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玉祥
未來五年是實現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關鍵時期。“完善教育質量監測制度,健全教育質量評估監測機構,探索建立教育質量監測評價體系,建立教師教育質量監測評估制度……”《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以及國家教育督導委員會印發的《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方案》等國家相關政策文件早已明確。然而,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8年12月,全國僅有28個地市成立了地市級監測機構;91個縣成立了縣(區)級監測機構。以江蘇省為例,省域內有13個地級市,建立了地市級質量監測機構的不足7個。因此,為更高質量地推進區域基礎教育質量提升,精準破解區域基礎教育質量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構建科學的區域基礎教育質量監測體系,扎實推進區域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工作顯得尤為迫切和必要。
一、區域基礎教育質量監測的機構職能與實踐價值
基礎教育質量監測機構是對區域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習質量和身心健康狀況以及影響學生發展的相關因素進行全面系統精準深入的監測、分析與診斷,準確地向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報告區域基礎教育質量的現狀,為教育決策提供信息、依據和建議的專業工作部門。
建立科學的區域基礎教育質量監測體系,對促進區域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建立和完善區域基礎教育質量監測機構,構建國家、省、市、區、校五級教育質量監測體系,是實現未來教育質量監測工作品質化發展、健全教育質量監測制度的客觀需要。
二、區域基礎教育質量監測的管理定位與工作原則
(一)明晰管理思路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教育規律,堅持改革創新,以科學監測、精準診斷、持續跟進、促進改進、優化管理為工作目標,將教育質量監測工作主動服務于南京市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與南京教育名城建設作為重要使命,堅持監測為教育行政決策服務、為區域質量建設服務、為學校特色發展服務、為教師專業發展服務、為學生全面發展服務,構建國家、省、市、區、校五級基礎教育質量監測體系,著力推進基礎教育質量監測現代化,著力提高區域基礎教育的內涵質量,促進教育公平,優化教育結構,為區域全面發展提供專業支撐。
(二)優化管理原則
重視優先發展,強化監測的有效保障注重統籌規劃,堅持質量監測科學發展,有序推進,優先經費保障,優先滿足人員需要。多方積極參與,將質量監測工作與教學改革深度融合,有效健全質量監測項目應用、教育資源精準供給、質量監測系統建設運維、質量監測工作經費科學投入等方面的保障機制。
突出以人為本,著眼隊伍的能力建設把質量監測服務學生發展、學校發展、教師發展擺在首要位置,把促進教育教學改進功能、服務行政決策貫穿質量監測工作全過程,突出質量監測專業人員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能力建設,推動質量監測成為科學質量觀的傳播者、學校教育質量改進的堅定支持者、學生素質全面健康發展的幫助者、教師專業能力提升的服務者以及教育行政科學決策的參謀者。
開展項目實踐,提高監測的工作效能圍繞質量監測的重點任務,堅持服務導向,抓住關鍵環節,推動質量監測相關的項目實踐,把多樣化的監測特色項目實施的流程管理和制度管理作為工作突破口,提高教育質量監測工作的整體效能。
注重分類施策,強化專業的成果引領立足區域的質量監測工作的基礎與發展實際,借鑒國際經驗,定向發力,從而引導學校正確的育人方向和辦學思想,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成就一批學生,發展一批學校,激活一批教師,形成一個健康發展的基礎教育新生態。
堅持創新引領,形成領跑型“南京經驗”加強區域教育行政部門、業務部門的協同創新,完善質量監測的綜合評價體系。注意系統性銜接,努力形成高校專家高位支持與區域質量監測部門主動實踐的新局面,及時提煉與總結質量提升的成功經驗,形成質量監測經驗的南京樣本。
(三)明確管理目標
具體工作目標為:區域基本形成國家、省、市、區、校五級基礎教育質量監測體系,區域質量監測的專業機構健全,質量監測管理制度科學,監測實施通道暢通、區域互補;建成質量監測分析、診斷與評價系統,質量監測隊伍的專業結構與素質能力能夠滿足教育質量監測的發展需要;建立健全質量監測定期報告發布制度,質量監測服務教育行政決策制度,建立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教師專業進步、學校質量提升的質量管理體制機制等;區域基礎教育實現“學段結構合理、區域質量優質均衡,教師職業幸福指數優,學生學業水平成就高,學校辦學榮譽感強,群眾滿意度高”的優質發展態勢;形成主動為教育部門行政決策、業務部門專業指導、區域兩級監測部門工作互補、社會教育第三方評價機構有力支持的良好格局,確保教育質量監測工作保障水平處于區域領先地位。
三、區域基礎教育質量監測的推進舉措與關鍵環節
完善制度建設與履職盡責規范的制度有利于保障質量監測工作的有序、有效開展。明晰區域教育質量監測的功能與任務,制定市級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的部門職責,完善質量監測中心專業人員的崗位責任。比如,落實市級教育質量監測規劃,制定推進南京市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工作的實施意見,形成質量監測報告制度、分析反饋制度、學習培訓制度、專題調研制度、監測專家聘任制度以及監測工具研發保密制度。
強化隊伍建設與工具研發區域教育質量監測中心要加強監測指導專家隊伍、技術支持保障隊伍、數據分析診斷評價隊伍、監測工具研發隊伍的持續建設,為質量監測實施提供專業保障與智力支持。區域教育質量監測中心有計劃地選配相關專業人員。同時,要規范課程實施,不斷樹立“四種意識”,即數據意識、證據意識、診斷意識與改進意識。
科學實施監測與質量監督區域質量建設需突出質量監測分析診斷、問題預警與教學改進功能,推動區域教育監測工作的規范落地。要創新質量監測的機制建設,完善監測的試點改革制度,激發基層首創精神,深入挖掘質量監測綜合改革的基層創新經驗。
有序系統診斷與風險干預在建立監測數據信息采集點的基礎上,研發集質量診斷、學業評價、綜合評價、體質心理健康監測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質量分析、診斷與評價系統。實現全方位多角度綜合評價、多主體綜合性分析反饋、“追蹤式”發展性評價,還能實現數據采集、數據分析、數據導出、數據可視化、生成線上報表和報告等多種功能。比如,通過學業質量監測與評價系統的研發,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常態化、追蹤化的學科測評與非學科測評(測試+問卷),支持獲取在線分析報表和報告,全面了解制約學校教育質量發展問題(包括學業質量和學生學習結果影響因素分析),有效落實對學校教學中薄弱問題的精準干預,學生學業失分點的個性補償,實現輕負高效,差異發展。
實施項目管理與任務驅動圍繞質量監測的任務,結合質量建設的個性需求,分類實施、分步開展各具特色的質量監測項目。各類監測項目的實施,規范遵循“解讀報告、找準問題;專項調研、分析原因;制定措施、綜合施策;督導評估、持續推進”工作流程,努力提高項目實施的成效。
穩步科研跟進與課題研究加強質量監測重大領域關鍵問題的研究。通過監測專家的科研指導,經驗的梳理,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不斷深化對質量監測的內涵與專業功能的深度理解,同時通過課題研究,可以不斷學習評價理論,拓展研究視野,進而有效提升參與質量監測工作的專業團隊的科研能力。市級質量監測中心可以制定有關質量監測的課題研究指南,組織動員學校開展重大項目或微課題項目研究。質量監測中心專業人員要及時指導基層學校開展質量監測課題研究,規范課題過程管理,保障課題經費,促進形成更多有價值的質量監測課題成果,積極參加國家、省、市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評選。
開展高端研討與項目拓展加強質量監測經驗的多層面交流,有利于促進質量監測工作經驗交流和共享。區域教育質量監測中心根據質量監測工作實施進程以及階段研究成果,可以采取自主承辦、參與活動兩種范式,精心策劃系列化的活動主題,組織開展不同層級與范圍的質量監測高端研討與項目活動。高端研討和項目活動可以圍繞質量監測與教學評價方面的難點、熱點問題,進行針對性的研討,利用教育質量評價第三方專業機構的專業智慧,汲取同行經驗,拓展研究思路,實現質量經驗的共享與監測工作的共進。
聚焦經驗總結與示范輻射質量監測工作需要在成功和失敗的質量監測實踐中,積累、篩選有效的監測經驗,形成專業論文在期刊發表或在不同研討會上交流。比如,南京市秦淮區總結提煉的監測經驗在國家教育行政學院主辦的《中小學校長》2018年第8期上發表。客觀上說,及時提煉與總結的質量監測經驗,借助新媒體工具及時發布與質量監測研究相關的典型經驗與研究成果,能夠擴大質量監測經驗的示范與輻射效應,同時促進質量監測專業人員主動思考,勤于總結,形成富有學校特點、區域特色的質量監測經驗,供質量管理者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