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玉柱 惠志東
以江蘇省連云港市30名中小學體育教師為研究對象、采用問卷調查與行動研究法,實施2年跟蹤培養,建立了可量化的《中小學體育教師專業發展標準》(以下簡稱《標準》),填補了國內在該領域研究的空白。
一、兩年跟蹤培養30名教師實證一個《標準》誕生
中小學體育教師作為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主力軍,承載著越來越重要的使命,其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決定了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通過查閱文獻,發現汪曉贊、尹志華研制的《新體育教師專業發展標準》,是入職前的體育教師的標準,為規范與引導大學體育教育課程設置與教學而生成;陳雁飛主編的《中小學體育教師專業發展標準》,給出了一個體育教師不同發展階段的框架。兩部標準只是一種宏觀的引領,缺乏微觀層面的可操作性。
基于以上的考量,在縱觀國內外對教師、體育教師的評價的基礎上,依據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標準》《江蘇省體育教師體能標準》等文件,筆者在2016年1月開始研究,以連云港市30名鄉村體育教師為研究對象,用預設的體育教師專業發展標準對他們進行問卷調查與測量,了解他們的現狀,制定并實施兩年周期的培訓方案。另外,通過數據與現實的比較,來檢驗量表的結構、指標、權重的信度與效度。兩年來通過對30名學員進行體育教學技能、運動技能、教科研技能等方面的提升活動,開展行動研究與案例研究,對量表反復進行修改,并找相關專家與域外專家對量表進行評價,最終于2018年7月《中小學體育教師專業發展標準》研制完畢,該《標準》是江蘇省“十三五”規劃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資助課題“鄉村中小學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與策略的研究”成果。
該《標準》在結構合理、賦分科學的基礎上,通過對體育教師的專業發展標準進行精細化的測量,來了解專業發展的內部結構及影響因素,為制定個體專業發展對策提供技術支持,為制定區域性體育教師專業發展方案提供依據。
二、補短板強弱項促發展
(一)職業能力決定著教學水平
該《標準》主要從體育教師的職業特質出發,從整體上構建了通用基礎能力與職業能力兩大體系,分別賦予25分與75分。對兩者的比例劃分,設定時基于通用基礎能力是基本,是體育教師做好學校體育工作的根本,它的權重占整個標準的1/4。而職業能力則是體育教師進行學校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及課外活動管理的必備能力,缺少它,縱然是教育情懷再高尚、基本教育知識再豐富,都不能夠更好地做好體育教育教學工作,它的權重占整個標準的3/4。通過反復推敲和多人驗證,其取值相對合理。在每一個體系中分別由四級指標、分值、觀測要點、評價、總分等五個要素構成,評價主體依據每一個指標與觀測要點、評價標準,結合表現進行評價得分,這就是專業發展質量。經過對連云港市30名體育教師依據該標準打分,能客觀地反映出他們實際的專業發展水平及存在的問題。同時,也佐證了該標準的科學性。
(二)專業情感是體育教師從事教育的底線
1.基礎能力的結構與賦分
體育教師的通用基礎能力包括專業情感與基本的教育知識與技能,分別賦予14分與11分。
專業情感包括敬業精神、專業態度。敬業精神包含對職業的理解與認識、個人修養與行為;專業態度包含對學生的態度與教育教學的態度與行為。體育教師的專業情感是落實“立德樹人”的基礎,是踐行“四有好教師”的保障,是體育教師從事教育的底線。但是,當下體育教師的專業情感整體上還處于較低的水平,制約體育教師的專業發展。針對這一問題,兩年的連云港中小學體育教師的專業培訓,我們通過設計專門的專業情感課程、落實嚴格的培訓過程監控、實施積極的評價機制等,形成與保障體育教師積極的專業情感,有力促進培訓高效開展與自身專業快速提升。
基本教育知識與通用能力是對體育教師從事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它涵蓋了一般的教育知識、通識性知識、班級管理與教育活動、溝通與合作、多媒體的運用。這一部分對于廣大體育教師來講較弱,尤其是班級管理與教育活動,體育教師作為育人的主體,在承擔專業教學以外,還要與其他學科教師一樣,能承擔對學生的教育與管理,不斷提升育人能力。
2.職業能力結構與賦分
(1)體育教學技能結構與賦分
體育教師的教學技能由預設與生成技能組成,分別占12分與18分。結合教學基本要求與新課程標準,在預設技能方面構建了研讀課程標準,鉆研教材,形成大概念下的單元教學計劃,積極研究學生已有的活動經驗與心理,形成相對科學的教學目標等指標。目前,大部分教師在認知上輕視、在行動上缺失、在實踐上存在誤區,導致預設與生成的斷裂。因此,該預設評價標準既是對該方面的診斷,也是對未來學科發展的引領。
教學實施技能即教學操作與把控技能,該項18分,該技能是作為一名體育教師的核心,由基于學情的情境創設技能、組織管理技能、學習指導技能、師生互動技能、學習評價技能構成。該標準提出基于學情的情境創設技能,既是解決目前體育教師短板的切入點,也是促進學科發展的重要突破口;在具體的觀測點上,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實施自主、探究、合作的多元學習方式,形成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等等。尤其是學習指導方面要求具體而恰當,分層指導、關注差異、實施合作練習密度不低于30%等,這些既是課程標準的要求,也是國家戰略的需要。
(2)課外體育管理技能
該《標準》中課外體育管理技能為15分,包括課外體育鍛煉組織技能9分與體質健康管理技能6分。從大的體育觀來看,學生的體育活動不僅在課堂,還在課外;不僅是在學校,還在校外;不僅是在學習日,還在非學習日之中。目前,“綜合干預學生體質”的技能較弱。所以,新時代管控青少年體質健康,提升其健康水平是體育教師應有的基本技能。
(3)運動技能的結構與賦分5F5D94B2-43EB-412E-8445-95E3596069B1
該《標準》中體育教師的運動技能為18分,分為必備類運動技能15分與拓展類運動技能3分。必備類的運動技能設計的項目為籃球、排球、足球5分,田徑4分,體操與武術各3分。
(4)教學研究能力技能結構與賦分
體育教師教學研究技能(6分),在整個體育教師專業技能中所占比例較少,但是,當體育教師從經驗型教師向專家型教師跨越時,教學研究首當其沖。它是以行動研究為主,這與中小學體育教師的工作性質與習慣有關聯,主要涵蓋教育日志(2分)、案例課題研究(2分)、教學反思(2分)。目前大部分體育教師在教科研方面還存在技能缺失、水平低下與認知偏見三大問題,嚴重影響體育教師的專業發展與學科建設。所以,該《標準》為了引導體育教師提升教學研究能力,從觀測點上具體闡明,讓他們立足課堂,扎根操場,從工作中去尋找“微問題”開展研究,把反思撰寫成文章,把問題當成課題進行研究,用研究的思維來促進自身成長。
此外,隨著“互聯網+體育”的發展,該《標準》構建了信息技術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技能(3分)和信息技術共同體(3分)。
(三)按《標準》給自己打分,自我評價成就自我發展
該《標準》是基于量化的技術手段,將所有指標的評價轉化成分數,具有可操作性,在現階段能反映出體育教師的專業發展水準與存在的問題,為體育教師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
體育教師根據自身表現與業績,按照《標準》指標一一對應給自己打分,最終得出每一個指標下的分數與專業發展的總分;專業情感觀測要點被設計成具體的例子,借助該體育教師施教對象、學生與服務的對象、家長進行問卷調查,得出一定的分數,最終折算出該體育教師的專業情感得分(該項總分14分)。
個體通過與某一級指標的小項滿分進行比較,能夠評價出某一指標的發展水平。依據各指標分值來看,能夠尋找到運動技能、教學技能、研究技能等內部結構的發展水平;依據總分結合自身的年齡、職稱、工作年限以及工作區域來評價自身現階段的專業發展水平,為下一步的專業發展確定目標與發展對策。
教研部門、師資部門、名師工作室(培育站)依據該《標準》,在體育教師自評的基礎上,依據相關材料與平時表現進行評價,全面了解個體的專業發展水平與區域、學段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水平,為制定培訓方案與措施提供幫助。該《標準》是轉變培訓思維的有力抓手,是基于標準培訓的理性表達,是讓各級各類體育師資培養的系統化、科學化的重要載體。
需要說明的是,體育教師的專業發展標準,具有區域性、個體性、歷史性的特點,甚至與個性化的體育教師相沖突,不能完全反映出專家型、特級教師、教授級高級教師等專業發展水平,所以,我們在使用《標準》的過程中應具有針對性。另外,該總分不能絕對反映出某一名體育教師的優秀、良好、合格與否等等,因為一名體育教師的績效與學校環境、工作年限、職稱等多種因素有關,故不宜作為對體育教師的績效考核依據。
附件(見表1):
中小學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細則

5F5D94B2-43EB-412E-8445-95E3596069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