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廣晨
(聊城大學)
中國近代真正意義上的美育教育是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開始的,以音樂為例,這一時期真正進入了專業音樂教育時期,蕭友梅從日本、德國學習音樂長達20年時間,給中國帶來了專業音樂教育,是中國近代音樂專業音樂的開拓者。再后來,黃自從美國歸來,趙元任、劉天華、賀綠汀等大音樂家紛紛投入到理解和傳播新音樂,開始以新的藝術進行藝術教育或審美教育。當我們以考察和研究的心態進入蕭友梅等音樂家的藝術教育人生歷程時,不僅能夠體悟到一位音樂家的魅力與風采,還會獲得對今天藝術教育的深刻啟示,從而以音樂教育來實現美育的發展,以音樂的角度來橄欖美育思想。
在二十世紀,當時的中國還是一個貧弱國家,但是美育漸漸成為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共同訴求,盡管那時美育事業在中國尚未被重視,但中國豐富的歷史傳承力量,時代文化和教育的需要,使得許多有識之士在世紀之初就開始了他們的美育的研究,探索和實踐。在近代美育歷史的發展中,梁啟超、康有為、魯迅、王國維、蔡元培等人都對美育從哲學,文化以及教育層面進行了深入的探析,他們的認識和覺悟體現了對現實的反思和對理性的召喚,無論是出于何種目的,就現實意義而言,是時代對它的需要。

圖1 蔡元培像
近代學者蔡元培(1868—1940)1907年留學德國,曾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學習研究過文學、美學、哲學、歷史及心理學等多個學科。近代曾任北京大學校長,并一手創辦了北京大學音樂研究會以及音樂傳習所,并與蕭友梅共同創辦了國立音樂院并任院長。著有《蔡元培選集》,是近代中國教育的奠基人與開拓者,也是美育的著力提倡者。他所倡導的美育思想比較先進,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也對中國美育和教育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他在1917年在任北京大學校長時,提出了“仿世界名校通例,取兼容與并包”的辦學方針。他大力提倡美育的主張,使北京大學“學風丕振,聲譽日隆”。他曾在近代著名雜志《新青年》中發表了文章《以美育代宗教說》。在這篇文章中,他從宗教、歷史等角度分析了其與美育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重要思想。其一,他認為中國應該建立起面向世界的具有現代啟蒙意義的思想架構。其二,他認為中國應該積極打破傳統思想桎梏,在不失去民族主體性的基礎上,創造出具有時代特征的新思想。
蔡元培絕非不知道宗教所具有的終極關懷等精神超撥之功能,他也承認宗教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具有認知世界,陶養情感的功能,但是宗教并非是解決人類最深層次困惑的唯一途徑,宗教信仰也不能與傳統意義上的信仰簡單地畫上等號。所以他主張應當從義理去理解終極關懷,而不是將終極關懷當成宗教的專利。因此,嚴格來說,蔡元培是選擇美育來代替宗教中的感情部分,來陶養和陪養人的高尚品格。在文章中他詳細地論述了美育的教育作用和功能,在宗教與美育之間洞察到的微妙思想建構成為了那個時代的一面審美教育旗幟。
由于蔡元培曾在德國留學,因此受到德國學者康德的美學思想影響。并且在我國近代思想上,他仍不失其傳播西方美學思想之啟蒙價值,他以西方之語言使之中國化,采用中國知識分子易接受的方式,宣揚他的美育思想。他在山河破碎,北伐戰爭,積貧積弱的中國進行了廣泛的實踐,從北大音樂傳習所到上海國立音樂學院的成立。不遺余力的在不同類型的學校上設置音樂、美術等美育課程,同時大力支持各種類型藝術院校的創辦。對后世的美育系統教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為美育教育奠定了基礎。
縱觀20世紀之初,蔡元培憑借其美育思想與美育實踐,慢慢地與文人志士共同營造了盛大的美育氛圍。美育內容涉及范圍較廣,包括音樂、美術、戲劇等多個方面,而且成立了眾多的美育教育機構,如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國立北平大學藝術學院,中國畫學研究會,國立音樂院等。在這一時期,《新青年》《音樂雜志》《小說日報》《藝術雜志》等與審美教育有關的現代紙媒也相繼問世,一批藝術家和音樂家也相繼涌現,如蕭友梅、胡適、茅盾、徐志摩、劉半農、趙元任、黃自也直接或間接,自覺不自覺對審美教育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興趣,審美觀念也顯示出了一定的樂觀情景,也體現了西方與中國美育思想觀念的相結合,這也符合當時中國特定的國情,開始接受西方先進思想的發展潮流。
我國專業音樂教育之父蕭友梅先生懷有客觀批判和包容的態度,曾在關于音樂及聲樂的研究文獻中,針砭時弊地指出了中國音樂教育在實施過程中所存在的各種弊端,以及這些弊端所存在的原因,洞悉了20世紀音樂教育落后之根源。他在《中西音樂的比較研究》一文中,他強調了西方作曲技術理論的先進性,與他之前發表的中心問題都是極具爭論的問題,但是他清楚,想要改變中國音樂落后的面貌,就必須利用西方音樂作曲理論技術來改變國樂,必須有現代的音樂教育機構。蕭友梅曾留學德國,早年進入日本東京帝國大學進行學習,并且于1913年公費赴德國萊比錫音樂學院進修,同年10月進入萊比錫大學哲學系就讀。根據其就學經歷,蕭友梅先生的思想深受西方影響,于1926年3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并于1927年成立了中國第一所國立音樂學院。根據相關文獻資料了解到,他的代表作品有很多,包括經典鋼琴曲《夜曲》、《D大調弦樂四重奏》、《哀悼引》;也有《在暴風雪中前進》、《新霓裳羽衣曲》等管弦樂作品。當然,一些經典的藝術歌曲如《問》、《五四紀念愛國歌》以及《卿云歌》等,也都重點突出了蕭友梅對他思想價值美育觀念的踐行和體現,這些作品一方面運用了西洋作曲技法,一方面又采用吸取了中國獨特的民族素材。除此之外,他結合近代中國發展現狀,提出了除了要推廣科學技術之外,還要重視音樂理論與音樂實踐,尤其是要重視音樂系統理論與作曲學在中國音樂培養的重要作用。同時,他又繼承了蔡元培的美育主張。從蕭友梅的價值觀來看,國立音專的辦學定位和教育思想是高瞻遠矚的,他主張國立音樂院作為重要的教育機構,理應將培養專業的音樂人才為主要目的。同時要將世界音樂與國樂進行融合后發揚光大,既能夠豐富國民音樂的種類與內涵,又能夠培養國民美精神,不斷提高音樂修養。國立音樂院共分為預科、本科、專修科、研究科以及各項選科,這一辦學定位是解決中國音樂教育落后的有效之舉,但這一措施并不理想化,但也正是這樣的科目的豐富性和課程設置較為科學化,才適應了我國教育現狀和參差不齊的年齡結構問題。此外,蕭友梅非常注重教師的任用以及國立音樂院的辦學質量。他不僅對在職音樂教師要求非常嚴格,在招聘選拔時對音樂教師的要求也非常苛刻。為了能夠加快近代中國音樂進程,他先后聘請了一大批具有較高音樂造詣和教學水平的外籍音樂家到國立音樂院進行任教,包括蘇聯著名鋼琴家查哈羅夫、大提琴家佘甫嗟夫以及意大利小提琴家法利國和沙特曼等。同時,他也聘請了一大批從國外進修歸來的音樂家來到國立音樂院進行任教,包括青主、周淑安、應尚能等。蕭友梅先生憑借著科學的教學管理制度,重視藝術教育實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從而成為了音樂家成長的搖籃,為近代藝術教育和美育的啟蒙發展奠定了根本保證。
宗白華祖籍安徽安慶,籍貫江蘇常熟,是中國知名哲學家、美學家、詩人。作為南大哲學系的代表人物,他的美學觀點對中國美育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啟迪意義。從研究內容上看,宗白華先生主要是研究音樂美學,而蕭友梅先生主要是研究美術美學。宗白華先生對音樂美學的研究較深,并且對研究成果往往采用“散步”的形式進行論述。這種論述形式看似比較簡單和分散,但是研究內容比較豐富,研究深度靈活,能夠帶給讀者很多啟發。宗白華先生在音樂美學教育研究中,認為想要提出中國美學的特點,應該加強分析和比較。通過不斷的對比,才能夠更加突出美學的特點。并且他將多年的研究成果編輯成書,在書中談到了我國音樂發展史,以及從音樂創作、音樂演奏及音樂審美等角度,分析了我國音樂的發展趨勢以及音樂美育的重要意義,對中國音樂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也對音樂教育進行了改良性思考。
從蕭友梅先生的角度上看,中國音樂雖然有著較長的發展歷史,但是在長期閉關鎖國和內部政治環境下,中國舊音樂是落后于西方音樂的,同時也有著較大的發展潛力。蕭友梅先生自始至終認為中國音樂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和巨大的發展潛力,盡管存在著和聲和轉調 較少的根本缺陷導致音樂效果不盡人意。但是一旦給中國音樂加上和聲和轉調,原本單調的音樂也會變得豐富多彩,并且發出千變萬化的聲響。根據蕭友梅先生的研究成果及觀點來看,中國舊音樂落后的主要標志就是單聲思維。為了能夠扭轉中國舊音樂的弊端,蕭友梅先生歷盡畢生心血,加大了對音樂美育的研究與推廣,讓中國舊樂煥發出時代的光輝,具有更加豐富的內涵。而另一位美學家宗白華先生,雖然無法像蕭友梅先生一樣在專業技術層面上提出改進性的見解,但是宗白華先生能夠從音樂鑒賞的角度上提出了自己關于發展美育的寶貴建議。作為知名美學家和教育學家,宗白華先生認為戲劇等中國特色音樂表演作品,應該從人物認定、劇情發展以及唱腔改進等方面進行調整。他認為音樂審美形象應該能夠充分體現出德、善、美。宗白華先生將音樂美育與時代發展結合起來,不斷豐富音樂作品的內容,并且從邏輯語言、科學語言走進音樂語言,最終以藝術語言的形式展現出來。與此同時,宗白華先生的美育理念也帶給我們一些啟發。尤其是在當前百花齊放的藝術環境下,音樂美育不僅要關注到音樂藝術的本身,也要不斷探索與歌曲相關的舞蹈、戲劇等表演形式,從而能夠進一步啟示美學,使其能夠更好地發展。
在中國傳統觀念上中,認為音樂不僅能夠欣賞,還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尤其是在講究“禮義廉恥”的古代社會,音樂能夠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良好的傳播。同時,優秀的音樂作品能夠對人的精神起到一定的激勵和升華作用,讓人能夠醍醐灌頂,實現精神上的洗禮與升華。基于此,蕭友梅先生在美育的欣賞與創作思考方面,認為通過和聲改良的方式,突出音樂的實用性作用,創作出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音樂作品。比如在近代被定為國歌的《卿云歌》,就是出自蕭友梅先生之手。當然,蕭友梅先生認為藝術都是比較實用的音樂,音樂對于集體生活以及人類文明進步有著積極的作用。而宗白華先生認為,在音樂藝術創作的過程中,應該堅持“移情”創作,“陶情”欣賞。他認為人在欣賞和感受音樂的同時,能夠使得自己的情感發生變化,在改造的過程中不斷凈化,最終起到一定的提高作用。從藝術的角度上分析,移情既是音樂創作所需要的,也是進行音樂賞析所必備的。宗白華先生站在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的立足點上,不斷豐富各種藝術形式,將音樂和美術的內涵變得更加豐富。音樂節奏表征了中國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通過營造出節奏化和音樂化的空間,使中華傳統文化藝術不斷發揚壯大,也逐漸構成了宗白華先生的音樂美學思想,對中國美育事業的發展起到重要的啟迪作用。
近代以來,無論是蔡元培的美育代宗教說,還是蕭友梅對美育教育的探索及宗白華的美育思想,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并且在歷史的長河里不斷的推陳出新,繼往開來。國內近現代的多位學者以中國當代美學為立足點,通過展開充分的音樂和美術美學研究,致力于發展中國民族特色的美育。而具有中國特色的美學教育發展,離不開對本土美學的反芻。通過以中西的結合,身體的力行,及美育教育的實踐再到致力于現代音樂教育和美育啟蒙,教育機構的建立 本身就是對美育的積極探索,最終以實現以美育思想啟迪人,以美育發展人,為國家和人民服務的意義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