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瀟儉
摘 要:高校應深刻認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極端重要性,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治校育人全過程各方面。本文積極探索在常規教學,尤其是思政課教學以及校園文化建設中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路徑,并運用青海多民族多元文化,尤其是開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創舉助力開展好此項教育,發揮高校的重要前沿主陣地作用,不斷開創高校工作的新局面。
關鍵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教育 高校 青年學生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并指出,“要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常態化機制,納入干部教育、黨員教育、國民教育體系”。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大要求,為高校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等教育作為我國教育體系的第一方陣,民族工作作為黨的重要工作,高校對大學生進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教學是其神圣責任和基本要求[1],高校應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立足世情、國情大勢,與時俱進將此項責任使命納入治校育人全過程各方面,發揮高校重要前沿主陣地作用,不斷開創高校工作新局面。
一、深刻認識高校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重要性
(一)從高校承擔的立德樹人這一重要使命看開展好這項教育的重要性
培養人的問題始終是高等教育事業的主旋律。高等教育的核心就是要解決信仰、信念、信心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也是高校特別是民族地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旋律。[2]高校必須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有利于把使命擔當和偉大夢想植入學生心田,推動育人問題與思想引領問題一起解決,增強各族青年學生“五個認同”和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有助于解決高校立德樹人深層次問題,堅定各族青年學生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把實現個人理想融入報效國家和人民的偉大實踐之中,不斷凝聚起廣大青年學生實現中國夢的磅礴力量,這樣才能更好地激勵人、教育人、啟迪人、凝聚人,這樣國家就有了前途、民族就有了希望。
(二)從新時代青年思想、需求實際看開展好這項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歷來重視思想引導。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但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審視新時代青年,隨著不同思潮、不同觀點主張的涌現,青年學生思想獨立而活躍、價值觀日趨多元化,部分青年學生思想壓力、工作壓力和心理壓力加劇。現實生活中,青年學生對思想文化的關注點、興奮點日益充滿不確定性。越是這樣,越需要思想引領、價值引導,確保意識形態安全。高校必須開展好這項教育,把握共性,積極回應青年學生的關切,為青年學生解疑釋惑、排憂解難,在內心深處厚植堅定的理想信念,完善青年學生的人格和心智,有效教育引導青年學生看到中華民族的走向和未來;教育引導青年學生保持昂揚向上的奮斗精神,為社會傳播更多正能量;教育引導青年學生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引導廣大青年學生把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融入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既提升青年學生的思想素養、專業水準,也進一步凝聚青年學生共識、正本清源、固本培元,把握住時代脈搏,學出信仰、力量、希望,讓新時代青年有學識見識、有初心使命、有崇高情懷、有奮斗意志、有信仰追求。
(三)從構建大思政教育工作格局的現實需要看開展好這項教育的重要性
思政課是整個高校教育體系中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重要核心課程,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工作的生命線,是引導青年學生修大德、明大理、立大志、行大道的重要途徑。新形勢新任務下,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這意味著必須與時俱進深化思政教育改革,凝聚思政教育最大力量,構建形成大思政教育工作格局。探索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一體整合,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傳統思想政治教育+X”大思想政治教育格局,有利于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具體化、實踐化、生活化,有利于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厚度、廣度,有利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深化對黨的民族工作這一“國之大者”的認識。這一方面抓住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和實際,另一方面也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深入推進找到了載體,實現相伴相生、相得益彰、共同前進的局面。如此有利于把廣大青年學生緊緊凝聚在黨的旗幟下;有利于讓青年學生真正學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利于青年學生懂得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只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自己也才會有光明的未來;有利于進一步增強青年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青年學生奮斗的進取心,凝聚青年學生的精氣神,真正增進青年學生“五個認同”意識。這樣,思政課將更加具有靈魂,學生將更有追求,黨的民族事業也將更加有希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將有更加牢固的根基。
總之,開展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是教育工作政治性、戰略性、人民性的應有體現,是高校履行立德樹人責任的具體化,是高校重視新時代民族工作的彰顯,是高校為黨育好人、為國育好才的溯源治本之舉,是做好“四個服務”的應有之義,是心懷“國之大者”的具體行動,有利于實現青年學生的全面發展、全面提升、全面成長,有利于推動高等教育特色化、內涵式發展,有利于實現高等教育功能的最大化、最優化。關乎全局、關乎長遠、關乎根本,高校應將此項工作作為戰略性、基礎性、長遠性工作來抓,堅韌地往前走、執著地永久干。
二、積極探索適合高校實際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路徑
載體路徑是達成目標的橋和船。高校開展好這項教育需要有載體路徑做支撐。
(一)在常規教學,尤其是思政課教學中探索開展好這項教育
課堂作為教育的陣地,開展好這項教育要抓住這一關鍵陣地,把握“教”與“學”兩個環節,重點依托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和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面向歷史、現實和未來,從思想、情感、規律的層面,向青年學生講清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民族工作的主線,講清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意義,講清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點問題,教育引導各族青年學生牢固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真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聯系實際,在常規教學,尤其是思政課教學中探索開展好這項教育的具體舉措包括:一是依托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和哲學社會科學學科主業主課程,探索設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課程和思政課教學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教學相互融合的教學精品課程,靈活運用啟發式、體驗式、探究式教學,采取“集中式學習+自學研習+研討交流”“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教育+情景式感悟”等方式,擺事實、講道理,真正砥礪淬煉青年思想,增強教學實效,強化對各族青年學生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教育、熏陶、感染和浸潤。二是要守正創新,深入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現思政課教學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教學二者相互融合和一體化發展[3],更好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新機遇。三是依托 “開學第一課”,加強對學生形勢政策教育、國情省情教育、歷史觀教育、生命觀教育,尤其要加大四史教育力度,引導各民族青年學生樹立家國情懷,增強民族歸屬感、民族自豪感,深刻感悟中國精神、中國特色、中國風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四是堅定不移履行憲法規定的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責任,切實發揮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增進中華文化認同、政治認同、心理認同、國家認同,促進各族青年學生交往交流交融中的基礎性和關鍵性作用,不斷提升師生語言文字規范意識和應用能力。五是突出革命精神感召,依托“兩彈一星”精神紀念展覽館、西路軍紀念館等紅色舊址、革命遺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現場教學,深刻感悟“兩彈一星”精神、“兩路”精神等黨的革命精神力量,賡續共產黨人的精神血脈。
(二)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探索開展好這項教育
文化滋養身心,文化自信是最深層次、最持久的自信。在開展好這項教育過程中,我們應重視將校園文化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全要素、多領域深度融合起來,做在日常、融入經常,挖掘紅色文化、數字文化、體育文化、節慶文化,建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校園文化陣地,豐富校園文化內涵,擴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外延,讓校園文化更聚焦、更深入、更有力,讓校園文化更有生命力、傳播力和影響力。這有助于深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凝聚團結奮斗的共同價值追求,有助于滿足青年學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導青年學生牢固樹立“三個離不開”思想、增強“五個認同”,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
聯系實際,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探索開展好這項教育的具體舉措包括:一是圍繞“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 等相關主題,定期舉辦學習會、報告會、主題黨課、知識競賽等主題活動,讓各族青年學在一起、成長在一起,在日常生活學習交往中尊重差異、增進友誼、團結互助、共同成長。二是充分挖掘地域歷史、民族、地域文化特色,在高校校園打造與高校人文生態景觀相融合的一批標志性、代表性強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使其成為凝聚青年人心、感恩奮進的精神紐帶,讓校園深深鐫刻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三是定期組織開展全國56個民族文化淵源、習俗禁忌、風土人情知識宣傳活動,讓不同民族的青年學生能夠了解彼此民族的歷史,更加尊重彼此的民族歷史,進一步凝聚各族青年學生的共識。四是利用校園廣播、校園刊物、校園兩微一端、校園融媒體等開展好此項教育。五是堅持“走出去”“請進來”,常態化組織開展各族青年學生,尤其是少數民族青年學生對內對外交流活動,促進各族青年學生聯誼交流,不斷增強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三)用青海多民族多元文化,尤其是開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創舉助力開展好這項教育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歷史孕育文化、積淀文明。青海作為多民族多元文化共存共榮發展地區[4],歷來是中華民族團結融合、多元一體的縮影,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實踐。從歷史上看,古代的羌族、氐族、月氏族、匈奴族、鮮卑族、吐蕃族等都曾在青海生存繁衍。而今青海是漢族、藏族、回族、土族、蒙古族、撒拉族等民族的共同家園。[5]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青海各族人民遷徙融合、團結包容、血脈相連,文化上兼收并蓄,居住上交錯雜居,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青海也成為各民族互助共生、守望相助的熱土。從現實來看,近代以來,無論是修筑青藏鐵路、公路,國家三線建設,研制 “兩彈一星”,還是近四十年來的改革開放、西部大開發、對口支援和幫扶的偉大實踐,都進一步鞏固了各民族“三交”的堅實歷史底蘊,各民族感情不斷加深。青海省委、省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民族工作,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青海舉全省之力率先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省,實現所有市州和70%的縣(市、區)建成國家級示范,命名數量全國第一,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走在全國前列。可以說,青海多民族文化,尤其是開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創舉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最鮮活素材,應在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中運用好、闡釋好、宣傳好“青海故事”。
聯系實際,用青海多民族多元文化,尤其是開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創舉助力開展好這項教育的具體舉措包括:一是持續開展好“四愛三有”專題教育、“四史”專題教育,激發學生愛領袖、愛黨、愛國、愛青海的熱情和做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的信念。二是突出黨的民族宗教政策、青海民族團結發展史教育,充分挖掘青海歷史、民族、地域文化特色,探索有歷史記憶、文化脈絡、地域風貌、民族特點、時代特征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三是穩步推進好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組織學生實地參觀、調研青海黨史教育展館、新青海精神教育展館、青海省博物館、青海省自然資源博物館、青海藏文化博物院,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頂崗支教。
總之,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要貼近高校、貼近學生、貼近學習、貼近生活,遵循教育規律、遵循青年成長規律,扭住關鍵環節,讓教育更適應時代進步。在深入持久上下功夫,在提質擴面上下功夫,將此項教育落到實處。要注重統籌兼顧,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力有序推進,真正找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與高校日常教育的內在聯系和相互影響,確保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與高校日常管理,教學科研的目標、資源、路徑有機結合、整合、融合起來,作為一個有機整體,最大限度促進資源共享、功能最優。要賦予一切教學活動、一切科研活動、一切辦學活動以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義,更好適應新發展要求,跟上新時代步伐。
三、結語
高校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是一項政治性、專業性、群眾性極強的工作,是一項戰略性工作安排,不是階段性、臨時性任務,做好此項工作任重道遠。要把開展此項教育擺在重要議事日程,提高政治站位,強化政治擔當,敢于較真碰硬,把準方向導向,創新工作理念,及時研究解決重大問題,工作上更加求真務實,更加積極主動作為,按時段、按階段順勢推進,防止簡單化、片面化、短期化。
(一)完善工作機制,確保運行有序
高校應在堅持黨的領導的總原則下,與時俱進,健全完善符合自身實際地開展好這項教育的工作體制機制,從加強組織領導、理論宣傳、思想引導、實踐培育、文化浸潤等方面入手,一項一項地抓,一件一件地做,具體到不同層級、不同領域、不同階段,日日做功,久久為功,形成最大合力,為新時代民族工作凝聚起強大正能量。
(二)強化制度支撐,提高組織開展水平
高校應把握好黨的民族工作政策,因地制宜,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及早研究出臺有利于構建互嵌式高校社會結構和校園環境的制度舉措,有序推進各族青年學生混班混宿,常態化推進混班教學,進一步優化完善學校結構布局,夯實基層基礎,開創符合高校特點、有高校元素的新時代民族工作新局面。
(三)堅持落細落小,做好各項保障工作
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點多、線長、面廣,應面向人人,壓實各方責任,層層傳導責任壓力,建立工作臺賬,豐富充實載體路徑,落細落小,具體抓、抓具體,深入抓、抓深入,認真做好日常各項事務工作。特別是應突出抓好教師的常態化學習、專業化培訓,讓廣大教師率先垂范、以身作則,發揮傳幫帶作用,更好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實里走。
(四)注重規范高效,夯實理論支撐
以奔著問題、奔著困難、奔著落實、奔著服務的態度去深入開展此項教育,在實踐中堅持邊探索、邊實踐、邊研究、邊總結,爭取形成集理論、實踐和制度于一體的綜合成果,增強開展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后勁。要進一步深化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研究闡釋,形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研究體系,打造一支具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厚理論的高素質人才師資隊伍。
參考文獻:
[1] [3] 韓寧,閻占定.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邏輯闡釋[J].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11):187-193.
[2] 張立輝,王宇佳,廖柯銘. 民族高校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創新路徑探析[J]. 大理大學學報,2021(9):34-41.
[4] 趙宗福,鄂崇榮. 青海多民族文化和美共榮發展與創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研究[J]. 青海社會科學,2015(1):63-69.
[5] 徐世棟,姚繼榮. 青海多民族文化的互動與共享[J]. 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89-92.
基金項目:2020年青海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年度項目“‘兩彈一星’精神進高校思政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20054)的階段性成果。