021年,成都地區生產總值達1.99萬億元、增長8.6%,常住人口超過2000萬,躋身超大城市行列。本土世界500強企業實現零的突破,在成都世界500強企業增至312家,17項事關成都長遠發展的重大事項被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
蘭州女孩藺蓉和男朋友來成都定居2年多了,她走在街上總能看到很多穿漢服的少男少女走過,瀟灑自在,旁人也無詫異的眼光,反都習以為常。她很感嘆這個城市的神奇在于:對于新興的潮流總能輕松笑納,新職業新業態總能快速在這里生根發芽。
四川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的楊可軒,沒有選擇去從事傳統的傳媒、教師、文案策劃等工作,她別出心裁地做了一名漢服造型師。“做漢服造型師需要將歷朝歷代的流行妝容、配色、發髻發飾等系統學習,給每一位想嘗試漢服的客人搭配出符合朝代的服飾和妝容,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工作。”她工作的店鋪就在成都旅游景點旁邊,每天都有很多外地客人預約設計造型,穿著雅致精美的漢服自在流連在街巷之中。
成都連年增長的首店數量也說明這個城市開放包容的行業生態。2021年,成都首店數量創新高,共計引入801家各類首店,夯實成都首店經濟第三城地位,繼續領跑新一線城市,且增速超過上海、北京。
網絡主播、易貨師、汽車救援員、調飲師……基于2021年成都“全國月度勞動力調查”數據,對依托互聯網的成都新就業形態從業者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新就業形態已成為拉動就業的“新引擎”。成都“全國月度勞動力調查”數據顯示,從業者占總就業人口比例為6.9%,有近六成的從業者已長期從事相關工作3年以上,具有較強穩定性。
好生態在于優治理。近年來營商環境優化提升,出臺營商環境政策4.0版,政策找企業“蓉易享”平臺建成投用,新增減稅降費超300億元。天府中央法務區加快建設,成都金融法庭、成都破產法庭、成都互聯網法庭、四川大熊貓國家公園生態法庭4個專業法庭入駐。新增市場主體62.7萬戶,總量居副省級城市第2位,新設外商投資企業713家,外商直接投資增長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