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晶 劉雅瓊
(1.東北農業大學國際文化教育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0;2.浙江農林大學文法學院,浙江 杭州 311300;3.東北農業大學文理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0)
跨文化,指的是跨越國家、地域、種族、背景等不同的甚至在某些方面相反的文明概念上建立起的具有交叉性質的文化,跨文化傳播就是這種跨越發生時交流與融合的過程。自從有了人類的早期文明,就有了跨文化傳播,其傳播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商業交流、通婚、傳教甚至戰爭等。成功的跨文化交流,其結果可以超越文明基礎、語言文字、宗教傳統等諸多因素束縛,為創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宏偉目標做出積極貢獻。紀錄片有著客觀寫實的固有屬性和直觀易受的表達方式,在跨文化傳播視域下通過紀錄片來展現歷史題材,可以使各種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觀眾直接而深刻地理解真實歷史所發出的信息,并在不同文化相互借鑒過程中達到共同發展的目的。
自從電影技術誕生伊始,首先就是要反映歷史中生活中所發生重要事件,對歷史題材的記錄始終是其最重要的實際功能之一。但是在跨文化傳播領域,紀錄片留給我們的印象并不美好。西方紀錄片制造商一直掌握著歷史題材紀錄片的話語權,在中西方跨文化傳播視域下,西方媒體一直營造著中國貧窮落后、愚昧衰弱的古板形象。這一方面是由于自鴉片戰爭與西方世界發生全面交流以來,羸弱的舊中國留給世界被動挨打的根深蒂固印象;另一方面則是百余年反帝反封建斗爭中敵對情緒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帝國主義勢力在政治和經濟上對我國進行孤立,導致長時間東西方隔閡造成的封閉,給相互了解帶來了莫大的阻隔。直到改革開放乃至新世紀到來,中國友好的大門向全世界敞開,跨文化傳播視域下的新時代歷史題材紀錄片才應運而生,并能夠客觀公正地發出具有獨特文化特性的多重表意。
歷史是由人民創造的,這樣的觀點是每個現代文明都認可的,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東西方歷史觀還是存在著很大差別的。這種差異的存在,直接導致了我們在相互觀察的時候,都建立在自己的文化視域上,從而產生了各不相同的文化表意。
在本世紀初,美國探索頻道拍攝了中國歷史題材紀錄片《秦始皇:帝國的開創者》。這是一部劇情感十足的記錄電影,該片從獨特的西方視角敘述了中國開疆帝王秦始皇嬴政傳奇而恢宏的一生。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國的歷史觀(盡管美國的歷史還略顯短暫),更傾向于認為歷史是英雄人物創造的,國家的建國經歷和發展進程直接導致個人英雄主義在美國乃至北美地區大行其道。在影片中,美國人更加著重于表述秦始皇的家族傳承、性格特點、情緒波動甚至健康醫療方面的問題。主人公秦始皇無疑在片中處于主導的角色,高大睿智又野心勃勃的形象躍然眼前。同時代的歷史人物悉數登場,諸如商鞅、趙高、蒙恬、李斯等為始皇帝的故事都做出了基本尊重史書記載的襯托。當描寫到這位蓋世英雄生命的最后時刻,制作人員對其即將到來的死亡充滿了醫學層面上的惋惜,并為其設計了比哈姆雷特宏偉得多的獨白。從中可以看出,源于西方世界自從古羅馬帝國以后長達千年封地制度和與其相應的中小型公國分散自治歷史的影響,歐美研究者對于中華民族兩千年來大一統歷史觀并不具備如中國人一樣的理解。但是在還原歷史事實和梳理歷史脈絡過程中,制片方還是動足了腦筋,下足了功夫,并且不惜動用好萊塢式的敘事手段。這使得該紀錄片有著極強的觀賞性,從而有效地達到了跨文化傳播的目的。
在東西方交流日盛的今天,世界了解中國的欲望前所未有地強烈,這就催生出大量關于中國的歷史題材紀錄片。探索頻道出品的《最新探秘兵馬俑》詳細記錄了大秦帝國時期建筑、軍事、陶藝、金屬工藝等諸多方面的歷史信息;同樣由其出品的《中國七大奇觀》則以縱向的歷史視域全面介紹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帶給人類不可磨滅的貢獻;美國歷史頻道制作的大型系列紀錄片《孫子兵法》,以全人類戰爭史為背景,把各個戰例同中國古代兵法中的謀略進行類比和分析,對這部春秋戰國時期的軍事巨著進行了系統的闡述;而日本NHK電視臺所拍攝的《日本人講中國史》則是以近鄰的視角,客觀審視著浩蕩的中國歷史,并與日本本國的發展歷程進行比較和研判。與此同時,我國在進行對外文化傳播過程中也以歷史題材、文獻政治等為根基制作了為數眾多的紀錄片,其中如《頤和園》《望長城》《敦煌》《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等一大批優秀作品都在國際文化領域引起了熱烈的反響。當然,由于本身生活在東方文化背景下,中國歷史題材紀錄片的國內制作團隊更多會以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為思想基調,更加注重表達本國人民對自己文化的感受。如何讓國際紀錄片觀看者更好地接受這些理念成為對制作者表達智慧的考驗。但無論如何,跨文化視域下歷史題材紀錄片定會因其高效客觀的傳播能力而越來越多地展現在中外觀眾眼前,這也是大勢所趨。
華夏文明源遠流長,蘊含著博大精深而又豐富多彩的文化。在東西方跨文化傳播視域下,歷史題材的紀錄片在進行文化表意時有著獨到的優勢,可以在更加客觀冷靜甚至以科學批判的視角展示不同地域的文化風貌。同時,由于歷史、地理、宗教、種族等諸多因素,各種不同文化之間在互相探索互相理解的過程中,也會產生善意的爭論和表現的歧義。
2020年,英國廣播公司BBC制作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在疫情期間熱播。不難看出,在本紀錄片中,BBC對中國傳統詩詞進行了精心的準備和研究。曾經在影片《指環王》和《霍比特人》中飾演灰袍巫師甘道夫的英國著名演員伊恩·麥克萊恩爵士以其優雅的紳士風度和渾厚的英倫口音詮釋著杜甫詩詞的精美段落。這種穿越時空的朗讀將跨文化視域下的古代經典演繹得淋漓盡致。由于中國和英國的古典文學存在著明顯差異,所以西方視角傳達出來的唐詩帶來的是一種全新的感受。杜甫是中國最有成就的現實主義詩人之一,盡管這是一種中國古代文人所特有的理想化的現實主義,但依然是更加符合西方文化傳承的文學審美。諸如李白的浪漫主義和陶淵明山水田園風格的詩詞,深為歷代中國文人所推崇,但卻很難被西方受眾理解和接受,這也是BBC以杜甫作為切入點來展開跨文化傳播的原因所在。
為了解決如何把大唐時期優美的格律韻調翻譯成現代英語的難題,英國人是頗下了一番苦功夫的。中國古詩文中的每一句七言詩句、五言詩句,都凝練著中華古文精深的內涵,同時詩歌講究韻律,要求對仗工整,用詞精練。而要譯成英文,則需要大量的名詞、動詞尤其是表現力強烈的形容詞來承擔,還要盡量減少對于音律之美的損耗。伊恩·麥克萊恩爵士的朗誦深情飽滿,并帶有專屬于西方字母語言的抑揚頓挫,但是每一段長長的句子總是讓習慣了唐詩宋詞的國人有些恍惚。這倒很好理解,跨文化傳播中要做到原汁原味既有些困難還略顯激進,需要循序漸進。就如同在東北的館子吃川菜,大概遠不如成都或重慶當地又麻又辣,這還要假以時日,逐漸適應。
這種紀錄片是一種勇敢的跨文化傳播的嘗試。正如西方媒體人所共識:“中國對西方才開始漸漸開放,從前的中國似乎太遙遠、太閉塞,無法進行文化的交流溝通。雖然我們尚不能完全欣賞中國的語言和它深厚的文化底蘊,但很多西方國家都十分渴望了解這個偉大而古老的文明和它的人民。”其實這是正常的文化現象。早在民國初期,走出國門的先行者帶回來西方的文學,正是這種跨文化傳播打開了封建古國縱目世界的眼界,新文化運動應運而生。即便到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們還在熱衷于歐洲的詩歌,努力在譯成中文依然晦澀玄妙的十四行詩中找尋哲學的真諦。雖然這些領悟與國人傳統的中華詩詞審美匹配起來困難重重,我們還是重新認識了莎士比亞、雪萊、濟慈和歌德們,并循著跨文化傳播的道路重新走向了世界。同樣,在《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紀錄片中,把杜子美詩歌翻譯為印歐語系,原文的精練表達和深邃語境大約要折損百分之九十,但這仍然為西方世界遙看中國打開了一扇由清風與碧水裝點的窗欞。
今天的世界是一個地球村,人類命運共同體已經成為國與國之間、種族與種族之間交流和傳播的主旋律。在這種大環境下,跨文化傳播視域下的交流與融合也承載了更多情感的表達。英國廣播公司BBC曾經在2016年推出大型紀錄片《中國新年:全球最盛大的國際盛會》,其中包括《回家》《團圓》《歡慶》三個系列,從一個特定的時間節點眺望自古至今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并由衷感慨其中深深蘊藏的感情世界。美國國家地理頻道拍攝的《中國》(上下集),攝制組足跡遍布了大半個中國,運用好萊塢式的特技和音效,融入了震撼的現代配樂,熱情贊揚這古老中國的時代變遷,并歌頌了中美兩國深厚的歷史情感。與西方視角有所不同,我們的近鄰日本,雖然早在明治維新時期便已經完成了觀念上和國體上的全盤西化,但在內心深處依舊對曾經共同經歷的東方文明懷著深深眷戀。日本廣播公司NHK所拍攝的《空旅中國》《新絲綢之路》《故宮的珍寶》等紀錄片,飽含深情地凝望著中國這片與其一衣帶水的土地,并為千百年來綿延不絕的中日文化交流而魂牽夢繞。而在1983年日本佐田雅志企劃社與中國中央電視臺聯合拍攝的二十五集大型紀錄片《話說長江》向觀眾展示了從長江唐古拉山脈源頭到崇明島東海入海口神奇壯觀的全貌。全片介紹和涉及大小河流、湖泊、峽谷四十九處,名山二十八座,大小名城五十二座,風光名勝一百一十處,各項工程二十五項,歷史典故與民間故事二十七個,古今名人一百零四人,堪稱跨文化傳播視域下中國題材紀錄片乃至涉及所有題材作品的典范。
西方發達國家的影視行業起步較早,發展較快,其紀錄電影產業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在歐美國家,紀錄片屬于最受觀眾喜愛和歡迎的節目之一,大多都占據著黃金播放時段,有一些甚至還要在付費頻道才可以觀看。高質量的紀錄影片與優質的紀錄片愛好者形成了良性循環,為西方電視傳播市場提供了良好的導向。跨文化傳播視域下歷史題材紀錄片是嶄新國際形勢下催生出來不可多得的溝通窗口,我們應該緊緊抓住傳播交流的時代契機,按照“請進來、走出去”的指導思想,更多吸引不同文化地域高水平紀錄片制作團隊通過跨文化視域來記錄中國,同時也要使自己的紀錄片制作思路同國際接軌,在大國際背景下展示中國的歷史文化。只有這樣,才能夠產生越來越多的優秀跨文化傳播視域下歷史題材紀錄片作品,使得跨文化傳播的步伐越邁越穩,越走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