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梅
(天水四零七醫院股份有限公司創傷手外科 甘肅天水 741000)
鎖骨骨折是較多發的一種肩部損傷,在全身骨折中占比約為6%[1]。致傷后,患者通常會出現皮下淤血、肩關節畸形、局部腫痛或壓痛等癥狀,對其日常工作及生活影響十分不利。內固定手術對鎖骨骨折的處理效果較好,但影響因素較多,患者常伴有較重的不良情緒,易導致治療依從性下降,進而影響康復效果。常規護理雖可滿足鎖骨骨折患者手術期間的基本需要,但并未過于注重對患者身心的調節,干預效果較有限[2]。心理綜合護理整合了多種干預措施,是基礎護理的強化,能夠為患者提供全方位、多樣化的護理服務,最終達到促進患者功能恢復、改善其生活質量等作用[3-4]。現為探究該護理策略應用于鎖骨骨折患者的干預效果,本文以200 例鎖骨骨折患者為例進行了相關研究,具體示下。
選取2019 年9 月~2021 年9 月在我院接受內固定手術處理的200 例鎖骨骨折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歸為兩組,對照組100 例,其中男性55 例,女性45 例,年齡最高72 歲,最低28 歲,中位年齡值為(45.38±7.43)歲;損傷部位:61 例位于左側,39 例位于右側。觀察組100 例患者中,男性52 例,女性48 例,年齡最高70 歲,最低27 歲,中位年齡值為(44.97±7.28)歲;損傷部位:57 例位于左側,43 例位于右側。兩組間的基線資料(性別、中位年齡值以及損傷部位等)經統計軟件SPSS20.0 處理,顯示P>0.05,可做對比。
納入標準:(1)經臨床體征、CT 或X 線等檢查確診;(2)精神狀況良好,可正常交流;(3)已簽署研究相關知情協議。
排除標準:(1)伴內科重癥;(2)合并其他骨折;(3)嚴重精神疾病或昏迷;(4)處于特殊生理期(如妊娠期等)。
1.2.1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包括病房定期通風和消毒,給予入院宣教,注意關注患者病情狀況,叮囑患者按時服藥,對癥處理并發癥等措施。
1.2.2 觀察組。基于對照組的干預條件實施心理綜合護理,包括:(1)心理護理。利用訪視、查房等時間增加與患者的交流,針對患者表現出的心理問題給予疏導和安撫,對其提出的合理訴求盡量予以滿足,護士對患者家屬進行有效陪護的宣教,使其能對患者進行有效陪護,同時指導患者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如聆聽音樂、拉家常等)排解負性情緒,以穩定心態,保持情緒愉悅。(2)適應性練習。術前1~2d對患者開展手術體位適應練習,一般為仰臥姿勢,肩部由軟枕稍微墊高,頭部偏向健側,每次練習30min,每日1~2 次。(3)體位干預。為患者取舒適體位,一般術后2 周內應取半臥位,并指導患者家屬給予局部按摩,給予軟枕墊在主要受壓部位,以減少壓瘡發生;待其腫脹、疼痛基本緩解后再改為平臥位。指導患者佩戴前臂吊帶的使用方法,并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指導患者何時下床活動,如何預防體位性低血壓。(4)疼痛管理。綜合評估患者的術后疼痛癥狀,明確其產生疼痛的原因、部位、嚴重程度及性質等,再給予針對性止痛。如切口牽拉痛者,應重點加強正確咳嗽、排痰訓練,囑患者每次咳嗽前用手輕按切口,避免過度牽拉切口加重疼痛;術后早期出現組織腫脹者,可為患者提供冰袋冷敷等。同時指導患者通過調整心態、聽音樂、看電視、玩游戲等轉移注意力措施進一步減輕疼痛。(5)階段式康復訓練。術后鼓勵患者盡早進行肢體康復訓練,術后24h~3d,可指導其練習患肢鐘擺運動,每次約10min,每日3~4次;待切口愈合良好,且基本無局部腫脹問題(約在術后第4d),可指導患者練習墻邊站立,每次持續10min,每日練習3~4 次;部分術后第4d 切口未正常愈合者,可練習收肩、伸背等動作。
(1)心理狀態[5]:以焦慮自評量表(SAS)以及抑郁自評量表(SDS)作為評價工具,對患者干預前后的焦慮及抑郁狀況做測評,2 項量表計分均為20-80 分,分值與焦慮或抑郁程度呈正向關系。(2)生活質量:以世界衛生組織生命質量評估量表-簡表(WHOQOL-BREF)[6]作為評價工具,對患者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做測評,包括心理、生理、環境影響和社會關系等維度(26 項),計分0-100 分,得分與生活質量的改善呈正向關系。(3)并發癥:統計兩組出現肩周炎、切口感染以及畸形愈合等并發癥的患者例數及其占比。
運行SPSS20.0 軟件程序,對計數資料做卡方檢驗,對計量資料做t 檢驗,完成后以率(%)的形式記錄計數資料,計量資料由()格式記錄,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心理狀態(SAS 與SDS 量表)評分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該2 項心理狀態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數據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間心理狀態評估結果(,分)

表1 兩組間心理狀態評估結果(,分)
SAS SDS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100 58.26±3.41 37.41±2.87 59.25±3.96 38.25±3.10對照組 100 58.03±3.55 39.88±3.02 59.11±4.06 41.82±3.97 t 0.467 5.928 0.246 7.087 P 0.640 0.000 0.805 0.000組別 例數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心理、生理及環境影響等評分接近,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心理、生理、環境影響以及社會關系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間生活質量評估結果(,分)

表2 兩組間生活質量評估結果(,分)
例數 心理 生理 環境影響 社會關系100 50.34±5.41 41.30±5.08 43.58±4.97 45.82±5.12 100 50.58±5.29 42.31±6.79 44.01±5.33 45.93±5.18 0.317 1.191 0.590 0.151 0.751 0.235 0.555 0.880 100 75.98±6.77 70.09±5.92 68.75±6.14 74.37±6.85 100 70.35±7.82 63.45±7.34 65.62±6.68 68.43±7.24 5.443 7.041 3.449 5.959 0.000 0.000 0.000 0.000組別干 預 前 干 預 后觀察組對照組t P觀察組對照組t P
觀察組術后發生肩周炎、切口感染等并發癥的患者總占比為7.00%(7/100),低于對照組的發生總占比16.00%(16/100),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間并發癥記錄結果[n(%)]
鎖骨是上肢帶的重要構成部分,其位于肩峰與胸骨柄中間段皮下,形狀與“S”形相似,對上肢以及軀干主要起撐桿作用,由于解剖結構較特殊,故而極易在劇烈外力的撞擊下發生骨折。內固定手術雖然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肩關節功能,但出于對該術式的不了解,加上短期內康復效果不明顯、功能恢復需要較長時間等,患者多數會產生較重的負性情緒,會降低治療依從性,甚至影響到康復效果。因此,鎖骨骨折術后有必要開展合理的護理干預。
心理綜合護理是現代護理學提倡的新型護理模式之一,其能夠通過對患者心理、軀體疼痛、體位以及肢體功能等多個方面的干預,幫助控制皮下淤血、局部腫痛等癥狀,提高干預成效[7]。鎖骨骨折患者在住院治療期間會受到多種因素影響,研究認為,常規護理內容較基礎,且重點是針對患者疾病的干預,并無法充分考慮到患者的其他護理訴求;而心理綜合護理提供的服務較常規護理更全面、更細致,故而能夠更好地服務于患者,滿足其身心需要[8-9]。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采用心理綜合護理干預后,該組患者的SAS 量表、SDS 量表均出現明顯減分,該數據與對照組的測評結果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心理綜合護理模式的開展,有助于改善鎖骨骨折患者的心理狀態,增進其治療信心。本研究還發現,觀察組干預后發生各種術后并發癥的患者占比也明顯下降,并發癥發生總占比低于對照組(P<0.05),其原因可能是心理綜合護理中的各項措施能夠有效減輕各種因素對患者造成的不良應激刺激,如循序漸進的康復訓練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少肩周炎等并發癥發生;體位護理中定期按摩、墊軟枕等措施可避免皮膚長時間受壓,進而降低了壓瘡發生風險等。
綜上所述,心理綜合護理模式的應用,能夠顯著減輕鎖骨骨折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減少各種并發癥發生,促使患者術后生活質量提高,整體干預成效較好,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