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賓 海南省博物館
西沙群島是位于南海諸島偏西部的一個大群島,是中國與中南半島、南洋群島及印度洋沿岸各國和地區進行經濟往來的南海航道要沖。在海上絲綢之路南海航線這片廣闊的海域上留下豐富的文化遺產,它們是見證中國最早開發經營南海諸島的珍貴文物資料,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
西沙群島發現的這些文物,按質地可以分為陶器、瓷器、銅器和石雕制品四大類。其中,瓷器數量多,其余三類文物數量較少。
陶器數量甚少,僅有泥質陶和釉陶兩種,都是采用輪制方法加工制作,素面無紋飾,還有一些罐、瓶的破碎殘片。
小坩杯(如圖1)器體很小,形制相同,小直口,斜直壁,近圜底。口徑 3~4厘米、底徑1.5~2厘米、高 3.6~4.5 厘米。

圖1 小坩杯
醬褐釉小口罐1 件,小口,圓唇,卷沿,短直頸,溜肩,鼓腹,平底稍內凹。口徑 3.5厘米、底徑 8.4厘米、高 7.8 厘米。另有 1 件,小口,圓唇,卷沿,短束頸, 圓弧肩,近球腹,平底,口徑2厘米、底徑 3.7厘米、高 6.7 厘米。
西沙文物普查發現的陶瓷器可分為島嶼采集和打撈出水兩大部分。島嶼采集的瓷器一般都散布在沙灘上,未受到海水浸泡,故其表面較干凈光滑,能夠識別質地和器形。而打撈出水的瓷器因長期沉沒在海水中的礁盤上,器物表面已黏附白色珊瑚石物質,少量還被珊瑚石全包裹著,要經過一定的修復技術處理,才能辨認其原來的質地、器形和紋飾圖案。
瓷器按其釉色不同,可分為青白瓷、青瓷、青花、白瓷、黑釉和醬釉等。其中,以青瓷最多,青花瓷次之,其余的則較少。器形主要有碗、罐、壺、盤、盆、瓶、洗、盒、碟、軍持、杯、盂和器蓋等,它們都是中國古代絲綢之路上陶瓷貿易的傳統外銷商品。瓷器時代,從五代起,歷經宋、元、明、清,直至近代都有,其中,又以宋、清兩代瓷器居多,明代次之,元代很少。所有瓷器商品全都是產于我國廣東、福建、江西、浙江、湖南等地的民間窯場,有的還是江西景德鎮窯和浙江龍泉窯等名窯的產品。
青白瓷數量不多,大都為瓷器殘件。青白瓷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間,又稱影青。胎質一般較細,胎色灰白,施釉較薄,且掛釉到底,釉色一般為泛青灰或泛青黃,其中有的是屬于精瓷品。器形主要有碗、杯、盒、盅、碟、瓶、器蓋等, 所施紋飾有蓮花紋、牡丹紋、蓮瓣紋、菊瓣紋、纏枝花卉、瓜棱紋、水波紋等,施紋方法以模印和刻劃為主。青白瓷以宋代最多,產地主要是江西景德鎮窯、廣東西村窯、福建德化窯等民間窯場,其中青白瓷精品都是景德鎮窯所燒制的。
碗(97HNB:0669),口沿殘缺,器體內外壁釉面開冰裂紋。芒口且外撇較明顯,近斜直壁,圈足較矮。口徑 14.2厘米、足徑 5.2厘米、高 8.3 厘米。
瓶(97XB:240),釉面帶有冰裂紋,口沿稍殘。盤口略外撇,直頸頗長且斜下,平折肩,斜弧腹且較長,下端內收,圈足外撇。頸部飾十多道細弦紋,腹部素面。口徑 3.7厘米、足徑 4.4厘米、高 14.5 厘米(如圖2)。

圖2 青白瓷盤口瓶(97XB:240)
小盅(97HNB:06397),口沿微殘。近圓唇,小敞口,斜直壁下收至圈足,素面。口徑 4.1厘米、足徑 2厘米、高 2.2 厘米。
香爐(97HNB:06656),殘半。近筒形,圓唇,口沿略外折,直壁,內底平,原飾有三乳突足,現僅存一足。器身中部和近底部飾有兩道凸弦紋。口徑 10.8厘米、足徑 4.9厘米、高 7.4 厘米(如圖 3)。

圖3 青白瓷香爐(97HNB:06656)
發現的青瓷器數量居多,除有少量完整器物外,大部分為瓷器殘件。青瓷釉色一般以青綠、青黃、青灰多見,大部分器物施釉較厚,有的還有流釉現象,有的有冰裂紋。胎色灰白,因在海水中長期浸泡,有的器物表面釉色已有所變化。器形主要有罐、碗、盤、盒、洗、缽、碟、壺、盂、瓶、盆等。部分青瓷器內外壁飾有花紋,外壁一般施蓮花紋、蓮瓣紋、菊花紋、纏枝花卉、瓜棱紋、弦紋等, 內壁多飾蓮花紋、菊花紋、魚紋、云紋等,施紋技法一般采用模印和刻劃。青瓷器多見于宋代,元代次之,明、清兩代則較少。其中,宋代青瓷器產地主要有福建閩南地區和廣東、浙江等地民窯,而青瓷器中的精品則是浙江龍泉窯所生產的。
盤(97HNB:06696),殘盤,圈足底。盤內平底原模印二條首尾相對的大鯉魚紋飾,現僅殘存一條,稍凸出底面,線條流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殘高5.2厘米。
壺(96XB:239),口部、流、把皆殘,器身上有二小孔。小直口,直流,短頸,斜溜肩,鼓腹折成上下兩部分,矮圈足。上腹部有兩周弦紋,壺身外壁模印水草紋。殘口徑 4.4厘米、足徑 6.5厘米、殘高 7.8厘米。
粉盒(97XB:104),口沿殘缺,器形稍矮。子口往上稍斜,直壁,往下內折成平底。盒身刻一周菊瓣紋。口徑 9.9厘米、底徑 6.2厘米、高 5.6 厘米。
洗(98XB:144),施青黃釉,釉面有冰裂紋。內底施一周弦紋,素面。口徑13.4厘米、足徑 4.6厘米、高 3.7 厘米。
缽(96XB:56),口微殘,器形較小。平唇,近直口,口沿近內束,折腹,平底。近口沿處飾一對短管狀小耳。器身刻劃數道弦紋。口徑 7.5厘米、底徑 3.6厘米、高 3.9 厘米(如圖4)。

圖4 青瓷折腹缽(97XB:56)
在西沙文物普查采集、征集及出水的遺物中,以青花瓷數量居多,除少量完整器物外,絕大部分都為瓷器殘件。其質地一般多為灰白胎,少量為白胎或灰胎。器體內外壁皆施透明釉,一般都及底,僅少量不及底。器表釉層厚薄有別,少量釉厚的有冰裂紋。繪畫的青花色調一般呈微藍,另有少量深藍、灰藍等,色澤不是很濃艷。青花器形主要有罐、碗、盤、碟、杯、盒、盅、器蓋等,其中以碗的數量最多,次為盤、碟,其他器形則較少。青花紋樣較為簡單粗放,大致可分為花卉、植物、動物、山水、人物等幾類,另在有的器物底足部繪有字款、花押款或押章等。青花瓷器時代是以明、清兩代居多,元代甚少。
碗(97XB:168),口沿稍殘。圓唇,近斜弧腹,圈足。碗內壁口沿下有一圈青花弦紋,外壁繪青花“喜”字和水草紋,碗心雙圈弦紋內繪一青花“玉”字。口徑 11.5厘米、足徑 4.3厘米、高 5.1 厘米。
盤(96XBUWI:39),盤殘件。敞口,寬折沿,弧腹,大矮圈足。外壁口沿飾青花八寶紋,腹部繪折枝花卉紋,內壁口沿飾二道青花弦紋,底邊飾一周青花如意云紋,盤心繪青花團花紋。足徑 16厘米、高 6.5 厘米。
瓶(97XB:160),殘瓶底,器壁較厚,白胎,胎質細密。平底較大,近底部繪飾青花弦紋、水草紋。底徑 17.6厘米、殘高 7.5 厘米。
碟(97HNB:06324),碟口已殘,器物內外壁附著較多珊瑚石凝結物。敞口,口沿稍寬且外折,斜弧壁,圈足甚矮。口沿內壁有一圈青花弦紋和花卉紋,碟心底部和外壁繪青花花草紋。口徑 15.2厘米、足徑7.7厘米、高 2.5 厘米(如圖5)。

圖5 青花碟(97HNB:06324)
盒(97XB:316),圓形盒身,口沿略殘。矮子口,弧壁,平底稍內凹,器身繪青花紋飾。口徑 5.5厘米、底徑 3.9厘米、高 2.3 厘米。
盅(96XN:37),殘大半,器形較小,薄胎,胎質潔白,造型規整。尖唇,小直口,直壁,矮圈足。外壁繪有青花山水與“平橋人喚渡,撐出小舟來”詩句。口徑 5.7厘米、足徑 3.8厘米、高 3 厘米。
西沙群島文物普查出水多件銅器,分別發現于珊瑚島、浪花礁等島礁礁盤上。因銅器屬金屬器物,質地相對較為堅硬,在海水中不易被海浪沖擊拍打破碎,故器物大都保存較好。銅器質地可分紫銅和青銅兩種,器形主要有盤、器座、缽、杯、鎖、弓簧及銅錠等。
銅盤(97XB:322),中型銅盤,完整,器身附有少量珊瑚石膠結物,內底鏨刻纏枝花鳥紋。口徑 24厘米、底徑 16.5厘米、高 4.5 厘米(如圖6)。

圖6 窄沿銅盤(97XB:322)
銅器座(97XB:351),大型銅器座,器身附有少量珊瑚石膠結物。口徑 22.5厘米、底徑 24.6厘米、高 14.5厘米。器形為上口小、下口大,中部呈亞腰形,內空,器表均為素面。
銅鎖(97XB:367),長 9.8厘米、寬 3.5厘米。質地為黃銅,形體有大、小之別,器形基本相同。平面近長方形,鎖身呈長“凹”字形,中間置一根長圓條狀鎖舌,開鎖孔在另一端的側面。
石制品很少,質地為花崗巖石,通體琢磨,器形較單一,僅有石研缽和石研棒兩種,均完整。
石研缽(97XB:373),口沿邊較寬,近斜弧壁,假圈足。口徑 14厘米、底徑 8.5厘米、高 8.3 厘米(如圖7)。

圖7 石研缽(97XB:373)
石研棒(96XSUWII:10),一端較粗,另一端稍細,皆近呈圓弧形。長 18厘米、直徑 6.3 厘米。
從歷年開展的西沙群島文物普查、復查和島嶼調查中發現文物點分布的地理方位有一定特點,一般皆位于島洲或礁盤的北側或東、西兩面,這應與古代南海絲綢之路航道有必然的關聯。采集和打撈出水的遺物中,以陶瓷器為主,都屬于中國古代南方較著名的民窯的產品,主要是宋、元、明、清各代傳統出口的外銷陶瓷器,是行駛在南海絲綢之路上進行海外貿易商船上的貨物,這從一個側面見證了海上絲綢之路陶瓷貿易興盛的歷史。珍貴的西沙文物,從一個歷史角度反映出南海絲綢之路的興旺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