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文

一次性的生命其實都至尊無價,都是不可重復的奇緣所在,且讓我們相互記住,哪怕記不了太久,哪怕一切往事盡在瞬間

在當代中國文壇,韓少功不僅是優秀的作家,還是一位思想者,他的寫作經常跨界,不按套路“出牌”,他經常游走在文學、思想和現實生活之間,心懷天下、視野宏闊。讀他最新出版的散文集《人生忽然》,可以清晰地看出他對世界、中國、時代、人生、命運的深層次思考。
68歲的韓少功獲得過魯迅文學獎,曾擔任海南省作協主席和海南省文聯主席。主要作品有《歸來去》《馬橋詞典》《日夜書》《修改過程》《山南水北》等。《人生忽然》一書,回應時代之問,共分為三輯:第一輯“讀大地”,收錄了他對自然、大地、社會、生命、故鄉等萬事萬物的精彩敘事;第二輯“讀時代”,收錄他關于知識與經濟、科技與價值、歷史與文化、中國與世界、鄉村與城市等轉型時期的哲思;第三輯“讀自己”,收錄了他幾十年的人生歷程、處世智慧以及靈魂深處最本真、最深情、最動人的點點滴滴。書中以文學直抵社會現實、直面人心人性、直問當下未來,通過對各種常識或非常識的拆解和質疑,還原現場、還原人事、還原問題,實現了思想共存與精神包容,擴大了文學的容量和張力。
《人生忽然》之書名,顯得意味深長。“忽”字有三層含義,一是快,二是恍惚,三才是忽然。用韓少功自己的話講,就是馬上70歲了,現在回頭一想,忽然的這種感覺迎面撲來;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當再回頭看很多事情,會有一種不確定、不清晰,恍恍惚惚的感覺。“忽然”不是“忽悠”,每一篇作品都有感而發,不忽悠讀者,不重復自己,真誠和讀者交流。
讀《人生忽然》,能夠帶領我們在思想的天空翱翔。韓少功是位具有國際視野的作家,這不單單是因為他翻譯過米蘭·昆德拉的名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更是因為他對于國外的社會生活和文化,都有切身的觀察和感悟。
本書開篇《守住秘密的舞蹈》一文中,對于遙遠的南美諸國,作者有過零距離的接觸。他寫南美洲,無意于著筆風景之類的見聞,而是從歷史到現實、從習俗表象到民眾心理、從文化現象到價值選擇等多維度,解讀這片廣袤大地上的千姿百態。在《渡口以及波希米亞》一文中,韓少功的筆鋒對準中歐平原上的國家和民族。文中,對于散布在歐洲的吉卜賽人,既不是悲情地敘事,也不是歡快地贊美,而是告訴我們,這個族群的存在,在文藝方面對歐洲乃至世界都有深刻的影響。文中同時對于布拉格和大作家卡夫卡,也有敘述。令韓少功不解的是:卡夫卡當時生活并不算太差,可是他在布拉格古城為什么頻繁搬家,并且喜歡躲在昏暗的角落里寫作呢?
在韓少功的視域中,科學與知識是其津津樂道的話題,這其實已經超越作家所關注的范疇。《知識,如何才是力量》一文,他從古今中外的故事中,對于科學與教育、科學與哲學、科學與實踐等方面展開了獨到的分析。知識如何成為力量?他無意給出自己的答案,而是給我們提供一個思辨的空間。探究知識的本質,答案從來都不是固定的,或者很多問題都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也許正因為如此,文學在人類知識鏈中,才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對科學技術推崇備至的今天,需要文學來溫暖這個世界。科學技術不是萬能的,不能解決所有的終極問題,文學也不能決定社會的發展走向,但文學的明燈能夠指引人們前行的道路。
至于科學技術的話題,尤其是備受關注的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的話題,韓少功和我們一樣,也有自己的思索和主張。《當機器人成立作家協會》一文中,他對此進行了深入論述。機器人作為高科技的代表,現在能夠代替人們做很多事情,包括撰寫簡單的新聞稿件,甚至白話體的詩歌。韓少功認為,機器人可以進行類型化的寫作,但是機器人畢竟是被人操控的機器,機器人的“大腦”運行再快,它們依舊沒有像人類這樣豐富的情感,而文學缺乏情感,是沒有生命力的。從這個角度講,機器人永遠也無法成為真正的作家。在《聚集:有關的生活及價值觀》《“自我學”與“人民學”》《人情超級大國》《文化:迭代與地緣兩個尺度》等文中,都可以充分感受到韓少功觀察社會、審視時代的深度與廣度,他的文章是富有思辨能力的,其精神空間和文學空間縱橫古今,值得咀嚼,耐人回味。
值得一提的是,《人間忽然》的第三輯“讀自己”,主要收錄了韓少功1972年3月至1974年12月,他下鄉當知青時撰寫的日記。這些日記主要記錄了他在農村的各種見聞,以及自己情緒的起伏和變化,讀這些或長或短的日記,有過知青經歷的人或者歷經生活磨礪的人,內心都會震顫。對于知青生活經歷,他沒有謳歌,沒有鞭撻,沒有懊悔,在他看來,懷念不懷念這段生活經歷,總之是經歷過。其實對于作家而言,無論有過怎樣的生活經歷,對于創作而言都是寶貴的創作資源。看他年輕時寫的日記,文筆雖然稍顯幼稚,但依然可以看出一個青年對生活有著良好的感受力和領悟力。這些幾十年前的日記,之所以現在拿出來出版,用韓少功自己的話形象地講,“一旦走散,人們相忘于江湖”。
韓少功以一個作家的睿智通達,對這個時代進行精準觀察,告訴我們如何做復雜時代的明白人,如何打開理想生活的心靈之門,找回自我定位和人生價值。
韓少功在《人生忽然》中寫道:一個人生命有限,不一定遇上大時代。同樣坦白地說,“大時代”也許從來都是從“小時代”里孕育而來的,兩者很難分割。抱怨自己生不逢時,不過是懶漢們最標準和最空洞的套話。
閱讀本書,給筆者帶來兩方面的啟發:一方面作家的寫作不能沉迷于小圈子和熟悉的題材,要拓寬視野,在更廣闊的視野中探尋時代精神和人的價值;另一方面身處大時代的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無論社會、經濟和技術怎么發展,人們對于真、善、美的追求不會改變,深沉的人文關懷依舊能點亮精神世界的星空、溫暖人們的思想家園。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