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丁 順
荷蘭建筑師雷姆·庫哈斯在《S,M,L,XL》中提及“廣普城市”(Generic city)概念,即未來的城市將是無個性、無中心、無歷史、無規律的普通城市。我國城市的物質空間形態逐漸呈去個性化而彼此趨同的狀態。濟南中央商務區被精準而理性地分為多個100m×100m地塊,缺乏層次性和變化感,城市的獨特性體現在綠軸和標志性塔樓上(見圖1)。天津于家堡規劃也呈均質化狀態,其營造模式均在不變的圖底肌理下,加入可變的功能內容和建筑形態(見圖2),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實用且利于開發。

1濟南中央商務區城市設計效果(圖片來源:SOM)

2城市普適化的營造模式(圖片來源:SOM)
縱觀全球知名城市的結構,如紐約方正而理性,其豐富的城市空間形態卻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究其根本,是這些城市經歷了千百年變遷,城市格局自身的單一性和空白感逐漸被歷史、人文、景觀、構筑物、地標建筑、功能業態等反復層疊而填滿,從而帶來城市組織關系與梯級關系(Hierarchy)的增加,進而形成現在豐富的城市感知體驗。這雖是城市歷時性的綜合體現,但其背后的生成和演化邏輯對發展城市形態研究具有借鑒意義。
當前,我國城市處于留白和彈性生長階段,城市活力缺失,未來充滿不確定性。在城市既定空間體系邏輯下,探索讓城市具備特質的設計策略,以創造多元的城市形態。
簡·雅各布斯的城市活力論曾從社會學、心理學和行為科學角度分析城市環境活力,強調關注人的活動,倡導街道和街區基于時空混雜的多樣性活力。凱文·林奇在《城市意向》中提到小空間對人們感知環境的強化。克里斯托弗·亞歷山大提出地方的生命和靈魂才是日常生活的城市。更大規模的整體結構,往往是由個體的行為漸進地、逐步地、潤物細無聲地生發出來,且由于特定的事件不斷在那里發生,地方就被賦予了特定意義。
激發活力需依存城市物質空間的微觀層面,通過讓人們在具有不同的內容、尺度、屬性的城市空間和環境中,進行各種類型的活動,將毫無意義的空間變成真正充滿空間記憶和歸屬感的場所。
城市形態的本質為空間組織方式,具有場所精神的空間及界定空間的建筑組群需基于關聯性的“規則”框架,建立從宏觀到微觀的場所層次結構,否則將是無序的物質堆積。對于其連續性的組織邏輯,埃德蒙·培根在費城中心區設計中提出“設計結構”概念。
2.2.1 層級間的疊合
在城市形態學研究中,康澤恩基于元素到整體的視角,提出將“形態復合體”作“城市景觀細胞”(Townscape cell),將其組合成為“城市景觀單元”(Townscape units),繼而成為不同規模和等級的“城市形態區域”(Urban morphological region)。如將英格蘭商業古鎮拉德洛(Ludlow)劃分為5個城市景觀層級。
此概念體現出城市的物質空間體系是縱向的“整體”,形態結構在梯級關系下逐“層”(Layer)展開。城市形態非停留在某個特定“層”,而是跨越不同空間尺度層級后的疊合狀態。層級的復雜性決定了城市的復雜性。構建層級,疊合層次,創造多元場所,經營多元業態才能帶來多元場景和情境。
2.2.2 層級內的耦合
“耦合”(Coupling)概念來源于物理學,是指2個及2個以上的個體或單項子系統之間通過相互作用協同,彼此產生相互依賴、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動態關系,進而組成具有動態性、有序性和目的性的完整系統。復雜的城市形態系統也可看作是多個單項子系統的耦合組織。該組織不僅是拼貼式的并置,而且彼此聯系產生價值和協同效應,進而形成相對穩定的關聯方式。
子系統內可分解為“層”(Layer),所有的空間構成元素(建筑、街道、廣場、綠地、道路網絡等)均在不同的“層”上相互耦合并得以整合。層內的構成元素復合度越高,整合的方式與狀態則越多樣,也更具有空間的潛力與活力優勢,而構成元素最集中的區域則演變為中心。
各子系統在層內以邊界界定邊緣,因為耦合的過程也是邊界標注、明晰和打破、交織的過程。邊緣帶也因子系統之間彼此滲透,形成具有公共性、開放性、動態化的復合空間。
2.2.3 系統間的疊合
各子系統在三維空間中疊合,彼此相交而不相容,共同發展成1個組合形態。而系統間彼此疊加的地方,則成為更具標識的節點性公共空間、功能混合的多義空間和提供個性化與人性化的場所。20世紀60年代,以約翰·弗里德曼的空間城市研究為代表的城市構想提出層疊式空間開發策略,其立體共存的形態組織展現高密度的空間疊合,實現地下、地面和空中的多標高緊密結合,促發共享和跨界(見圖3)。

3立體城市示例模型(圖片來源:www.yijing-vip.com)
2.2.4 耦合與疊合形成的交疊態
通過將各子系統在橫向和縱向多維度的不斷耦合與疊合,實現物質空間形態跨層級的交疊,讓城市的層級內混合、連接和交織,層級間流動、立體和復合。城市各部分不再孤立和割裂,形成豐富而整體的空間體系,并具備復雜性、多樣性、交融性和隨機性,增加城市活力。
建筑是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參與界定并圍合出各種空間。其作為人接觸認知城市的起點,并不應只是功能完備的“城市藝術品”,克里斯托弗·亞歷山大認為曼哈頓林肯中心的3棟劇院因“缺乏粘合性與共同性關系”變成只是“將同名物體放入同一筐內”,或甚至異化原有的城市空間,與城市格格不入(見圖4)。

4 曼哈頓林肯中心(圖片來源:www.Eileen_10/Shutterstock.com)
無論是作為城市廣泛存在的填充性要素,還是特殊的標志物,都應在建筑層級下,跳脫狹隘的形式視角,對話周圍的空間環境,與其他的城市構成要素產生關聯,與既有狀態共同構成積極的城市空間,使建筑具備城市性,既有“形”(Shape)也有“態”(Frame)。
OMA設計的伊利諾斯理工學院校園中心打破了建筑的邊界,與學生日常活動的慢行系統耦合,將多條校園路徑納入建筑內部,帶來首層的穿越性。路徑匯聚并與建筑相互疊合,交疊上演各種生活化場景的中心內庭。建筑與環境的關聯有時為非緊鄰、非共存的遙相呼應,如觀景平臺、視線通廊等,均是與環境隱含的虛連接。
聚落由具有類似空間功能形態的形態單元構成,在一定范圍內形成單元并生長。以生活功能為核心的聚落在我國延續已久,具有自己的生長模式和存在哲學。該聚落雖呈現形態不同,但其結構邏輯卻具有共通性。如蘇式園林滄浪亭由多園相聯,而單個園子則是由建筑、游廊、步道、景觀等元素組合而成(見圖5)。王澍曾評述滄浪亭:“沒有‘翠玲瓏’這種局部理型的經營,總圖上的扭轉曲折則毫無意義”。園林建筑與環境相耦合,形成“眼前有景”的翠玲瓏、看山樓(見圖6)。建筑、景觀、路徑相耦合,形成以景觀為中心的圍合式排布方式,再相疊合建立高低、上下的視線或行走層次。而園與園之間則通過假山、植物、游廊、建筑、圍墻、月門、窗扇等多種物象相互圍合和遮擋,界定層次界限,形成連綿、滲透與關聯的狀態。從“局部理型”的生長經營著手,到各局部間的反應與關聯,最終得出園林總體結構上的“疏密得宜,曲折盡致”。古鎮和順“合院+街巷”的“自然形態”生長模式,相較園林規模更大,層級更多,因此呈現比園林更清晰的開放度界限(見圖7)。

5 滄浪亭的整體格局(圖片來源:網絡)

6 山樓與山石緊密耦合(圖片來源:網絡 )

7古鎮和順“合院+街巷”式生長模式(圖片來源:www.kknews.cc/travel/l899j39.html)
如今,聚落的屬性更多元,功能更綜合。以金融街、企業園區為代表的辦公聚落,以商業街、度假村為代表的休閑聚落等,均需以交疊態呈現更多樣化、高融合、高共享的城市形態。
HPP建筑事務所設計的南山科技創新中心以公共交通為導向(TOD),從不同層面與未來的大型交通樞紐西麗高鐵站建立理想連接,并將各功能系統與平臺、景觀、交通等系統耦合,建立多向鏈接的交織關系,疊合出立體的“地下層”“地表層”“傘蓋層”“樹冠層”,形成充滿活力的聯合辦公場所及實驗研發空間(見圖8)。

8南山科技創新中心(圖片來源:HPP建筑事務所公眾號)
Zaha Hadid Architects設計的深圳皇崗口岸片區是以科創為主旨的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以組團圍院的方式建立建筑、平臺、景觀一體的科創單元,并與慢行系統在各層緊密耦合,最終疊合成完整的創新中心形態。從私密的層疊式立體庭院,到半公共的圍合庭院,再到公共的游走街巷,活力交互的邊界在不斷打破中延伸(見圖9)。

9深圳皇崗口岸片區(圖片來源:www.zaha-hadid.com)
聚落是部分人群聚居的總體呈現,亦是城市層級的組成部分。因具有大量“局部理型”的細致經營,故城市擁有層層遞進的深度和趣味。
區域具有強烈的場域效應,從而形成區域性的城市意象。其城市意象常基于對區域特有的人文、歷史、自然環境、氣候水文、定位和社會條件等的回應與強化,形成鮮明的區域印象需分析確定區域的決定性主導特質,并將其融入整個結構體系。
在區域層級中,各系統的關聯性由運動(交通動線、人行等)、景觀(自然和人工景觀)和標志物等公共性系統所主導,彼此交疊形成強有力的主結構脈絡。其公共性系統具備更多與歷史記憶、地域文化和行為模式相關的內涵特征,對形態的識別性產生顯著影響。而其他填充性系統則更強調形態特色的類型化控制,形成具有層次的功能性聚落,并與公共性系統在各層級上反復耦合。通過層級的建立與系統的交疊,區域的特質化形態也逐步形成。
廣州海珠創新灣瀝滘核心區包括歷史保護村落、濕地景觀及濱江水岸,TOD的定位也將未來交通方式引入場地,以上自然歷史文化元素和城市發展需求成為區域的核心特質。Zaha Hadid Architects用建筑形體模塊呼應周邊城市肌理尺度,通過簡單明確的幾何形體形成具有靈活性、適應性和連通性的多功能聚落(見圖10)。多層次的立體慢行系統作為基礎框架,連接水岸、歷史村落和背面的湖泊濕地,串聯多個文旅標志物,并滲透進入地塊,與建筑交錯疊合,塑造出若干節點空間和獨特的城市街景。

10廣州海珠創新灣瀝滘核心區里的建筑形體模塊(圖片來源:青年建筑)
研究并非固化城市的建構方式,而是為城市的當下和未來提供設計策略,使城市既能遠觀得勢,具備清晰的結構架構和個性化標簽,又能近觀得形,成為讓人進入的體驗性城市。
通過多維耦合和多元疊合,改變單一性格局和均質化空間,在結構框架下創造出模棱兩可、多重性的場所,使城市不再平鋪直敘,而具有選擇性和可生活性,人的個性不被束縛,這是城市空間呈現活力的本質。讓城市的新生、發展、更新階段均有復雜性和可變性,帶給生活其中的人們更多元創新的空間和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