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一帆 朱 怡 陳雨靈 陳沛沛 張曉東
(長沙醫學院,湖南 長沙 410219)
為了響應黨的十八大號召,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探索提高醫學生研學創新實踐能力培養水平,教師利用學校生命科學館椎骨標本資源,通過組織在校醫學生申報和實施湖南省教育廳資助的“622例成人脊椎骨標本退行性變分類考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的實施,使項目組的同學,不但對人脊椎骨標本退行性變的臨床分類等科學內涵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而且在實施人體科學考察活動、科學資料采集處理分析、論文撰寫發表等研學實踐能力多方面均有所提高。鑒于近年來,在高等院校醫學本科生的教育中,有關如何提升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日益重要,但討論有關大學生開展研學創新獲得的科學發現和研究進展的信息比較多,而反映醫學生開展人體科學考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目的、意義、過程、方法與成效分析的資料,卻較少見報端,因此,本課題組在實施人體椎骨考察項目的同時,著重探索了大學生在創新實驗的研究和實施的過程中其科技研學創新能力的培養情況,現報告如下。
該項目的實施方法是組織在校的醫學生成立人體科學興趣小組,在確定初期人體異常椎骨標本普及清理基礎上,申報大學生創新研學計劃項目,獲得省教育廳批準后,按預定方案開展分類科學考察,所有參加考察的椎骨標本材料均來源生命科學館的標本庫,其表面形態結構標志明顯,采用體質人類標本非測量觀察和體質測量(馬丁儀)實施綜合考察,對具有形態結構異常的椎骨標本,進行相關性狀觀察和數據量化歸類、經過統計學處理,然后分別采集原始資料,作為科學依據。關于科學考察的結果與定量定性分析的結果,將另文加以闡述,本文關注的是該項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計劃的實施過程與醫學生的科技研學創新能力培養的主要實踐成效。
按照項目的原技術路線,成人脊椎骨標本退行性變分類考察項目的實施,項目組成員已從不同角度獲得以下幾個方面的體會。
人體脊柱由頸椎、胸椎、腰椎、骶骨和尾骨組合連結而成。各部椎骨既具有一定的共性,也具有一定的特性。在區別椎骨時,主要是要熟悉其表面形態和主要結構的特性,以便在眾多椎骨中能準確地辨別出其部位來源。項目實施發現,在622例各類椎骨中,其中分別屬于頸椎92例,胸椎322例,腰椎118例和骶骨40例。
目前,有關體質人類學考察主要有田野標本考察、館藏標本考察與實驗室定性斷代研究考察。館藏標本考察是醫學生實踐訓練的主要方法??疾彀l現622例標本中,有退行性變畸形共353例,總占比56.75%。與臨床流行病學的統計概率(約40%)參考,顯示率偏高。
(1)熟悉人體科學非測量考察手段:針對椎骨標本發生異常或明顯畸形的性狀,正確使用目測和對比正常形態結構的觀察描述手段。在353例具有不同部位退行性變畸形標本的分布中,發現屬于頸椎32例(34.78%),胸椎169例(52.48%),腰椎132例(78.57%)及骶骨20例(50%),經卡方統計檢驗結果為x=53.811,P<0.00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熟悉了體質測量儀的使用:針對人體椎骨標準觀測點,通過馬丁儀進行測量,參照《中國人體解剖數值》,進行對比,了解其畸形的類型與量化指標。項目針對1號第4頸椎骨質增生畸形標本和7號腰椎骶移的標本進行體質測量,發現1號標本左側橫突孔明顯縮?。ㄒ姳?),7號標本弓長和前弦長明顯加長,而弓高顯矮(見表2)。

表1 1號標本,第4頸椎孔和橫突孔各徑(mm)
成人椎骨退行性變多見于骨質增生、骨質疏松、骨性融合畸形等臨床表現,使用Fisher精確概率法假設檢驗P值(P<0.001),具有參考意義(見表3)。發現了成人椎骨退行性變的自然傾向,該項目考察技能,在臨床影像診斷與內外科診療過程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也是醫學生必備的基本素質之一。

表2 7號標本,骶骨的各徑(mm)

表3 353例成人退行性椎骨標本中在各類椎骨的分布情況(n,%)
該項創新訓練計劃項目的實施,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科技論文創作、學術交流和科技競賽實踐能力。在項目實施期間,項目負責人主持完成“掌骨及其滋養孔的解剖學觀測和臨床應用研究”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課題和參與實施“黃芪甲苷聯合苦瓜皂甙對II型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作用”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課題各1項。以第一作者發表科研論文2篇。先后代表學校參加2020年12月湖南省解剖科學學會學生論壇,獲得省級論文匯報二等獎與標本制作三等獎各一項。2021年7月,參加中國解剖學會第八屆全國技術學會發表“成人椎骨退行性變畸形標本考察”主旨報告論文,同期參加全國解剖標本現場制作并獲獎。此外,項目組成員先后參研大學生創新創業課題5項(國家級1項,省級2項,校級2項),參與發表科技論文4篇(科技核心1篇),參加各級各類英語演講競賽、解剖與臨床知識競賽獲得獎勵10余項等一批學術成果,充分彰顯了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實施的積極意義。
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實施,主要是為在讀高校的學生提供一定的項目資助和實踐平臺,在指導教師的督促下,采取自主選題、自由組團和自己設計技術路線,統籌管理的原則,旨在提高大學生研學創新應用能力,為將來更好地就業創業奠定基礎。其實,醫學生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受制于其專業特點。譬如醫學生的課程多(50余門),學制比較長,本科就業需要8年(基礎、見習、生產實習及頂崗規培),行業管控嚴格,要具4證(畢業證、學位證、規培證和執業醫師證)才能獨立上崗。因此,往往在校醫學生選擇創新項目時,有些糾結,既不可能選擇醫療專業服務項目(不能無證經營),也不宜選擇偏離專業太遠的工、商營利性項目(不利于專業發展)。于是,選擇人體科學相關的研學項目是比較理想的方向,因絕大部分醫學專業,都離不開人體形態、結構與生理機能科學基礎。此外,近幾年醫學本科生科研熱情較高,但缺乏能夠給學生提供參與科研的機會的平臺,而本課題組有學校標本資源豐富的生命科學館作為實踐平臺,而且還有一個“人體科學興趣小組”國家級大學生科技社團作為后盾支持,項目實施條件自然得天獨厚,便更能彌補臨床醫學本科教學與科研的失衡現象,能更好地訓練醫學本科生的科研創新能力,給學生們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由此可知,因勢利導地開展醫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項目實施,根據實踐結果證明,加之項目組成員的專業學習和平時表現,年度綜合測評數據顯示,都不難看出,項目已經取得了較好的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預期研學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