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權益保障法修訂草案4月18日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二次審議,擬建立拐賣婦女等侵權行為強制報告排查制度。
此次婦女權益保障法的修訂,主要有兩個方面引起關注。
一是強制報告。戶口登記機關、婚姻登記機關、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及其工作人員發現婦女疑似被拐賣、綁架的,應當及時向公安機關報告,公安機關應當依法及時調查處理。
二是婦聯排查。婦女聯合會應當采取措施,加強對拐賣、綁架等侵害婦女權益行為的排查,有關部門應當予以配合。發現婦女疑似被拐賣、綁架的,應當及時向公安機關報告,并協助和配合有關部門做好解救工作。
首先,明確發現婦女疑似被拐賣、綁架的行為,向公安機關報告是義務。“應當”做卻未做,要承擔法律責任。其次,明確義務的責任主體分為三類:一是戶口登記機關、婚姻登記機關、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等基層政府;二是居委會、村委會等群眾自治組織;三是婦聯。
也就是說,面對涉嫌拐賣婦女的犯罪行為,相關職能部門不能做“沉默的幫兇”。那么,“應當”報告而未報告,該擔何責?
婦女權益保障法第57條規定,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未依法履行職責,對侵害婦女權益的行為未及時制止或者未給予受害婦女必要幫助,造成嚴重后果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依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行政處分包括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發現涉嫌拐賣婦女的犯罪行為卻不報告,即“知情不報”,則涉嫌違法。
(《瀟湘晨報》2022.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