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食玉是漢魏南北朝時期流行的用玉方式,食玉一方面為當時的詩歌作品提供重要的素材和靈感,反映了當時文人內心深處之訴,亦可一窺食玉在此時期盛行背后的社會風氣和思想。因此,兩漢魏晉南北朝的食玉現象不可忽視。
【關鍵詞】食玉;漢魏六朝;長生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18-003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8.010
漢魏六朝時期戰亂頻多,敏感的詩人們在戰亂中易于感受到生命之短促、生死的無常,從而形成文學的悲劇性基調,食玉是漢魏南北朝時期盛行的現象,為當時的詩歌作品提供重要的素材和靈感,也反映了當時文人內心深處之訴以及此時期的社會風氣和思想。
一、漢魏六朝文學中的食玉
魏晉時期許多詩人都在他們的詩中提到玉具有養顏固元之效。詩人們常使用“玉顏”一詞,如傅玄《苦相篇》:“玉顏隨年變”,《明月篇》:“玉顏盛有時,秀色隨年衰”,李延年:“南國有佳人,美者顏如玉”。把玉和人的容貌相提并論,一方面是表明人的容貌似玉一般,美麗而有光澤,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希望容顏似玉能長盛不衰。沈約的《奉華陽王外兵詩》一詩“餐玉駐年齡”,更直接道出了食玉可養顏,使人年輕永駐。庾闡的《游仙詩十首·其八》:
朝嗽云英玉蕊。夕挹玉膏石髓。
晉代張華《博物志》卷一:
名山大川……則生石脂、玉膏,食之不死……
玉膏,玉之膏髓,道家指服之可成仙。《漢書·楊王孫傳》中有記載古人保存尸體的方式是在死人口中放入玉石,他們相信如此可保尸身不腐,甚至使靈魂永生。如漢代的玉衣、含玉、握玉、九竅塞等各種隨葬物品的發明,就是為了使人死后尸身不腐,精氣不泄。玉的防腐作用在當時的殮葬中發揮得淋漓盡致。葛洪的《抱樸子·仙藥》:
又玉脂芝,生于有玉之山……玉膏流出萬年以上,則凝而成芝。
玉脂芝,指玉膏凝而成芝,亦是玉可服食的另一種形式。
《抱樸子·內篇·金丹》:
……以玉及八石金銀投其中……以玉投之,名為玉醴,服之長生。
玉屑服之,與水餌之,俱令人不死。
玉,可以烏米酒及地榆酒化之為水,可以蔥漿消之為飴,亦可餌以為丸,亦可燒以為粉……
經玉混合草藥汁液可煉成仙丹靈藥的玉醴,亦是食玉的一種方式。從以上材料可知,古人食玉的方式并不單一,以水吞服、草藥混合、以酒化之、蔥漿調合、制成藥丸、燒成粉末等均體現了古人的智慧,更反映了他們對食玉此事的用心。“食玉”“餐玉”“餌玉”“服玉”“含玉”“玉屑”“玉膏”“玉醴”等多種名稱均是古人食玉的“證據”,可知食玉這種行為不止源遠且盛行于魏晉時期。
《三國志·魏志·衛覬傳》記:
昔漢武信求神仙之道,謂當得云表之露以餐玉屑,故立仙掌以承高露。
漢武帝通過設立“仙掌”接露水,與玉屑共同服食的方法養生延年,渴望得道成仙。
祠灶則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乃可見……于是天子始親祠灶,遣方士入海求蓬萊安期生之屬,而事化丹沙諸藥齊為黃金矣……①
漢武帝為了長壽煞費苦功,耗盡人力物力,通過飲食金銀玉器,尋覓養生之秘訣。詩人鮑照的《代淮南王二首其一》就描寫了淮南王劉安服食玉器煉神丹求長生之事。王族擁有權貴的同時,更想擁有長生不老之秘方,于是他們一心鉆研食玉求仙之道。
淮南王。好長生。服食練氣讀仙經。琉璃藥碗牙作盤。金鼎玉匕合神丹。合神丹。戲紫房。紫房彩女弄明珰。鸞歌鳳舞斷君腸。(《樂府詩集》五十五)
崔豹《古今注》曰:淮南王。淮南小山之所作也。淮南王服食求仙。遍禮方士。遂與方士相攜俱去。莫知所往。②
《魏書·陽尼附傳》:
采鍾山之玉瑛兮,收珠澤之珂戍。攜羽民而遠游兮,探長生之妙術……亦屑玉而煉丹……咀玉髓而充渴兮……③
北魏著名大臣陽尼的孫子陽固在其作《演賾賦》中也描述了玉屑煉丹,采玉尋長生秘術之事。梁代劉孝綽《謝給藥啟》:
一物之徽,遂留膏盲,名醫上藥,爰自城府。雖巫咸視診,岐伯下針,松子玉漿,衛卿云液,比妙眾珍,實云多愧。④
由文獻記載我們可知玉具有驅邪去災、防腐等多種功效且可帶來祥瑞之兆,如此一來,玉的多種功效通過文學作品傳播,所以時人對玉的信仰并非原始的盲目崇拜,從古至今,文獻的記載和文學作品的傳播都能引起大量的模仿和學習。
二、士人筆下的食玉
魏晉士人們放浪形骸,縱情高歌于山林之間,飲酒、服藥成為常態,食玉求仙隨之流行。食玉的目的是長生不老,得道成仙,因此食玉為當時恣意的文人詩歌提供重要的素材和靈感。此時記錄下的詩不僅有餐霞餌玉的列仙之趣,更添詩人內心深處的壓抑苦悶之訴。
漢魏六朝的文學作品把食玉與游仙緊緊聯系在了一起。西漢之賈誼,在《惜誓》一篇中就把神女稱為“玉女”,之后劉安的《八公操》、公孫卿的《合藥詩》等詩中開始沿此稱呼。到了建安時期,游仙詩進一步發展。曹操更是將樂府改成游仙詩,其詩中涉及大量玉及食玉的運用。如《氣出倡》中的“仙人玉女”“飲玉漿”“玉闕”,《陌上桑》中的“玉門”等。之后游仙詩的代表郭璞,更是把玉熟練自然地運用到神仙世界之各角落中,玉已經成為游仙詩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食玉更是游仙作品必不可少的素材。
游仙主要描繪神仙世界,其中不可缺少的自然是仙境、仙人、仙藥。觀詩人們在游仙作品中對玉的運用,玉已經和神仙世界緊密連接。“玉女”即仙人,仙人不僅有著玉般美好的容顏,且能保持長盛不衰。“玉闕”為天宮,是仙人們居住的地方。“玉漿”“玉屑”“玉膏”等則屬于求仙之靈藥。如郭璞的詩《采藥游名山》:
采藥游名山。將以救年頹,呼吸玉滋液,妙氣盈胸懷。登仙撫龍駟。迅駕乘奔雷。裳逐電曜。云蓋隨風回。手頓羲和轡。足蹈閶闔開。東海猶蹄涔。昆侖螻蟻堆。遐貌冥茫中。俯視令人哀。
詩人描繪了一幅采藥于名山中所見所聞的畫面,呼吸玉液到登仙后氣盈胸懷的變化對比,“龍駟”“電曜”“云蓋”“羲和轡”等一系列氣勢十足的意象結合,以浪漫的筆法塑造了一個食玉成仙之后撫龍駕雷、呼風喚雨的神仙形象。無拘無束地在浪漫的神界遨游,這是詩人理想中光怪陸離,攝人心魄般的神話世界,末尾兩句話鋒一轉,借用仙界與人間的對比,神仙站在最高的角度上俯視蒼生,在浩蕩蒼茫的宇宙中感慨人間之渺小。
無論是作為成仙的靈藥還是神仙世界組成的一部分,食玉在漢魏六朝詩歌中的運用可窺見食玉文化對于當時詩歌創作之影響。
食玉入詩所表現的是詩人對美好生活的寄托和向往,深受壓抑的詩人,他們筆下寫的是餐霞餌玉之趣,卻抒發了當時人的生命意識,道出了人對生命的深層思考,深刻地展現了詩人在社會動亂,思想聚焦時期,追求破滅之后的沉淪,心靈意識喚醒之后的迷惘與痛苦。
曹操的《氣出倡》“解愁腹,飲玉漿”就直接把個人感情“愁緒”與“飲玉漿”相提構成因果,把個人情感的抒發聯系到成仙 ,即飲玉漿。《精列》,因為壽命有“終期”,所以想長生,故“思想昆侖居”,轉而便抒發詠懷之情,“圣賢不能免,何為懷此憂”“陶陶誰能度?君子以弗憂”“時過時來微”等句,把詩人的現實感情一并展現。《秋胡行》中因為“神人共遠游”,引發了詩人對于“人道居之短”的感嘆,最后不免詠懷感慨:
不戚年往,憂世不治。存亡有命,慮之為蚩。⑤
社會的混亂、人世的艱難讓他憧憬神仙世界,但游仙并不能完全平定他內心的不平,他依然關注著社會和人生。
郭璞的游仙詩《雜縣寓魯門》:
……神仙排云出,但見金銀臺。陵陽挹丹溜,容成揮玉杯……燕昭無靈氣,漢武非仙才。
詩歌看似以悠揚的筆調描寫神仙之境,舉杯暢飲玉液,浪漫無比,結尾卻透露出看清現實的無奈。以人間仙境與現實之境做比較,神仙世界的幻想和憧憬,讓他們忘卻俗世煩惱,但仙境是縹緲的,通過食玉煉丹以期達到長生不老飛升成仙終是虛妄,但他們仍然執著追求短暫的快樂。詩人形象地刻畫了自己的內心世界,掙扎但也展示出神仙無憂之趣,透出無奈的理智。更甚至,郭璞的游仙詩慢慢變成了寫成仙以后的悲哀。《采藥游名山》一詩中在仙界遨游看到了“東海猶蹄涔,昆侖螻蟻堆”,隨即產生了“俯視令人哀”的悲傷之情,他的游仙詩漸漸把對仙界的喜歡和憧憬深化為對現實社會和人生的嘲諷。《抱樸子》中記載:
玉屑服之,與水餌之,俱令人不死……令人數數發熱……散發洗沐,迎風而行,則不發熱也……
魏晉士人多傳放浪形骸,苦悶無處排解的士人不再受拘于儒家傳統禮教,他們以與傳統格格不入的方式,去反叛、逃避這黑暗的世界。食玉正如服食五石散,反映了這一混亂時期人們的復雜心理。或者說,此時期的食玉求仙不再只是單純想長生不老,而是期望通過食玉享受到成仙之樂,實際上,對于他們而言,所謂“求仙”只是一種精神寄托。明知求仙虛無,又久被神仙欺騙,物質生活窘迫,精神生活單調壓抑,在萬般無奈之際只好期盼于仙境,可借助虛無縹緲的羽化登仙之想,并不能解脫現實中的痛苦。魏晉文學中士人筆下食玉的運用折射了他們追求生命自由、生命快樂的內心寫照。
食玉既是物質的又是精神的,但其實質再現了士人對現實世界的體悟、對生命存在的思考,其終極目標指向對個體生命的把握、對未來人生的設計與追求。就士人、詩人的個體生命歷程來看,在社會政治黑暗的時候,士人身心受到壓抑、創傷的情況下,士人易出現超世的傾向,如上文所說通過食玉進入一種超世俗的神仙世界。
三、食玉所見的社會思想
(一)佛道思想的盛行
兩漢魏晉南北朝之前,佩玉、祭玉、禮玉等用玉都與儒家密切相關。兩漢之后,儒家禮玉制度漸漸衰落。食玉之風興起,道教之人意識到玉在人們心中有著特殊的位置。玉本在各種神話傳說中塑造的神秘屬性就讓人向往,道家更是充分利用了人們對于玉的信仰,將之吸附到道教思想中加以宗教解釋。與儒家的禮玉用來維護宗法制度不同,道家的用玉重在引導人們看世俗,倡長生,一定程度上來說,道教用玉即兩漢魏晉南北朝的用玉。
在道教中,玉是尊貴的象征。道教中地位最高權力最大的神被尊稱為“玉皇大帝”,簡稱“玉帝” 。此外,還將玉郎用作道教仙官的稱謂,《金根經》記載:
青宮之內,北殿上有仙閣,格上有學仙簿箓及玄名,年月深淺,金簡玉扎有十萬篇,領仙玉郎之典也。⑥
除了仙官之名,道教還以“玉清”作為元始天尊所居之仙境,如陶弘景的《水仙賦》:
迎九玄于金闕,謁三素于玉清。⑦
仙人居住之地的表達還有玉洞、玉殿、玉堂等。除了仙人仙境,玉還被道教用于身體的描述。例如人的身體稱為“玉都”:
閉塞命門保玉都。(《黃庭內景經·費之章》)
生則食玉,死則葬玉,是道教最盛行的用玉。《漢書·楊王孫傳》:
其尸塊然獨處,豈有知哉?裹以幣帛,鬲以棺槨,支體絡東,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為枯臘,千載之后,棺槨朽腐,乃得歸土,就其真宅。
食玉可長生,他們相信死人含玉可使尸身不腐,靈魂不朽,甚至可以轉世或者成仙,為此漢人還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玉葬制度。生前食玉,死后含玉、葬玉等,追根究底是為了生。可以想象,在那個時期人們對于生的渴望是多么強烈。
儒家用玉植根于長期處于封建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與之不同的是,恰逢趕上人們求長生的心理,道家用玉發源于亂世,,這個愿望是世俗的、個人的,而儒家是為政治服務,因此,道家玉文化不能成為玉文化的主流,只是在一個特殊的時期短暫地絢爛。
漢初儒道并重,到后期道家更贏得民心,道家以“自然長生之道”來傳教,追求長生不老,羽化登仙。兩漢魏晉時期戰亂頻繁,民不聊生,人們憂生懼死,更認識到生命難能可貴,道教得道成仙可得永生的宗旨在此時更迎合了人們的心理。士大夫們的文化理想遭到打擊,影響所致,老莊學說為他們開辟了一條新境。稍后的竹林風流人物阮籍、嵇康,更直接以此學說沖擊儒家的刑名禮樂。嵇康的《聲無哀樂論》就反映了他主張音樂脫離封建思想的束縛,音樂是客觀存在的。雖所談為音樂,但也能看出不再是對儒家學說的認同,而是一個新的顛覆。
《南史·顧歡傳》記載:
今之道家所教,唯以長生為宗,不死為主,其練映金丹,餐霞餌玉,靈升羽蛻,尸解形化,是其托術,驗之而竟無睹其然也。
道家倡導長生,他們相信食玉煉丹可得道成仙,長生不老。因此,道教在當時得到廣泛傳播。
佛教在這個時期也得到極大發展。佛教忌諱殺生,對正處于戰亂,哀生懼死的人來說,佛教成了他們較好的心靈寄托和歸宿。隨著佛教的傳入,對玉的使用亦受到佛教的影響,出現了與佛教相關的玉器,具備了佛教思想的特質,開始是玉像,玉佛,隨后便出現了玉飛天、玉瑞獸等。佛教影響下對玉的使用讓人們不安定的心得到了歸屬。
兩漢魏晉時期的食玉,之所以一反先前的儒家用玉是因為儒家的入世思想大多已經不符合當時的人們,百姓哀生惡死,士人放蕩不羈,詩人們在戰亂中更容易感受到這混亂不堪的戰亂所帶來的精神創傷,因此產生了對個體生存的強烈追求,由崇儒轉向崇道,尚實轉向尚虛,通過服食仙藥以期達到延年益壽甚至長生不老飛升成為神仙,推動了佛道思想的傳播。
食玉為當時的詩歌作品提供重要的素材和靈感,反映了當時文人內心深處之訴,亦反映了食玉此行為在此時期盛行時背后的社會風氣和思想。因此,兩漢魏晉南北朝的食玉不可忽視。
注釋:
①呂思勉:《武帝求仙秦漢史》,江蘇美術出版社2009年版,第654頁。
②③④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4320頁,第4218頁,第4330頁。
⑤曹操:《曹操集》,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1-8頁。
⑥⑦趙匡為:《簡明宗教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版,第416頁。
參考文獻:
[1]周裕鍇.中國古代闡釋學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9.
[2]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8.
[3]胡大雷.文選詩研究[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4.
[4]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M].北京:中華書局,1988.
[5]呂思勉.武帝求仙秦漢史[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9.
[6]許結.漢代文學思想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
[7]江南.道教與玉文化[J].世界宗教文化,2008,(02).
[8]袁曉聰.散點透視中國古代詩歌與玉文化[D].南京師范大學,2021.
[9]盧亞斐.魏晉服食風尚的文學顯現[D].西北師范大學,2005.
[10]肖婷.魏晉南北朝玉文化及詩歌創作[D].南京師范大學,2012.
[11]呂建昌.論歷史上的食玉之風.學術月刊[J],2004,(02).
作者簡介:
黃菲菲,女,漢族,中國古代文學2020級在讀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