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蕊,李 紋
南陽市骨科醫院手術室,河南 南陽 473000
膝關節炎是一種發生在人體關節及周圍組織的炎性疾病,其病程較慢,多表現為關節紅腫、疼痛、功能障礙及關節畸形[1]。臨床對于輕中度膝關節炎患者常選擇非固醇類抗炎藥、康復訓練等方法治療,而對于晚期膝關節炎患者及保守治療無效者,全膝關節置換術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治療手段[2-3]。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是一種治療膝關節疾病的常用技術,可以有效根除晚期膝關節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4]。但有研究顯示,部分患者行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出現屈曲受限情況[5]。為預防、改善此類患者功能受限情況,本研究探討了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屈曲受限的影響因素,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8 年2 月—2020 年6 月于南陽市骨科醫院行全膝關節置換術的膝關節炎患者86 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6 例、女40 例,年齡41~82 歲,平均年齡(72.46±3.28)歲,74例單膝置換、12例雙膝置換。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次研究經過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1)患者經X 線片等臨床診斷確診為膝關節骨關節炎。(2)Kellgren-Lawrence(K-L)分級[6]為Ⅲ、Ⅳ級,且保守治療無效,需行全膝關節置換術者。(3)初次接受該手術者。(4)臨床資料及隨訪資料完整者。(5)患者均知悉、自愿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2)關節外畸形>14 °者。(3)合并其他疾病、并發癥等影響術后康復訓練者。(4)膝關節假體位置不良。
1.2.1 手術方法 患者于術前進行血糖檢測,膝關節正位、側位X 線檢查,雙下肢血管彩超,并給予常規抗感染、抗凝治療。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后,在患肢股部使用止血帶,于膝前正中處切口,從股四頭肌處繞過髕骨內緣至髕骨結節內緣進行膝關節探查患者關節處情況,切除股骨邊緣骨贅、脂肪墊及兩側半月板前角,并切斷前后交叉韌帶,對股骨遠端截骨,脛骨前脫位進行平臺截骨,以關節穩定、膝關節能完全屈伸為標準,放置試模,復位后檢查股骨、髕骨軌跡,松弛相應的軟組織,矯正關節線。安裝人工全膝關節置假體,填充骨水泥固定。截除髕骨增生骨贅,根據患者具體病情選擇切除髕骨或保留。術畢縫合切口、關節囊,置入硅膠引流管引流,患肢用彈力繃帶包扎,在術后3~4 d取下,并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康復訓練。
1.2.2 收集資料 統計患者性別、年齡、身高、體質量、術前關節活動度、術前視覺模擬評分法[7](VAS)評分、術前股骨前髁偏距比率、術前關節線高度及術后關節線高度、術后股骨前髁偏距比率、術后脛骨平臺后傾角、術后康復鍛煉情況、術后屈曲活動度。手術前后拍攝膝關節正、側位X 線片,并以股骨內收肌結節為參考測量關節線高度[8],用Stief 等[9]學者介紹方法測量股骨前髁偏距比率,在X 線膝關節側位片中使用量角器測量脛骨內平臺前后緣連線分別與脛骨上中段前骨皮質切線垂線所成夾角為脛骨平臺后傾角,VAS評分總分10分,分值越高疼痛程度越嚴重。術后屈曲受限標準[10]:膝關節屈曲活動度<90 °為關節功能障礙。
(1)患者術后出現屈曲受限情況。(2)根據患者基本資料、手術記錄等列出可能導致患者術后出現屈曲受限的因素:進行影響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屈曲受限的單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采用SPSS 19.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定性資料用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法明確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屈曲受限的影響因素。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86 例膝關節炎患者98 膝置換,27 膝術后屈曲受限,71膝屈曲正常。
單因素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性別、年齡、身高、心臟病、術前視覺模擬評分法評分、術后脛骨平臺后傾角、股骨前髁偏距變化因素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體質量指數、術前關節活動度、術后關節線高度變化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屈曲受限單因素分析 膝
賦值情況:體質量指數≥25 kg/m2=1,<25 kg/m2=0。術前關節活動度<90 °=1,≥90 °=0。術后關節線高度變化≥4 mm=1,<4 mm=0。以術后是否出現屈曲受限為因變量,體質量指數、術前關節活動度、術后關節線高度變化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體質量指數、術前關節活動度、術后關節線高度變化均為影響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屈曲受限的相關因素(P<0.05),見表2。

表2 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屈曲受限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是對保守治療無效及晚期膝關節炎患者采取的重要治療方案,該術式能夠有效緩解關節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質量[11]。但多項數據顯示,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滿意度在73%左右,且患者術后多因關節活動受限而對正常生活產生不良影響[12]。故本研究對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屈曲受限的影響因素展開分析。
本研究中86 例膝關節炎患者共98 膝進行置換,有27膝術后屈曲受限。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體質量指數、術前關節活動度、術后關節線高度變化均為影響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屈曲受限的相關因素。本研究中以25 kg/m2體質量指數為臨界值,低于25 kg/m2體質量指數者術后屈曲活動度更為理想,其與肥胖患者屈曲時膝關節后方過多軟組織阻擋有關,且在相同條件下,肥胖患者康復訓練完成難度更大,故術后屈曲功能恢復不理想。Heisinger 等[13]研究顯示術前關節活動度是術后關節活動度最重要的預測因子,Hizel 等[14]通過多重線性回歸證實了術前關節活動度與最終屈曲活動度呈正相關,與本次研究結果相符,術前關節活動度越高,患者術后恢復難度就越小。有研究顯示[15],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關節線高度變化與膝關節疼痛評分(KSS)呈負相關,陳驍等[16]研究結果顯示股骨關節線高度是影響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屈活動度的唯一因素,基于以上研究,本研究以4 mm 為關節線改變臨界值,進一步證實了術后關節線高度變化是影響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屈曲受限的因素。既往研究認為年齡同樣是影響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屈曲功能的因素,年齡較大患者身體狀況差,耐受能力弱,依從性低,但本次研究中并未顯示出相關性,是由于目前圍手術期醫院護理、康復水平逐步提升,年齡方面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已明顯弱化,武立民等[17]研究同樣認為年齡不是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屈曲受限的相關影響因素。
綜上所述,影響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屈曲受限的因素主要包括:體質量指數、術前關節活動度、術后關節線高度變化。體質量指數、術后關節線高度變化與術后屈曲活動度呈負相關,術前關節活動度與術后屈曲活動度呈正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