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烏沖突仍在繼續,這場戰爭有可能從根本上顛覆21世紀發動戰爭的方式。從新的戰術到裝備,我們能從這場戰爭中學到什么?情報系統將在戰場扮演何種角色?“混合戰”有何新特點?
近日,北約第16任盟軍最高指揮官、退役海軍上將詹姆斯·斯塔夫里迪斯在美國《時代》周刊撰文說:“俄烏沖突仍在繼續,這場戰爭有可能從根本上顛覆我們在21世紀發動戰爭的方式。”從新的戰術到裝備,俄烏沖突可能預示著打仗的方式出現重大變化。迄今為止,我們能從這場戰爭中學到什么?
坦克要退出戰場了嗎
裝備著西方技術的烏克蘭軍隊在對付俄羅斯裝甲部隊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烏克蘭軍隊摧毀的坦克、裝甲車和重型卡車或有數千輛。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北約國家提供的手持反裝甲武器(比如來自英國的NLAW反坦克導彈、來自美國的“標槍”反坦克導彈等)。
這也表明烏克蘭采取了一種新戰術,它將西方提供的情報與導彈和無人機系統的便攜性結合起來,出動小規模輕型特種部隊來使用它們,并在戰斗中啟用“彈簧刀”無人機之類的全新系統。
最重要的是,每摧毀一輛俄羅斯坦克和裝甲車,就意味著有更多俄羅斯士兵陣亡。在短短5周內,俄軍的陣亡人數可能在1.5萬人左右,這個數字相當驚人。相比之下,美軍在長達20年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中損失了7000人。在短期內,俄軍很難替換損失的裝甲設備。據悉,俄羅斯的每一輛坦克造價超過1000萬美元,而每一枚導彈造價僅10萬美元左右。正如謝爾曼將軍(美國內戰時期聯邦軍著名將領)在美國內戰中所說,戰爭是地獄,但它同樣也非常昂貴。
那么,是時候為戰場上的坦克寫訃告了嗎?它們會不會成為21世紀的戰列艦,被新技術和新戰術所淘汰?斯塔夫里迪斯認為,現在是時候考慮減少坦克庫存并利用資源轉向新系統了,尤其是無人駕駛系統。軍隊仍然可以有效使用坦克,但必須以聯合兵種的方式來使用,以保護坦克免遭此類“廉價殺傷”機制的破壞。
人工智能成為戰時現實
除了對重型裝甲的效能感到擔憂外,近距離空中支援的概念也日益受到威脅,直升機的弱點令人深感擔憂。在烏克蘭戰場上,造價1800萬美元的俄羅斯攻擊直升機被造價僅10萬美元的“毒刺”防空導彈一次又一次摧毀。這種做法的經濟性令人生畏,而且它還能取代訓練有素的飛行員。
這是在新的無人機集群系統全面投入使用之前。隨著人工智能成為戰時現實,控制大量無人系統并協同操控它們來攻擊直升機和部隊運輸等機動性相對較差的大型平臺,這種能力變得非常重要。如今,已有很多國家處在實現這種能力的前沿。這對造價昂貴且需要有人駕駛的飛機來說是一個壞兆頭,尤其是那些在地面附近執行常規任務的飛機。
這里的教訓并不是要完全擺脫在戰場上提供近距離支援的有人駕駛飛機。但烏克蘭戰爭是一個警告,它提醒我們應該在研發上投入更多資金來改進無人空中系統,無論是在地面攻擊方面,還是在防空能力方面。對此,應利用人工智能方面的進步,使其實現協同行動,并積極測試這些能力,以便我們能夠從更高的高度提供空中支援,并用地面部隊直接控制不那么昂貴的無人系統。
情報系統在戰場上扮演什么角色
烏克蘭戰場上的另一個關鍵因素,是西方情報系統擁有追蹤俄羅斯軍隊并直接向烏克蘭軍隊提供實時目標定位的能力。這導致許多俄羅斯士兵在戰事中陣亡。有媒體報道指出,俄羅斯部隊在戰場上缺乏連貫的指揮和控制,行動直接聽命于莫斯科。
“當我擔任北約盟軍最高司令,對阿富汗行動進行戰略指揮時,我無法想象對戰場上擁有15萬人的部隊進行戰術控制的場景。”斯塔夫里迪斯說,但這正是在烏克蘭發生的情況,隨之而來的是俄軍失利。它帶給我們的教訓是,通過向戰場上的部隊提供實時、高度精確的目標定位,參戰一方可以幫助破壞戰斗真正的重心之一。連貫的指揮和控制系統依仗有能力的高層領導人。
“混合戰”有何新特點
我們需要意識到,我們的對手會采用一種可怕戰術:不分青紅皂白地摧毀民用基礎設施(包括互聯網系統);采取充斥著虛假視頻的假旗行動;為群眾運動創造條件,從而使平民武器化;利用沒有原則的雇傭軍來打仗;使用化學武器和核武器。這些都被稱為“混合”或“灰色地帶”戰爭。
斯塔夫里迪斯認為,我們需要進一步做好準備,以便在戰場上面對這些新現實。很顯然,我們不會使用這些伎倆,但需要進行逆向分析,在訓練和裝備選擇中挫敗它們。這意味著要訓練部隊在化學和生物環境中更有效地開展行動;為當地居民提供更多民間支持,以減輕難民造成的影響;加強搜集證據、破壞虛假視頻和宣傳的能力;加強對戰場網絡攻擊的應對能力。
在21世紀的戰場上,一種新的三位一體戰術正在顯現——特種部隊、無人系統和網絡將變得更加重要。雖然從坦克到驅逐艦再到近距空中支援飛機,這些歷史上留下來的系統仍然能發揮作用,但需要反思作戰方式。可悲的是,烏克蘭戰場有很多東西需要我們學習。
(《參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