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育銘 魯迅美術學院
在幾千年的歷史中,各個時代都有雕塑的印記。作為一種造型藝術,在一個雕塑作品的制作過程中,除了需要創作者新奇的想法、源源不斷的靈感之外,更離不開材料的選擇,如石膏、金屬、木材、樹脂、黏土等,每一種材料都有獨特的性能,只有合理地選擇材料,才能使材料和藝術家的創作想法相統一。本文圍繞不同材料對雕塑創作延展性的影響、個人創作中對材料的運用這兩個部分,淺談不同材料的特性對雕塑創作的影響,從而使材料在雕塑創作中發揮更大的積極作用。
1.不同材料的特性給創作帶來的靈感
藝術家可以在兩個極端之間選擇材料,要么是將材料精雕細琢,讓它看起來像是別的什么,要么去強調材料本身的特質,無論選擇哪一種方式,都需要對每種材料的特質加以思考。每一種材料都有獨一無二的特質,這種特質是藝術家必須了解并給予尊重的。綜合選用不同的材料,都要有特定的使用方式和與它們特質相關的知識。我們所運用的材質種類越來越多樣,我們需要對不同材質的特性進行梳理,通過分析其肌理來表達不同的雕塑語言。材質在雕塑創作中十分重要,在不同的高新技術下材質會擁有無限的可能性,創作者會在創作中運用不同的材質使自己的作品更富有多樣性,從而迸發更多靈感。不同的材料會使雕塑創作產生各種可能性,不同的材質都具有可變化的潛力,一個事物可以用不同的材質展現出來。例如石膏雖然難以做出柔弱的感覺,但是石膏的衍生物如石膏繃帶就容易達到這種效果。廣泛的材質使創作擁有無限的可能,使創作者更加容易迸發靈感。不同的材質與表面呈現的效果就像戴著神秘的面紗,能吸引人們的目光,不同材料的獨特性也給制作帶來了更多可能性,材料的天然質感和先天優勢使作品展現出其他材料無法具有的美感。
2.不同材料天然的質感給創作帶來的獨特美感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人們很容易見到形形色色的雕塑藝術品,其中蘊含創作者的智慧與愿望。創作者可以通過大自然的力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材質就是自己手中的畫筆,對創造的作品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傳統的雕塑擁有材質多樣性的選擇。作品的肌理指的是作品的表面特征,如果我們去觸碰它就能感受到這種特征,如尖銳、粗糙、平滑等,這種觸覺特征是吸引人們觀察這個作品的原因之一。當我們無法觸摸這個作品時,也可以通過視覺獲得相同感受,但可能會被肌理欺騙,創作者可以使用視覺的肌理進行創作,這叫作“愚弄眼睛”。美國藝術家Will Ryman的《鳥》就是運用了各種材料,給他的作品帶來了獨特的美感。
1.不同材料的特性
創作者在制作的過程中會發現每種材料都是不一樣的,這種差異性會給創作者的創作帶來新的靈感,所以,了解每一種材料的特性是進行作品創作的首要前提。例如黏土是一種可塑性很強的材料,從很早的時候就被應用于三維創作,這種材料有的時候很柔軟,可以被隨意捏制,干的時候又很脆,燒制之后就可以變硬且相對耐久,還可以在上面涂釉料。黏土經常被用作塑造人像的材質,以前羅丹的模特在他的寓所里走動的時候,他會用黏土快速地抓住其體態動勢,之后再用雕刻大理石的方式慢慢創作出來。
蠟也是一種可塑性很強的材料,只需要稍微加熱就可以軟化,有時只要用手去揉搓,就可以擰扭、改變和彎曲而不會發生斷裂。添加的蠟塊可以很容易依附在基礎作品上。創作者將小蠟塊加在適合的位置,或者將要依附的表面加熱一下,使其在不變形的情況下粘連起來,就像是黏土一樣,蠟的最終創作形式可以是粗糙的,也可以是光滑的。埃德加·德加做了一套小型蠟雕,就是把小蠟塊不完全地依附在形體輪廓上,不只是創造有趣的肌理,這個作品也表達出一種自然的感覺,突出了形體的生動性,仿佛作品剛剛從創作者手中完成,我們甚至還能從上面看到作者的指紋。這些作品后來被鑄成青銅像,因為暖和的天氣很容易破壞作品的形體,而青銅保留了這種作品的鮮明特征且更容易保存。
石膏和水泥可以用手和簡單的手工工具直接進行塑造,雖然它們都需要一個內在架子,通常用金屬絲、木頭、泡沫塑料進行填充,然后在表面附著石膏和水泥等材料進行創作。石膏和水泥在與水接觸后會產生反應,最開始會具有極大的延展性,以流體的狀態存在一段時間后會在短時間內變得非常堅硬。例如,羅丹的石膏像《戴花帽的年輕姑娘》,他用尖頭工具在石膏潮濕時刻出明顯痕跡,創造出一縷縷頭發和帽子上的人字形紋樣。晾干后可以進行鑿刻和銼平磨光,可以在混合物中加入顏料著色,還可以在最外層加入沙子、大理石碎片等,以獲得想要的肌理效果。
2.不同材料的質感給制作帶來的先天優勢
創作者在制作的過程中雖然受到材料制約,使作品的細節刻畫難以實現,但是材料具有的天然優勢會在同等條件下彌補不足。通過合理地利用大自然的力量,使之與創作者的理念相結合,將材質天然的細節保留下來,再經過后期的加工方式彌補材質的缺陷,最終使作品得以更好地呈現。藝術家為了創造出不同的肌理效果,經常會在材料的表面進行加工處理。出于各種需求,藝術家會通過磨光、敲打、編制等加工方式處理各種材料。通過肌理的處理不僅可以創造形式,也有可能是強調形式或是抑制形式。不同的材質能帶來新的展示概念,促進了藝術家審美觀念的變革,開始用材質表達創作者的審美取向。使用不同的材質創作出不同形態的作品是現代世界藝術的主流,創作者根據材料天然的質感,通過后期的加工,使作品展現出一種獨特且豐富的美感。這就是不同材料天然的質感給制作帶來的先期優勢。例如在發現銅難以和石膏結合的時候使用特別薄的銅片進行幾乎無縫的銜接,材料的延展性使作者在思考創作的過程中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讓作品多了很多精彩之處。
3.在制作中運用多種材料,豐富作品的主題
創作者通過分析不同種類材質的肌理來表現一個有生命的東西,這些不同的藝術材料使創作者想要表現的理念也更加多樣化。運用不同的材質可以使創作者做出更加多樣化的作品。例如用隨手撿到之物創造藝術品,即將原本并不是藝術品的東西作為材料,只不過因為它的審美特性或者有個人的意義而被收集和創作。縱觀歷史長河,過去人們通過非藝術物品的美將自己獨特的愛好表現出來,如今這種行為已經被認為是一種藝術形式。有些時候,這種表現形式與構造完全無關,僅僅是對一件隨手撿來的東西感興趣而已。有時,作品的主體部分是用藝術的方法和媒介制作的,將隨手撿到的物品通過編織、打結、粘連和系扣的方法依附在上面。隨手撿到的物品可以通過整合創作成一件作品。這些作品通常是將整體形式與物品原來的特性互相融合,給人詼諧幽默和意味深長的感覺。總之,這些作品體現的是藝術家意想不到的構思及整合隨手撿到之物的想象力。
作品是傳統技術和新穎材料的結合。在展現每個作品獨特的自然美感的情況下又使用了新穎的材料,使作品展現了更大的魅力。筆者三個作品的外表都呈現一種游離在抽象與具象之間的形態,即遠處就能看出這是什么,但是近距離看又會發現每個地方不是具象的,用一種寫意的方式來表達作品的魅力。如圖1所示的作品《玄針》,外面是用石膏制作的、蝌蚪在蛻變成青蛙的過程中展示的一種形象,表現出一種稚嫩又飽滿的形態,暗示作者年少稚嫩;在雕塑的中心打磨出一個鏤空的中心,里面用泥塑打造一個偏具象的青蛙,寓意是一個少年歷經千難萬阻不斷地打磨自己,提高對自己的要求,最后蛻變成自己夢想中的樣子,用蝌蚪和青蛙來突出一種蛻變的感覺。再使用軟管燈讓整個作品具有一靜一動的神秘感,使整個作品給人一種既新穎又發人深省的效果。如圖2所示的作品《月鱧》表面使用了特殊的鋁,整體上擁有了韻律感,同時也將鋁的質感通過后期的加工完好地保留在作品上,用天然的感覺來體現整個作品的細節,讓人在觀看的時候根本看不出這個到底是使用什么材料做的,可以更好地激發觀眾的欲望,讓他們思考作者的內心想法,從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含義。外表和鏤空的內心都是以魚的形狀來表達,寓意一往無前的品格,表面靜止的大魚和里面游動的小魚一靜一動,相互呼應,使作品更加引人思考。再如圖3所示的作品《封夷》,形似人,整體上利用石膏繃帶本身的特性來表現一種風的韻味,外表又用極薄的銅片進行加工,完美地和石膏繃帶融合,使作品更加富有神秘感,看著像是翱翔于天際之間;雕塑的中心用泥做了一個偏向寫實的心臟,寓意自己無論飛得多高多遠也要懷揣一顆赤子之心。為了不破壞作品最開始的正負形理念,把心臟注入透明的樹脂材料里,通過這種材料更加容易讓觀者看到作者想要表達的內涵,使作品擁有一個人們都熟知且深刻的含義。利用新穎材料來抓住人們的眼球,更容易理解作品表達的深刻含義。

圖1 《玄針》綜合材料 張育銘 /作

圖2 《月鱧》綜合材料 張育銘 /作

圖3 《封夷》綜合材料 張育銘 /作
每種材料都可以呈現自身特性,也可以通過后期制作加以改變,比如一塊木頭,雖然它不再是樹的一部分,但仍然有一個越來越大的年輪,它被制作、彎曲、切割,反彈的性質將得到很好的呈現。每塊石頭都有自己的結構,如顆粒、晶體、裂縫,創作者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不是隨機選擇創作方法。鐵容易生銹,而銀具有滲透性,在尊重材料天然質感的基礎上加強它們的特性。要理解這些生動的品質,并在創作中加以使用,這是每個藝術家和工匠的任務。這是需要他們一生去完成的任務,因為沒有人能掌握地球上所有材料的特性。事實上,又有誰會這么做,僅掌握一種材料已經很困難了。另外,你要知道多少技術是一個問題,你想要改變的又有多少,如果材料還活著,會回應你給它們施加的壓力。藝術家在雕刻、修剪并最終呈現自己的作品時,這個工作也改變了藝術家。
本文就不同材料對雕塑創作延展性的影響進行研究,說明了在雕塑創作的眾多環節中,材料在雕塑創作中充當重要角色,其對雕塑的后續創作起著重要作用。只要解決材料使用上出現的難題,就可以提升作品的高度,這就是材料對雕塑創作延展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