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實
我與李導演、肖導演夫婦認識得很早,我1975年考入長影導演室工作,1979年就跟隨肖導演擔任戲曲電影《包公賠情》的場記,那時我們朝夕相處,合作得非常愉快,肖導、李導兩位恩師不僅使我學到了許多導演專業方面的知識,也使我從他們的言行中領悟到許多做人做事和從藝的道理,在我心中,他們就是令人十分敬佩、十分信賴的師長兄長。此后,我與兩位藝術大師的友誼一直延續到今天。
…………
李前寬主席是中國第四代電影導演的杰出代表之一,是“文革”后承上啟下,開創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影風氣之先的優秀典范。
前寬主席是一個有信仰、有骨氣、有才華、有膽識的電影導演,更是一個具有強烈愛國情懷和使命擔當的電影大師,他導演創作的影視劇,始終密切關注中華民族抗爭崛起的命運,關注黨和國家重大歷史轉折的進程,關注人民創造歷史、創造奇跡的輝煌成就。他先后與肖導演成功創作了《開國大典》《決戰之后》《重慶談判》《七七事變》等諸多具有中國精神、史詩氣派、紀實風格的紅色經典巨作。這些作品在改革開放初期,確實給中國銀幕注入了強勁的民族魂、主旋律、正能量,也為重大革命歷史影片創作樹立了一個新的標桿,具有里程碑的意義。這些作品不僅題材重大、情節曲折、人物復雜,而且政治性、文獻性、真實性的要求都很高,在拍攝周期短、拍攝難度大,拍攝資金少的境況下,前寬導演沉下心孜孜不斷的學習走訪,查閱研究了大量領袖著作、歷史檔案、史料資料、紀錄片素材等,力求讓銀幕上的每一個戰役、事件、場景、人物、情節、甚至“服化道”等細節,都能符合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導演尤為注重特型演員形象素質的遴選和塑造,注重領袖人物、重要人物的形神兼備,力求使觀眾能夠認可認同,能夠經得起歷史和人民的檢驗。這些重大革命歷史影片氣勢恢宏、影響巨大,藝術感染力極強,不僅真實地記錄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不屈不撓、英勇奮斗,創建新中國、改造國民黨戰犯等重大史實,而且成功塑造了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的光輝形象,也細膩地刻畫了一大批各具特色、性格迥異的典型人物形象,鮮明地謳歌了我們黨的歷史功績,唱響了愛國主義主旋律,有效地發揮了電影“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社會效益和審美功能,直至今天仍然是我們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開展黨史國史教育、傳承紅色經典、弘揚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的生動教材和學術借鑒。這些作品先后獲得中國政府華表獎、中國電影金雞獎、大眾電影百花獎等各類大獎。這些都足以說明前寬主席所具有的高度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高度的使命擔當。
李前寬主席是貼近時代、貼近人民、貼近生活的接地氣的導演,也是善于集現實主義創作精神和浪漫主義創作手法于一體的創新型導演。
大家都知道,前寬主席夫婦是高產高品質的藝術家,他們善于把握時代的脈搏,長期堅持深入生活、深入群眾,牢牢把握“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始終保持著旺盛的創作激情和創作精力。他們共同創作了一批反映改革開放新時期普通人生活的現實題材故事片,如《田野又是青紗帳》《黃河之濱》《世紀之夢》《甜女》《逃犯》等,這些作品盡管題材內容、形式風格、表現手法不同,但時代感都很強,充滿了濃郁的鄉土氣息,生活情趣、喜劇風格、地域特色、時代烙印。前寬導演注重聚焦社會變革中的矛盾點,注重捕捉現實生活中各類普通人物的性格特點,深入挖掘他們身上迸發的閃光點。他常常運用諷刺幽默的手法,大膽揭示社會矛盾,辛辣批駁舊思想舊觀念、批駁丑惡現象和陳規陋習,藝術地表達真善美的力量。比如《田野又是青紗帳》中,有一個場景給我的印象極深,就是在百順酒家答謝酒桌上醉倒的幾個公職人員,他們的大蓋帽在墻上掛了一排,形象地揭露了某些基層干部的不正之風和腐敗行為,在當時極具現實針對性,公映后觀眾反響強烈。這些影片既具有針砭時弊的思辨性、哲理性,真實地反映出社會變革歷程中的艱辛、曲折、反思,也具有百姓生活的豐富性、趣味性,生動地展現出人們用誠實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喜悅和酸甜苦辣,反映出改革大潮的涌動、進步和勢不可擋的力量。前寬導演還創作了一批反映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類型的電影,如《佩劍將軍》《旭日驚雷》《紅蓋頭》《星海》等。這些都足以說明,前寬主席所具有的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藝術創新精神和堅守正義的膽識魄力。

1982年故事片《佩劍將軍》工作照,導演肖桂云在給項堃等演員講戲
李前寬主席是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積極參政議政,努力推動我國電影深化改革發展的電影界重要帶頭人之一。
前寬主席是一個愛黨愛國愛電影的民主黨派藝術家,是一個有理想、有擔當,胸懷大局、想干大事的中國影協帶頭人。他為人坦誠、思維敏捷、性格率真,始終心系電影事業、文藝事業、心系文聯和影協工作。20世紀90年代,中國電影全行業面臨著深化改革、事業轉型、體制轉軌等一系列新形勢新問題,國有電影制片單位遇到許多實際困難。前寬主席密切關注電影改革和藝術發展的現實問題,深入思考電影行業如何適應加入WTO之后面臨的國際競爭、市場挑戰和電視媒體的沖擊。他認真學習領會中央關于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的決策部署,積極尋求破解電影改革發展的切入點。他認真履行自己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影協主席等職責,積極向中央領導、國家廣播電影電視部門、中國文聯建言獻策,提出了很好的建設性意見。如,90年代初,他積極呼吁國家設立電影臺(現在的電影頻道),以更好地促進影視合流改革,促進國有制片單位的后產品開發利用,更廣泛地發揮電影寓教于樂的審美功能,受到中央領導和廣電部門的高度重視,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于1995年創辦、1996年開播,后來又開辦了高清頻道,至今在影視界影響都很大。又如,進入新世紀以來,他積極呼吁國家建設中國電影博物館,以更好地向群眾展示和宣傳大量珍貴的中國電影成就和史料,發揮電影以史鑒今的重要作用,也得到了上級領導和廣電部門的重視,后來還得到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我清晰的記得,從電影博物館立項、到籌建、到落成、到開展,他都傾注了大量心血,同一批德高望重的電影藝術家、史學家親力親為,共同對推動電影博物館的硬件建設和展陳工程,提出了寶貴的建設性意見。終于在2005年底中國電影誕生100周年時,這座世界上最大的電影專業博物館在北京落成開展了,其中法國盧米埃爾兄弟1895年發明的世界上最早的電影攝影機和放映機第一次離開法國在我們的博物館展出。特別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最原始的電影畫面和聲音,目前就在博物館展出。當然,前寬主席還有很多向中央領導匯報電影發展情況并建議制定更多優惠政策等事例,都起到了很好的參謀和推動作用。說到這些,我們由衷地感謝前寬主席對電影事業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李前寬主席自1959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美術系,1964年進入長春電影制片廠工作,從影六十余年來,他從一位電影美術家,發展成為一位赫赫有名的電影導演,進而當選為長影總導演、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中國文聯榮譽委員、民進中央常委,又被國務院任命為中央文史館館員……這六十余年,他始終堅守對黨、對人民、對國家、對事業的忠誠,始終堅守自己的藝術理想和初心,始終堅持走與人民相結合的創作道路,始終恪守藝術工作者高尚的職業道德,確實無愧于“國家有突出貢獻電影藝術家”和“德藝雙馨終身成就電影藝術家”的榮譽稱號。他的一生是碩果累累的一生,是輝煌璀璨的一生,他既為我們留下了大量深受人們喜愛的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優秀作品,也為中國電影大廈強基固本、添磚加瓦,留下了推動改革發展的奮斗足跡。六十多年來李前寬導演和肖桂云導演相敬相愛、攜手前行,攻克了一個又一個創作難題,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藝術高峰。我由衷感到,在他身上迸發出的閃光點和創造力,是深深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的,是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值得年輕一代人傳承的!
尊敬的前寬導演,您的藝術作品和藝術精神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