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璐琪 吳平方
1.江蘇省徐州經貿高等職業學校,江蘇 徐州 221004;2.江蘇永倫律師事務所,江蘇 徐州 221004
徐州“五省通衢”,鐵路運輸、公路運輸、水路運輸、航空運輸和管道運輸都有較好的基礎,尤其是鐵路運輸,一直是我國重要的鐵路交通樞紐[3]。徐州物流企業占據著先天的地理和交通優勢。鐵路方面,京滬、隴海兩大鐵路干線在徐州交匯,全國第二大鐵路編組站坐落徐州,擁有鐵路專線59條,鐵路營運里程486公里。在公路方面,全市公路總里程達到10643公里,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464公里。空港方面,徐州民用航空線條數49條,其中徐州觀音機場是國家一類對外開放航空口岸。水運方面,徐州擁有內河航道1058公里,千噸級泊位111個。管道方面,中石化管道儲運公司徐州基地下轄原油輸油管道線37條,原油輸送能力連續5年超過億噸。
《物流術語》(GB/T18354-2006)關于物流企業的定義是指從事物流活動經濟組織。本文所稱的徐州物流企業,限定為在徐州市行政區域內注冊登記,企業經營狀態為開業,從事物流活動的企業法人組織。根據公開數據統計(截至2021年9月1日),徐州物流企業已有3742家。
在行業分布上,徐州物流企業集中在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占比高達95.6%,也是由物流企業行業屬性決定的。在企業類別上,有限責任公司物流企業占據絕對數量,占比高達98.15%。徐州國有物流企業僅有6家,可見單從企業數量看,民營企業是徐州物流業的“主力軍”。
徐州物流企業利用優越的交通地理位置,抓住行業發展重大機遇,駛入發展的快車道,但與發展機遇相伴相隨的刑事風險也隨之驟升。
從企業層面講,企業的活動或其內部組成人員的行為可能會實施違法犯罪行為,觸犯刑事法規,從而受到國家的法律制裁。這其實就是一種刑事法律風險[1]。企業在從事經營活動中,會面臨眾多法律風險,主要分為民事風險、行政風險和刑事風險。民事風險和行政風險固然是企業在從事經營活動中需要避免的,但因刑事風險涉及刑事處罰,特別是處以限制人身自由刑的處罰,由此對企業正常經營活動產生的沖擊更為嚴重。
企業的刑事風險按照違法行為的主體劃分,可以分為單位犯罪和內部組成人員犯罪。
單位犯罪,依據我國《刑法》的規定,是指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為單位謀取利益,經單位決策機構或者負責人決定實施的,依照法律規定應當負刑事責任的危害社會的行為[2]。
企業內部組成人員犯罪,國家法律法規沒有明確的定義,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則上理解,國家法律沒有必要做出更為具體細致的劃分。本文根據研究的需要,將對企業內部組成人員犯罪進行定義,并做一定的限縮性解釋。物流企業內部組成人員犯罪是指企業法定代表人、高管、職工或臨時雇工等人員,在從事物流工作活動中發生的違反國家《刑法》規定的行為。因此,本文所講物流企業內部組成人員具有一定的身份要求,同時違法犯罪的行為與從事物流工作活動具有一定關聯性。
全國物流企業面臨的主要刑事風險對徐州物流企業防范經營刑事風險具有一定參考借鑒的警示意義。首先分析全國物流企業經營面臨的主要刑事風險。
1.按照年份案件數量分析(如圖1)。根據國家裁判文書網公布的案件統計。2013年—2021年(2021年暫計算至9月),全國物流企業及內部組成人員涉及刑事犯罪案件共1908件。

圖1 2013—2021全國案件數量統計圖
數據分析顯示:自2013年起至2019年,全國物流企業涉及刑事犯罪案件數量呈現逐年遞升的趨勢。物流企業受益于國家政策扶持和行業發展的“風口”,企業在數量及規模上都有了顯著提升,與之伴隨而產生的犯罪案件也顯著增加,符合行業發展基本趨勢。2020年較之2019年,刑事案件的數量上有明顯下降。一方面歸因于疫情給國家經濟發展帶來的沖擊,遲滯了物流行業發展;另一方面得益于國家司法機關對涉及企業犯罪采取的“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落實及國家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
2.按照刑事犯罪案由分析。將全部1908件犯罪案件按照不同犯罪案由進行數據分類,其中危害公共安全罪1551件,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253件,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案29件、民主權利罪26件,侵犯財產罪、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33件,貪污賄賂罪30件。
其中危害公共安全罪占據物流企業刑事犯罪的81.3%,可見,物流企業的刑事犯罪案件具有顯著的行業特點。物流企業在從事物流活動中有多個運行操作環節,運輸是極易發生刑事犯罪的重點環節,也與物流行業需要大量車輛參與運輸活動的實際相貼合。
3.按照具體罪名進行分析。根據公開數據統計,在所有物流企業犯罪案件中,犯罪數量排名前三的罪名分別是,交通肇事罪1538件,占比達到80.6%。其他罪名數量急劇下降,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罪145件,占比7.6%,單位行賄罪29件,占比1.5%。因此,交通事故罪預防應屬于物流企業重點防范的刑事風險。
1.交通肇事罪:交通肇事罪在物流企業所涉及刑事犯罪比例最高,主要歸因于物流企業行業特點。物流企業是從事物流活動的主體,運輸是物流過程中最為重要的運作環節。
2.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罪:虛開增值稅發票罪在全國物流企業刑事犯罪中雖然占比不高,但該罪入刑門檻較低,依據規定虛開的稅款數額在10000元以上或者致使國家稅款被騙數額在5000元以上的,應予以立案追訴。現實中,物流企業一旦虛開增值稅發票往往數額遠超立案追訴的標準。
3.單位行賄罪:物流企業發生單位行賄罪數量不高,但對公司的影響甚為嚴重。針對單位行賄罪,一般會施以“雙罰”的刑罰措施,一是對企業單位采取罰金懲罰,是經濟上的處罰和制裁;二是對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進行刑罰處罰,甚至可能直接影響企業發展命運。
1.徐州物流企業涉及刑事犯罪數量
根據國家裁判文書網公布的裁判文書統計,以物流為關鍵詞,同時限制“刑事案由”“判決書”“刑事一審”等搜索條件,通過人工篩選相關性高的案件,共搜索到15份裁判文書。主要涉及交通肇事罪4起,危險駕駛罪3起,盜竊罪3起,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2起,騙取貸款、票據承兌、金融票證等3起。
2.徐州與全國物流企業涉及刑事犯罪對比分析
(1)徐州物流企業涉及刑事犯罪數量較少,在全國物流企業涉及刑事犯罪占比僅為0.07%,體現徐州物流企業在防范自身刑事風險方面有著較為有效的防控方法。
(2)徐州物流企業涉及最多的三項罪名分別為交通肇事罪,危險駕駛罪以及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用于騙取出口退稅、抵扣稅款發票罪,與全國物流企業涉及刑事犯罪排序保持一致,表明徐州物流企業面臨最大刑事風險的環節依然在運輸上。
(3)徐州物流企業涉及盜竊罪所占比重較高,而全國物流企業盜竊罪占比極低,體現盜竊罪是徐州物流企業需要重點關注的防范方向。
當前,在央企、國企等單位國家正大力推進企業合規建設,建立專門合規審查部門,推行公司企業經營合規性審查。民營企業的合規建設非常滯后。實踐中,民營企業注重追求經營利潤,易忽視企業經營的合規性,為企業發展埋下隱患。徐州僅有6家國有物流企業,而民營企業占據絕對數量優勢,但多數經營規模層次較低。徐州物流企業涉及刑事犯罪數量上雖不多,但企業經營存在隱藏的刑事法律風險不可忽視,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企業法律意識匱乏。企業的管理者、職工法律意識淡薄,是企業涉及刑事風險主因。徐州物流企業經營規模較小的公司占據多數,企業經營者缺乏法律學習,風險防范意識不足,缺少風險防范制度,易發經營刑事風險。事實上,徐州一些規模較大物流企業,其也沒有設立法務部門,或者沒有聘用企業法律顧問。
(二)企業過分追求高利潤。物流企業以利潤、效益為發展目標,同時,高收益也意味著高風險。企業為獲得高收益、高利潤,經營中的行為容易偏離法律的規制,在沒有企業經營制度合規審查前提下,造成企業刑事法律風險問題較為突出。如,物流企業發生的交通肇事罪主因在于運輸車輛超載,因超載在交通事故責任中被定為全部或主要責任,再結合嚴重的事故后果,按交通肇事定罪處罰。超載行為在許多物流企業非常盛行,根源在于該行為帶來的較高的企業利潤。
(三)企業缺乏完善的規章制度。企業在發展中越來越看重經濟利益,根據徐州物流行業特點,中小企業、家族式或者個人主導經營居多,未能及時健全內部管理體系,風險防控制度并未建立,使得部分企業在納稅、融資、運輸等環節,產生較為嚴重的刑事法律風險。如徐州某物流企業,為償還企業經營債務,違法利用企業經營的名義向其他企業虛開增值稅發票,用以抵扣企業債務。
(四)政商關系處理不恰當。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的日益激烈,民營物流企業在市場中生存壓力大,在企業成立后,政府部門管理著市場資源分配,為獲取更多資源和經濟利潤,會與部分政府部門存在利益牽扯,使得市場秩序被嚴重破壞,引起企業刑事法律風險。以物流企業單位行賄罪為例,企業經營主要依靠中標政府采購,為牟取更大利潤,向重要、關鍵實權人物行賄,在個別案件中,甚至有企業主要負責人集體討論研究進行行賄的情況。
(一)出臺物流企業防范刑事風險指南。由各級政府牽頭,各主管部門協同公安、檢察院、法院及律師等,制定物流企業刑事防范指南,主要圍繞刑事風險類型、刑事風險引發的后果、合規制度建立、具體防范措施等方面,制定切實可行、可操作的指南措施,幫助企業建立基本防范制度、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和刑事風險防范意識。
(二)建立企業法律培訓制度。物流企業從業人員進入門檻較低,從企業管理人員到一般職工,法律風險意識普遍較為薄弱。應當建立法律培訓制度,以行業從業人員為對象,行業風險防范為主要培訓內容。同時,基于物流人員的分散性,可利用微信、抖音等具有極為廣泛的受眾的網絡新媒體進行制度普及,采取線上網絡學習模式,運用科技手段統計學習情況。引入社會法律資源幫助物流企業進行培訓,邀請法官、檢察官、公安或律師及行業法務等人員進入企業組織,形成以點帶面,輻射行業的效果。
(三)注重刑事風險預防。刑事政策是刑事立法與刑事司法的靈魂。對物流企業管理人員犯罪案件的處理不僅應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而且應以預防為主、懲處為輔。應建立企業刑事風險巡查制度,以主管部門成立專項巡查組,常態進行法律風險檢查,巡查中發現高危風險后,應迅速展開內部示警,并以民事和行政處罰等非刑罰措施“打早打小”[4]。有關部門應采取各種有效途徑開展防范物流犯罪的宣傳活動,防患于未然,如通過向物流行業發布預警提示,通報犯罪形勢,幫助有關企業建立健全防范管理制度。
(四)引導企業建立合規審查制度。物流企業引入合規審查制度,是避免刑事風險最為有效的手段。企業建立合規審查制度,能夠幫助企業建立刑事法律風險的全面調查機制、刑事犯罪風險事先預防機制、重大決策的刑事合規參與機制、刑事合規風險的固定培訓機制[5]等,不止于消除刑事風險,同時還有效減少民事風險和行政風險,是保證企業經營健康發展的有效手段。
(五)凈化市場營商環境。市場潛規則是企業家必須面對和政府亟待解決的問題。物流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為獲取更多的市場利益,往往需要主動或被動地適應市場潛規則。物流企業或主要負責人以單位或個人名義“投桃報李”不小心就會觸犯法律,甚至承擔嚴峻的刑事風險責任。當前,徐州市大力開展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政府各主管部門與司法部門的協作越來越緊密,從信息互通到聯合執法,各部門間逐步形成合力,為整治市場潛規則亂象及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做出了很大努力。政府可以通過行業協會帶頭簽名、集體申明、行業自查等方式,引導企業公平競爭、合法經營,逐步形成遵法守法的良好行業風氣[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