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歐盟委員會宣布,批準將蟋蟀作為食物投入市場。這是自2020年以來,繼黃粉蟲和蝗蟲之后,歐盟批準的第三種可當成食物的昆蟲了。其實,人類食用昆蟲的歷史由來已久,昆蟲到底有何厲害之處?
近日,歐盟委員會宣布,批準將蟋蟀作為食物投入市場。這是自2020年以來,繼黃粉蟲和蝗蟲之后,歐盟批準的第三種可當成食物的昆蟲了。其實,人類食用昆蟲的歷史由來已久,昆蟲到底有何厲害之處?
千年食蟲史
昆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物種之一,早在三億四千萬年以前,它們的身影就已經出現。如今,人類對于昆蟲的食用,從古代延續到了現代。世界上已知的昆蟲種類已經超過100萬種,其中可食用昆蟲約有3000多種。
事實上,昆蟲本身含有的營養超乎大家的想象。
首先是蛋白質含量高。可食用昆蟲的蛋白質一般可以占到其干質量的30%至70%,超過一般畜禽、魚和禽蛋的蛋白質含量。其中,半翅目的蛋白質含量42%至73%,直翅目的蛋白質含量60%至80%,比如蟬蛹的蛋白質含量大概為49%。
蛋白質的基本組成部分——氨基酸,昆蟲也可以提供。比如,蜂蛹包含18種氨基酸,其中有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黃粉蟲(也稱面包蟲)包含17種氨基酸,其中人體必需的氨基酸7種,人體半合成的氨基酸4種,它也被譽為“蛋白質飼料寶庫”。
其次,脂肪是昆蟲的第二大營養成分,昆蟲的干重中平均含有10%至50%的脂肪。竹蟲脂肪含量高達60%,蟑螂和白蟻的脂肪平均含量分別為30%和33%。而在昆蟲的脂肪中,其對人體有益的不飽和脂肪酸占主導地位,比如,竹蟲60%的脂肪中,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約為56%。
早在2013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就發布了相關報告《可食用昆蟲:食物和飼料保障的未來前景》。報告指出,許多昆蟲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鈣、鐵和鋅,含量甚至超過傳統肉類。同時,FAO還指出,就全球范圍來看,昆蟲已經是至少20億人口飲食中的一部分。
營養豐富、環保、促進就業
除了營養豐富,食用昆蟲還有兩大優點。
一是環保。
在大部分貧困地區,食用的昆蟲都抓取自大自然,屬于純天然食物。而蠶、蟋蟀、蜜蜂、黃粉蟲、螞蟻、家蠅等少數昆蟲,因自身的特點,開始被成規模飼養。從養殖階段來看,這些昆蟲是名副其實的“綠色產物”。昆蟲養殖不需要抗生素,且排放的溫室氣體少,對環境非常友好。
二是促進就業。
推廣食用昆蟲對貧困地區人們的糧食安全和生計有著重要作用。據估計,目前全球約有10億貧困人口將昆蟲作為重要的蛋白質來源。在泰國東北部,當地的孩子往往在前一天晚上捕捉蟋蟀,油炸后第二天帶到學校當午餐。對于他們來說,這些油炸昆蟲是能吃上的最好的肉食品。
此外,在貧困地區,昆蟲的采集和養殖還可以提供就業崗位并產生經濟效益。在柬埔寨,非政府組織DCA通過教授養殖昆蟲,幫助當地人脫貧致富。如今,昆蟲養殖、烹飪已經成為消除柬埔寨農村貧困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
無私的昆蟲們
在中國,養殖昆蟲的產業已經發展了很多年,也具有了一定的規模,但昆蟲主要被用于處理農業肥料等垃圾或者做飼料。
比如,黃粉蟲的幼蟲是人工養殖最理想的飼料用昆蟲之一。黃粉蟲的一個生長周期分為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3到4個月即可收獲出售,一年可飼養四季。目前,在山東、天津等地,黃粉蟲的養殖已經形成規模產業,幫助當地農民脫貧致富。
食用昆蟲多見于我國少數民族地區。云南的許多少數民族因地理、歷史等原因保留著食用昆蟲的風俗。到當地旅游的游客,應該聽說過“昆蟲宴”:油炸蜻蜓、涼拌螞蟻蛋(大黃蟻的卵)、油炸椰子蟲、油炸知了、油炸花蜘蛛等,應有盡有。
不過,對于大部分國人來說,食用保持昆蟲原型的食物還是有點下不去嘴。食用昆蟲產業化,還需國人克服心理障礙。
其實,對于已經失去或隱藏了本來面貌的昆蟲食品,我們已經不知不覺吃了一些。比如,健身人士經常吃的進口蛋白粉,大部分是由碾碎的蟋蟀制作而成;我們沖咖啡的咖啡粉中,則含有低于10%的昆蟲碎片,其中以蟑螂為主;楊梅里有果蠅幼蟲,大米中有米蟲,它們都有可能進入我們口中,成為我們額外攝入的蛋白質。
正如江蘇省農科院休閑農業研究所主任廖懷建所說,“一個人一生中至少會吃13只蟲子”。
值得關注的是,昆蟲除了食用,還在醫學領域作出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共收載藥用昆蟲及產品13種,還有9種昆蟲參與了80多種中成藥配方。
可以說,小小的昆蟲千百年來持續不斷地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作出巨大貢獻。在自然資源日漸枯萎的未來,我們還將繼續依靠它們。
(澎湃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