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英
山東工商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5
模擬法庭實踐教學是高校法學專業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一直將其作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模擬法庭實踐教學提升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學生學會運用法學基礎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起到了引導作用。同時通過模擬實踐教學,使學生了解訴訟程序規范、庭審舉證質證方式方法,培養學生法庭辯論技巧和法庭禮儀等技能。模擬法庭實踐教學彌補了理論教學空洞、抽象的不足,是法學教育教學的發展方向。但模擬法庭實踐教學的“表演性”帶來了與法律實務脫離、實踐教學效果不佳、學生能力培養不足等問題。如何改變現有的模擬法庭實踐教學現狀,實現實踐教學的目標,成為法學實踐教學值得研究的問題。
現有的模擬法庭教學過程中,一般要先對教學班級的學生進行分組后確定所擔任的角色。學生接受任務后,分別撰寫相應的法律文書(臺詞腳本),并按照各自的“臺詞”進行排練,在經過數次排練并對其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反復多次修改后,將完整的庭審過程展示出來,整個過程如同演戲,因此也被稱為是“表演型”模擬法庭。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過于依賴網絡,對所需要的各種素材首先是到網絡上尋找,有些學生將網絡中現成的材料不加分辨就予以利用,促生了“網絡依賴癥”。由于角色分工和各自的任務不同,有的角色任務較重,如審判長、公訴人等;有的角色任務較輕,如陪審員、法警等。在任務分配過程中,一些參與積極性不高的同學會選擇任務較輕的角色,而在多人承擔任務的角色中,如公訴人,也會有一些同學“搭便車”。這種模式的模擬法庭,重形式多于重內容,由于預先確定角色,并按照固定的“臺詞”進行表演,缺少庭審具有的對抗性和緊張感,難以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由于模擬法庭實踐教學課程設置在訴訟法理論教學之后,學生沒有實踐基礎,難以將實體法和程序法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需要指導教師加以引導。但是基于指導教師自身和客觀環境等因素,制約了其作用的發揮。一些指導教師由于缺少實踐經驗,難以聯系司法實踐進行指導。此外由一名任課教師指導多個模擬法庭,在整個過程中要對承擔不同角色的學生進行指導,一會兒充當控方(原告),一會兒充當辯方(被告)。不僅要幫助學生分析案情、指導適用法律,還要修改法律文書、糾正庭審語言等等。指導教師任務繁重,往往顧此失彼,指導效果不佳。有些指導教師由于認識原因,將實踐教學作為理論教學的輔助方式,認為模擬法庭實踐教學只要程序合法就符合教學目的的要求,指導中只是局限于庭審程序規范的范疇,忽略了對案件實體要件和訴訟證據的分析,更放松了對法律語言訓練及相關法律文書寫作的要求。
其一,教學的內容與司法實務相距甚遠。在模擬庭審中,所選取的案例是否合適決定了教學效果的優劣,但目前往往是學生從網絡上搜索案例,并加以適當改編,僅憑借想象編造訴訟證據,這樣形成的材料與真實的案卷材料和證據差距很大。其二,庭審程序不規范。目前我國司法實踐中不斷探索庭審方式改革,雖然各地庭審上網直播,但庭審流程還有不一致的地方,如何規范庭審流程、庭審語言還沒有統一的標準,學生從網上看到不同的版本,這給模擬法庭實踐教學帶來困惑。雖然各高校建立了眾多的法學實踐基地,聘請了一些校外指導教師,但是模擬法庭實踐教學還是僅限于學校內部,校外指導教師由于忙于自己的工作,很少能夠參與到整個指導過程中來,一些校外指導教師“空降式”的授課節奏、“碎片化”地講授,難以深入全面,更缺乏針對性。[1]模擬法庭實踐教學不能和實務部門真正結合起來,缺少相互之間的聯合。在此種情況下,雖然各高校都在開展模擬法庭實踐教學,但實務界還是認為法學專業的畢業生實踐能力差,畢業后無法直接開展相關工作。
近年來,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和在教學中的地位不斷提升,為適應應用型法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法學實踐教學的方法和內容也在不斷變革。優秀法治人才的基本素養應當是價值觀念、知識水平與實踐技能的有機結合。[2]模擬法庭實踐教學要結合法律職業的需求,從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角度出發,既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傳授法律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能力,又要使學生能夠在法律職業技能上得到指導和訓練。模擬法庭實踐教學不僅僅是法學理論教學輔助的方式,也是一個綜合法律實踐的訓練過程。要結合理論教學,使學生學會運用基本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同時,培養法律思維。在這一過程中,還要提高學生的邏輯思辨意識、文獻檢索技能、語言表達技巧、臨場應變能力等等,這樣才能真正使模擬法庭實踐教學成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
模擬法庭實踐教學內容的設計要以司法實務為基礎,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為目標。一是在教學案例選擇上,應當是以真實案例為基礎,通過模擬法庭實訓,使學生了解訴訟案卷的真實狀態,在訴訟證據的基礎上認定案件事實,總結訴訟焦點。這樣的案例不僅能夠解決實際問題,還能使學生了解相關的證據和程序性法律文書,同時對學生進行證據審查運用方面的訓練,使學生對案件事實和訴訟證據有了全面了解,避免憑空想象。二是在模擬庭審程序上,應當符合庭審規范要求。法庭審判是國家的審判機關行使審判權的體現,必須嚴格遵照法律規范進行。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組織學生觀看庭審示范庭錄像,借助中國庭審公開網等網絡資源,學習庭審程序規范。三是在模擬庭審過程中,注意對學生庭審語言規范的訓練,可以參考庭審直播網或聘請實務部門人員進行指導,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庭審語言規范。四是注意庭審儀態儀表的規范。這樣的模擬法庭實踐教學才能與司法實踐緊密結合,才能讓學生了解司法實務部門真實的狀態,避免與司法實務的脫節。
模擬法庭實踐教學的內容涉及多方面,需要多學科的知識以及豐富的實踐經驗,是法學理論知識與司法實踐經驗的有機結合。就法學學科而言,法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要真正深入研究社會現象,把握人類活動的規律,并構建科學合理的社會行為規范,僅僅依靠法學自身的知識是不夠的。[3]從事模擬法庭實踐教學的指導教師不僅要具備法學專業知識,還要有多元化的知識結構以及豐富的司法實踐經驗。因此,需要建立一支由組織管理者、指導教師和實務部門人員組成的教學團隊。在這個教學團隊中,組織管理者的職責是協調團隊中各方事項,加強校內外資源組合,如協助組織專門實踐教學指導教師團隊,聯系實踐教學基地實務部門人員參與指導實踐教學,組織學術講座,提升實踐教學理論基礎等事項。校內指導教師應當由多學科任課教師組成,負責具體指導實踐教學。聘請實務部門的人員擔任校外指導教師協助指導,彌補了校內指導教師實踐經驗的不足,使課堂教學與司法實踐接軌,實現學校和實務部門的合作共贏。采用團隊管理模式,由多名教師合作完成模擬法庭實踐教學任務,能夠更好地實現實踐教學的目標。
“實戰型”模擬法庭沒有事前的“彩排”,各方按照訴訟法的要求進行證據交換和觀點溝通,整個庭審過程按照司法實踐的要求進行。這種庭審模式要求學生在模擬庭審中要集中精力,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臨場應變能力,能夠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以我校為例,我校自2011年開始在課程體系中開設刑事法務實訓課程,開始探索“實戰型”模擬法庭教學方法改革。
首先,在授課方式上,實行小班上課。一般每班在30人以下的,可以分成兩組,超過30人的,可以分成3組,這樣保證每位同學都能有相應的角色擔任。在角色分配上,以往一般是先確定角色后,再分配文書寫作,這種方式學生往往只完成自己承擔的任務,而不關注整個模擬法庭的教學過程。進行“實戰型”模擬法庭教學改革后,前期分組中暫不確定角色,先由小組討論案例,總結觀點,再抽簽決定角色分配,這樣在前期的討論中能夠保證每位學生參與進來。由于前期角色的不確定,每位學生必須參與整個過程,熟悉各個環節所要完成的任務,這種方式提升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會因為承擔的任務輕而影響其參與度。在模擬庭審時,采取小組交叉循環的方式進行,激發學生的臨場應變能力。
其次,以考核為指導設置培訓方案。合理的評價機制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學生在模擬法庭中的表現,可以設置多項考核指標。考核項目既包括文書寫作、庭審表現、語言表達等,還包括參與整個實踐教學過程的態度以及庭前準備工作等。根據考核項目設置不同的分數比例,綜合評定課程成績。針對考核項目要制定相應的培訓方案。如對于文書寫作培訓,可以參考一些高校模擬法庭競賽的最佳書狀,對學生進行文書寫作指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2019年我們參考吉林大學法學院的做法,采用IRAC訴狀寫作范式,獲得了山東省大學生模擬法庭大賽最佳書狀獎。在庭審語言規范培訓方面,可以聘請實務部門指導教師進行專業化指導,幫助學生掌握規范的庭審語言。
最后,要做好總結工作。模擬法庭的總結應當由參與的學生、指導教師和旁聽學生的總結組成,學生的自我總結能夠使學生對參與的過程進行反思,提高自己;指導教師的總結幫助學生發現問題,特別是來自實務部門的指導教師的總結,更能使模擬法庭接近于實踐,有利于解決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旁聽的學生進行總結,一方面能夠發現不足,避免以后自己出現類似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旁聽的學生覺得無事可做,開小差。近三年來,我們特別要求參加模擬法庭大賽的學生做好總結,為以后參賽的學生提供寶貴的經驗。
模擬法庭實踐教學是一個綜合訓練的過程,通過模擬法庭實踐課程的訓練,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綜合應用到實踐,加深對法律的理解和運用,是法學知識應用的整體綜合反映,這不是僅通過課堂教學就能促成的,需要通過多渠道、多途徑綜合訓練才能實現,因此,要構建多元化的模擬法庭實踐教學模式,在實踐教學的初期,可以對學生進行模仿性訓練,如通過觀摩庭審了解庭審過程。還可以通過安排專題講座,聘請律師、法官、檢察官等來校辦講座,使學生了解不同角色在庭審中的職能及作用。對于高年級的學生可以通過參加各類模擬法庭比賽,提升、鍛煉綜合素質和能力。模擬法庭實踐教學效果的提升不能局限于校內,還需要“走出去”,應當充分發揮實踐教學基地的作用,接收學生實習實訓,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使學生將課堂學到的知識能夠應用到實踐中。此外借助學校建立的法務實驗中心,聯合校外開發實踐教學軟件,為學生提供虛擬仿真的模擬實踐情景,對實踐教學起到促進作用。但是要注意的是應當及時根據立法的修改更新相應的教學軟件,充分實現實驗室輔助實踐教學的目的。
法律職業是經驗性、技術性、專業性要求均很高的職業,與之相對的法學教育必須能夠培育出具備足夠經驗、技術的專業化人才。[4]模擬法庭教學作為一種傳統的實踐教學方法,為適應新時代對法律人才培養的要求,還需要不斷探索改變教學模式,以發揮其培養應用型法律人才的作用,成為法學教育與司法實踐銜接的有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