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慧
摘要:我國水稻雜食性是當今世界。它是我國農民研究和種植的最重要的作物之一。目前,世界上沒有一個水稻品種,超過50%的農民以水稻品種為主要的雜食性食物。中國大米及其蛋白質含有豐富的賴氨酸等20多種營養成分,營養價值很高。鑒于我國水稻病蟲害的重要作用,國家及時加大了對我國水稻種植病蟲害的防治力度。本文通過對水稻農藥減量與播種技術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中的實際應用,了解我國水稻病蟲害種植過程中農藥用量不合理的問題,制定并提出合理的病蟲害應對策略,使水稻更好地融入國家現代農業科技服務。
關鍵詞:水稻種植;農藥減量技術;病蟲防治;策略
隨著社會的發展,稻田減量化農藥的施用技術發生了重大的技術變化。為了保證水稻能夠及時得到更好的生長,我國很多種植水稻的農戶在種植水稻的過程中,不斷加大水稻農藥的減量使用力度。本文通過對水稻種植過程中不合理使用減量化水稻農藥的情況進行調查分析,找出科學有效的減量化農藥策略,提高我國水稻產業整體農藥生產水平,為構建服務我國農業的現代產業體系做出貢獻。
1 農藥生物減量技術在水稻病蟲害的防治上應用的不足之處
1.1 水稻中農藥殘留超標
過量使用有機農藥不能防治水稻病蟲害,已成為我國水稻種植的一個重要技術問題。水稻中的有機農藥殘留量嚴重超標,不僅直接影響水稻生產的質量,而且嚴重損害全民的正常健康。由于有機農藥在水稻生產中的廣泛應用,嚴重阻礙了我國生態化有機農業的發展。但是,例如,下雨時,殘留在水稻上的有機殺蟲劑可以通過雨水直接沖入土壤,甚至進入河流,甚至是農田深處的土壤。這可能直接導致當地的水和其他土地作物資源受到嚴重污染,特別是當一些不一定完全分解的有機農藥對整個人口的健康和其他作物的正常生長和發展構成潛在的安全風險時。一些新農藥甚至對少數水稻害蟲也沒有效果,而大量的新農藥被用來制造少量的老農藥,只被害蟲和其他水稻作物吸收。其余的新殺蟲劑不能深入土壤,使新的土地無法種植其他新的作物,而且在這一過程中,直接接觸到大量其他殺蟲劑殘留物。
1.2 大量的高效農藥使用投入,資金資源浪費巨大
為了保證水稻作物的長期高產,很多農民在水稻種植過程中使用了大量的病蟲害大的農藥,不僅造成了嚴重的浪費,而且從長遠來看,也完全沒有達到預期的水稻作物年度播種效果,從而浪費了大量的科技資金。從每年各種水稻作物開始成熟到最初的長期播種和使用階段,往往需要大量的長期殺蟲劑投入。每年對各種水稻作物的成熟期,農村農民每年長期投入的各種水稻殺蟲劑的濃度控制在10kg/667m。這種殺蟲劑的成本效益,也就是它的長期效益,從長遠來看只能達到70%,30%的殺蟲劑是完全無用的,導致許多農村農民由于水稻種植而遭受非常嚴重的經濟和社會損失。這種錯誤做法不僅增加了農村水稻種植和利用的實際成本,而且制約了水稻種植生態農業的長遠規劃和建設。
1.3 水稻蔬菜種植中防治農藥的選擇使用比較隨意,防治的農藥效果不好
有些農民往往對水稻種植缺乏足夠的了解,特別是對病蟲害前期防治的一些方面。因此,人們對這些農藥在水稻病蟲害前期防治中的作用重視不夠,對這些農藥的長期使用以及一些相關的農藥使用和管理也沒有得到充分的了解,尤其是如果這些農藥的過度使用可能會產生長期的不良影響。因此,在過度使用農藥的過程中,僅從一些相關農藥的使用情況和經驗來看,病蟲害的早期防治效果不是很好。一些農民開始種植水稻的時候,往往僅僅是根據他們前幾年的經驗。什么殺蟲劑可以在這個時期用于播種和噴灑,什么殺蟲劑可以在今年再次使用,在第一次使用時可能有效,也可能無效,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害蟲對殺蟲劑本身產生了生物抗性,降低了它們對影響水稻生產的害蟲和疾病的效力。
2 農藥生物減量施肥技術在農業水稻土壤病蟲害污染防治上的廣泛應用
2.1 重視宣傳,加強培訓
近年來,針對我國水稻種植中農藥使用量過大、農藥綜合利用率低、農藥使用量大等突出問題,通過網絡廣播、微信、短信、傳單等形式,加強水稻專業播種、病蟲害防治、糧食綜合防治、農藥綜合治理等綠色農藥防治技術的宣傳。在農忙季節,舉辦先進水稻品種病蟲害綜合防治理論培訓班,邀請專家對農民進行先進水稻品種重大病害的發病率、危害性和特點、病蟲害綜合防治應用、合理選擇低毒高效綜合防治的科學規范和技術含量、農作物新品種等方面的培訓。此外,在先進玉米、水稻生態治理的各個關鍵時期,及時組織召開了水稻技術專題會議,各村農藝師、先進水稻種植戶和主要生產經營主體代表參加了會議。同時,加強農業病蟲害綜合防治新技術、綠色資源綜合治理、各類農業生產基地示范場示范體系建設等工作。
2.2 集成技術,綠色防控
新時期,在新稻病蟲害防治工作中,要高度重視非農化學防治技術的推廣應用,實現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促進化學農藥零增長目標的順利實現。因此,要繼續加大水稻輪作、香根草、秸稈等新型綠色水稻農藥防治技術的研究和示范應用,覆蓋水稻病蟲害防治網或采用無紡布進行育苗、病蟲害統防統治、病蟲害統防統治、稻田噴藥、性能毒素誘導劑、黏土殺蟲劑等,加快推進水稻綠色農藥新技術應用。同時,我市還高度重視農藥顆粒劑、懸浮劑、水乳劑等新型綠色農藥的推廣應用,確保新型農藥低毒、高效、低殘留,有效降低新型農藥的長期使用和發生頻率,減少對稻田的有害污染。據相關科學實驗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稻田可安裝綠色防蟲燈500盞,面積達160m。因此,不僅要高度重視新型綠色農藥防控技術的推廣應用,提高水稻病蟲害防控效果,而且要促進水稻化學農藥零害增長目標的順利實現。
2.3 移栽
為了避免由于移栽苗木生長密度高導致水稻幼苗不能正常發育的不良狀況,可以通過人工移栽的方式,大大降低移栽苗木的生長密度。移栽苗進入旱作繁殖階段后,小苗在3.1~3.5葉時,大苗在4.1~4.5葉時,可以進行人工移栽。在農田移栽苗木之前,要控制好移栽苗木到水面的深度,避免出現移栽機不能正常使用的不良情況。因此,苗木移栽到水面的深度最好在1~2cm左右。如果人工移栽苗木的深度過淺,就會導致無法澆灌或分散苗木的不良現象;如果移栽苗木的深度過深,就不利于水稻苗木的正常生長。此外,移栽苗的密度也需要合理控制。如果土壤肥沃,移栽苗木質量好,就應該增加移栽苗木的密度,減少移栽苗木的密度。
2.4 加強田間管理
在決定是否種植本地水稻時,要充分重視施肥防控工作,加強田間管理,科學合理地結合施肥。合理、適量的搭配施肥,不僅可以采用多種有機肥和無機肥的搭配使用,同時還可以根據當地的水田情況和科學的配方,進行合理的配肥。同時,水稻種植戶提出,要根據當地水稻土壤氣候和當時當地水稻種植和作物生長的動態變化,控制當地水稻種植用水量。在當地水稻的播種和生長過程中,種植戶應當隨時關注和觀察當地水稻的播種和生長動態管理,及時發現當地水稻病蟲害隱患,并組織實施播種和防治措施。各地早稻病蟲害統防統治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組織人員開展早稻病蟲害統防統治工作。每個水稻種植戶都應申請加入當地的小農戶合作社。
2.5 生物農藥
生物農藥作為一種新興的農業技術產品,主要是天然化學農藥,但在性質和性質上仍存在諸多差異。生物農藥的主要應用特點是充分利用有害細菌、病毒、微生物以及植物代謝的主要副產物,如種質、生長素、信息素等,能夠完全消滅或有效抑制新的病蟲害,不會對全國水稻幼苗生長和環境造成不良影響。此外,如生物農藥阿維菌素可有效防治粘蟲、三氯生蛀蟲,以徹底殺滅各種病蟲害的蟲卵或繁殖害蟲為主,而農藥阿維菌素可有效地徹底抑制各種危害水稻的病疫。然而,由于我國對生物農藥的生產、使用和環境管理條件的安全要求相對較高,干旱、降雨、酷熱等都會直接影響生物農藥的功效。一般需要在晚上和早上同時噴兩次,即使早上下雨或晴天也要噴兩次。自我國開展生物農藥的科學研究和推廣工作多年以來,生物農藥的價格一直在穩步下降,提高了其主要產品的性價比,特別是對于大量學習種植或生產綠色優質水稻的牧民和農民來說。
2.6 針對性防控
在種植水稻幼苗之前,可以結合不同的方法,有效地清除水稻種子中的各種細菌和雞蛋。可考慮與60%納米吡蟲啉懸浮液、腸色劑農藥配合使用,可有效預防水稻熱、稻飛虱、薊馬等病害的發生。大田水稻育秧后,要加強對水稻病蟲害的動態監測和預警,及時掌握水稻病蟲害發生的現狀和趨勢。同時,加強稻曲線蟲和稻瘟病的綜合防控工作。同時,75%納米三環唑分散劑、25%呋喃酰胺內酯懸浮劑等可考慮與一些植物個體生長環境調節劑配合使用。在化學農藥的綜合利用中,應特別注意以下幾點:選擇高效、低毒、環保的化學農藥組合使用,減少多種化學農藥的聯合使用;選擇使用多種治療與預防相結合的藥物,保證單株結合的效果,減少單株結合的次數;
3 農藥減量技術在水稻土壤病蟲害的防治上的有效解決策略
3.1 運用創新思維,改變傳統的種植方式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各種先進的現代農業水稻栽培技術也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早期的先進水稻種植不僅需要大量的財政資金和專業的人力投入,而且在整個水稻種植過程中缺乏環保意識,對當地的環境資源造成了嚴重的污染。地方各級農業部門也將適時提出,加大對當地農民的技術培訓和推廣力度,運用各種創新的農業思維和經營模式以及各種現代化、多樣化的水稻栽培技術,加大先進水稻栽培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力度。各地農業部門也要及時派出專業種植技術人員對當地農民進行集約化種植技術培訓,及時對當地農民普遍存在的水稻種植技術問題進行專業解答,并及時為專業農民建立當地服務熱線。如果農民對水稻種植與工業殺蟲劑使用的平衡方法有問題,或對種植的了解不全面,他們可以通過當地的專門電話服務獲得免費和及時的咨詢。
3.2 利用水稻綜合蟲害防治的具體辦法對本區水稻各種病蟲害疫情進行綜合防治
在水稻品種和各特色品種的科學生產經營過程中,應采用綜合生物防治。加強水稻生產中使用的專業品種病蟲害的科學生物防治。此外,還可以采用科學的播種和施肥方法,選擇具有生物醫藥檢疫和檢測能力的專業水稻品種,將其種子引入水稻品種病蟲害防治中,加強水稻品種的自病防控和生物免疫應用。對肥料使用年限大于施肥年限的水稻和主產水稻新品種,也要及時進行科學的播種和施肥。另外,要及時對稻種進行科學的處理,防止大量小概率科學播種和施肥的玉米品種和水稻品種。此外,要采用科學的播種和施肥方法,對主要水稻品種和新品種進行全面科學的繁育,并對優質水稻品種的播種和施肥作出必要的科學安排,加強對健康水稻品種的科學播種和施肥,增強水稻品種的自身免疫能力。
目前,科學減施農藥仍被認為是水稻病蟲害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在缺乏科學預測的情況下,在苗圃早期,充分利用農藥的理化防控和化學防治,合理結合高效農藥的使用和適當的農藥增效作用,合理或減少高效農藥的科學使用,同時減少對水稻種植社區和生態環境的直接破壞,仍然可以有效地達到長期維持水稻產量和增加收入的主要目的。充分運用各種創新的管理思路,改變傳統的水稻種植和管理方法;充分利用各種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有效防治我國的各種水稻病蟲害,相信在國家專業部門和科技人員的合理技術指導下,可以更加科學地應用農藥病蟲害防治技術。
4 結語
綜上所述,在我國高產水稻種植管理規模和水稻品種數量持續快速增加的背景下,水稻產品農用地病蟲害的嚴重程度和存在不僅直接影響到我國高產水稻的基本農業生產和作物的種植質量,而且對水稻種植戶的健康和穩定也有很大的負面宏觀經濟影響。為了更及時、更有力、更有效地解決上述污染問題,在不斷加強水稻種植生產管理的過程中,農業生產管理技術人員和水稻技術農民必須始終堅持以下基本原則"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確保我國農作物病蟲害物理防治、水稻病蟲害化學防治、土壤微生物防治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 王艷青.近年來中國水稻病蟲害發生及趨勢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06,22(2):343- 347.
[2] 張建華.農藥減量增產技術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上的應用效果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5(22):120.
[3] 盧仲良,孔學梅,袁文龍,等.農藥減量增產技術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上的應用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2(15):89.
[4] 全光洙.水稻病蟲害防治上農藥減量增產技術的應用分析[J].農民致富之友,2017(21):6.
[5] 黃秀艷.農藥減量增產技術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上的應用分析[J].南方農業,2015(27):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